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平仄问题
平中的阴平和阳平如何区分?仄中的上、去、入声如何区分?现在有哪些字又是特例,不能按一般的平仄区分,能否举几个典型的例子?能否说详细点。...
平中的阴平和阳平如何区分?仄中的上、去、入声如何区分?现在有哪些字又是特例,不能按一般的平仄区分,能否举几个典型的例子?能否说详细点。
展开
展开全部
词语注释
平仄 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中的平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平仄 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中的平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展开全部
仄起平收
平起平收
貌似第2种的第三句起是可平可仄的。具体参见下
------------------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打()的说明此字可平可仄
顺序:
甲句开头: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乙句开头: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丙句开头: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丁句开头: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律诗中2468句必须为平声,357必须为仄声,1句可平可仄,若为平,须与2468押同韵
中古音读入声的平声字:
数字:一,七,八,十(拾),百
颜色:白,黑
身体:腹,脊,脚,足,咽,额,颊
芍,菊,馥,竹,叔,桔,熟,节,鸭,鸽,啄,蝶,答,各,屋,宅,窟,塔,室,别,国,得,德,责,不,学,习,毒,锡,过,峡,给,接,哭,急,及,插......
YUE韵除了:嗟,靴,缺.其他全为仄声
偏旁相同的例如(颊,狭,侠)(答,合鸽)......都为入声
拗救:
有的不完全按格式,会出现"拗",那就必须"救":
丙句拗救:(平)平(平)仄仄
有时会出现:(平)平仄平仄
第四个字拗了,靠第三个字救,而第三个字正好是可平可仄的
乙句拗救:仄平平仄平
第一个字拗了,靠第三个字救,而第三个字也是可平可仄
所以救的字一定是可平可仄的
以上为本句自救,还有另一种甲乙对救:
甲句的第三或者第四个字拗,不能自救,只能靠乙句的第三个字变化平仄来救
也有可能出现犯孤平的情况,就是甲拗而乙不救,不过很少
七言的格式和五言一样,在五言前加两个: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的25字是一定不变的
七言的247字是一定不变的
平起平收
貌似第2种的第三句起是可平可仄的。具体参见下
------------------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打()的说明此字可平可仄
顺序:
甲句开头: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乙句开头: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丙句开头: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丁句开头: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律诗中2468句必须为平声,357必须为仄声,1句可平可仄,若为平,须与2468押同韵
中古音读入声的平声字:
数字:一,七,八,十(拾),百
颜色:白,黑
身体:腹,脊,脚,足,咽,额,颊
芍,菊,馥,竹,叔,桔,熟,节,鸭,鸽,啄,蝶,答,各,屋,宅,窟,塔,室,别,国,得,德,责,不,学,习,毒,锡,过,峡,给,接,哭,急,及,插......
YUE韵除了:嗟,靴,缺.其他全为仄声
偏旁相同的例如(颊,狭,侠)(答,合鸽)......都为入声
拗救:
有的不完全按格式,会出现"拗",那就必须"救":
丙句拗救:(平)平(平)仄仄
有时会出现:(平)平仄平仄
第四个字拗了,靠第三个字救,而第三个字正好是可平可仄的
乙句拗救:仄平平仄平
第一个字拗了,靠第三个字救,而第三个字也是可平可仄
所以救的字一定是可平可仄的
以上为本句自救,还有另一种甲乙对救:
甲句的第三或者第四个字拗,不能自救,只能靠乙句的第三个字变化平仄来救
也有可能出现犯孤平的情况,就是甲拗而乙不救,不过很少
七言的格式和五言一样,在五言前加两个: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的25字是一定不变的
七言的247字是一定不变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果你的母语中有入声,则很容易区分平、上、去、入。如果没有入声(主要是北方官话和普通话),那么麻烦点,因为入声字被派入其他音调去了,通常只能靠查字典或者硬记。
如果你的母语中分清浊,则很容易区分阴调和阳调。在分清浊的语言里(好像只剩吴语和老湘语),声母是清音的读阴调,是浊音的读阳调。也有一些语言虽然没有浊音,但是音调同样保留了阴阳之分的(比如粤语),也可以根据音调的区别来区分阴调字和阳调字。如果是北方官话和普通话,则很不幸,虽然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之分,但是这个不足以区分汉字的古代音调,至于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就更难区分了。
如果你的母语中分清浊,则很容易区分阴调和阳调。在分清浊的语言里(好像只剩吴语和老湘语),声母是清音的读阴调,是浊音的读阳调。也有一些语言虽然没有浊音,但是音调同样保留了阴阳之分的(比如粤语),也可以根据音调的区别来区分阴调字和阳调字。如果是北方官话和普通话,则很不幸,虽然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之分,但是这个不足以区分汉字的古代音调,至于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就更难区分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我们汉语里字的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学习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