读《论语•八佾篇第三》有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论语•八佾篇第三》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字面直译就是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简单的说,意指画画先把白底抹好,然后再加上五彩的颜色。这一思想与零起点教学的导向不谋而合。《大学》中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本、始”也是对“零”最好的诠释。“绘事后素”的零起点教学,就是强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以零起点为学习基准,通过国家课程掌握必备知识与方法,通过校本课程掌握关键能力,通过人生课程形成必备品格。
孔子与子夏的对话透视出的一个教育学意义就是对美的品质的追求和人生处世之道,“素以为绚”与“绘事后素”体现了一种美学思想,那就是对平淡之境的崇尚,这是美育中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与现代的素质教育是有共通性的。
“素以为绚兮”与“绘事后素”的意义是一致的,“绘事后素”强调的是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
从深层含义来说,“素”是指平淡,而“绘事”则是锦上添花的修饰行为,从孔子与子夏的整个对话过程来看,他们强调的还是“素”。中国哲学崇尚的是铅华洗尽的平淡之美,老子曰“见素抱朴”,“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执大象,天下往”;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这与孔子“绘事后素”的理论有相似之处。
儒家和道家对具体的事物现象虽有着不同的阐释,但在大的原理问题上却又往往存在一致性。“绘事后素”既可以看作艺术哲学,又可以看作人生哲学,庄子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论述最后引伸到圣人身上,转而论述圣人的“无为”、“不作”。同样,“绘事后素”再往下讨论同样可以引伸到人生哲学,这与庄子的圣人哲学是一致的。
中国的艺术哲学关于艺术品格高下的主流是“绘事后素”的一脉延伸,正如苏东坡所云:“笔势峥嵘,文彩绚烂,渐老渐熟,乃至平谈,实非平谈,绚烂之极也”;人生哲学也与“绘事后素”的外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孔子周游列国孜孜以求地宣扬自己的施政思想,但是他对结果并没有斤斤计较,而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尽能力,听天命,这种处世态度在佛家来说就是能放得下,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风度。
字面直译就是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简单的说,意指画画先把白底抹好,然后再加上五彩的颜色。这一思想与零起点教学的导向不谋而合。《大学》中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本、始”也是对“零”最好的诠释。“绘事后素”的零起点教学,就是强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以零起点为学习基准,通过国家课程掌握必备知识与方法,通过校本课程掌握关键能力,通过人生课程形成必备品格。
孔子与子夏的对话透视出的一个教育学意义就是对美的品质的追求和人生处世之道,“素以为绚”与“绘事后素”体现了一种美学思想,那就是对平淡之境的崇尚,这是美育中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与现代的素质教育是有共通性的。
“素以为绚兮”与“绘事后素”的意义是一致的,“绘事后素”强调的是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
从深层含义来说,“素”是指平淡,而“绘事”则是锦上添花的修饰行为,从孔子与子夏的整个对话过程来看,他们强调的还是“素”。中国哲学崇尚的是铅华洗尽的平淡之美,老子曰“见素抱朴”,“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执大象,天下往”;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这与孔子“绘事后素”的理论有相似之处。
儒家和道家对具体的事物现象虽有着不同的阐释,但在大的原理问题上却又往往存在一致性。“绘事后素”既可以看作艺术哲学,又可以看作人生哲学,庄子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论述最后引伸到圣人身上,转而论述圣人的“无为”、“不作”。同样,“绘事后素”再往下讨论同样可以引伸到人生哲学,这与庄子的圣人哲学是一致的。
中国的艺术哲学关于艺术品格高下的主流是“绘事后素”的一脉延伸,正如苏东坡所云:“笔势峥嵘,文彩绚烂,渐老渐熟,乃至平谈,实非平谈,绚烂之极也”;人生哲学也与“绘事后素”的外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孔子周游列国孜孜以求地宣扬自己的施政思想,但是他对结果并没有斤斤计较,而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尽能力,听天命,这种处世态度在佛家来说就是能放得下,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风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