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问题

 我来答
舒适还明净的海鸥i
2022-11-18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4万
展开全部
分类: 社会/文化
问题描述:

我是山东人,一起听历史老师说过。现在的山东人并不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他们是从其它地方过来的!因为现在的山东人的小脚指的指甲是分开的,而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是长起来的!不知道那位历史老师说的是否正确,有知道这段历史的朋友能告诉我吗?我想了解一下过去的历史谢谢了!!~~

解析:

。《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户部侍郎刘九皋言:“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徒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国赋增,而民生遂矣。”上谕户部侍郎杨靖曰:“山东地广,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依上述之所说,山东在洪武时,大臣还建议朝廷向外移民,而时隔才十五年,到了永乐即位后,就需要移民以实。《明史·食货志》记载:“靖难兵起,淮以北,鞠为茂草。”也许这就是移民的起因吧。

幼年时,常听老人们讲,当年永乐扫北,掀起了吃鹰饭的,席卷了整个山东。永乐业基,就把我们的老祖先从小云南交阯国旮旮县大槐树下迁过来了。不知扫北是不是就是靖难的另一说,并没有查到资料。至于吃鹰饭,虽属口耳相传,无可据考。但如1932年秋季,黄河在利津决口,被灾之民,大量涌到了家乡平度,村中的执事长老们,虽然都惊慌得不得了,可是却能应付自如,把村子里能接待的人数都安排得有条不紊,供他们生活之需要,使他们安心地住下来,等明年春暖花开时,再返故里,重整家园。当时放学回到家里,看到大人们都十分紧张,说:“西来子又来吃鹰饭了。”好像当年吃鹰饭的事又出现在眼前,连平日那些视钱如命的人,也变得大方起来了。由此可想到吃鹰饭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可是却无史可查。县志上竟没有只字可依。

既然在靖难后,“淮之北,鞠为茂草。”永乐即位后,就从山西移民山东。如在《山东文献》第八卷一期,肥城尹德民先生所写《山东移民来自洪洞县之考证》,文中“案”:明徙民自洪洞县非止一次,且每次移民,可能非一姓一族是可肯定的。又九卷一期,金乡县张子雨先生《杂忆故乡》一文中,也曾说过:本县人由山西洪洞县城北大槐树移民而来。这样说起来,永乐开始移民,都是山西来的。可是山西可移之民,不能满足山东之所求。人们到了山东,只要有地可种,就安顿下来了。所以今天鲁西、鲁南尽是山西移来的。而半岛地区仍然荒废。所以,史称:永乐七年,“上过汶上,欲徙民数百户于胶州,县令史诚祖奏免之。”这段记载说明了鲁东的需民状况。虽是数百户,也算是一件大事。“奏免之”的主要原因,是史诚祖提出了一个一举数得的解决方案,那应该就是小云南交阯国旮旮县的移民入山东的建议吧。

永乐六年六月,征服交阯的大将张辅班师回朝,并上交阯地图,东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户三百十二万。这样的地方,用来移民以实齐鲁,不是很好吗?另外一则可以证实这项推断。《山东文献》第十二期三卷,莱阳战庆辉先生所写《山东人与小云南》一文中,举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证例:“有辽人赵汝梅者,在其诗稿附记中记载:吾赵氏太祖之后也,祥兴帝殒国,舟师南浮于滇缅洋海,犹保聚占城数载,元师入缅始散亡,夷为齐民,以在云南南,自称小云南。明永乐时,移民以实齐鲁,乃北迁至登州上陆,族居黄县大柳林赵家。清顺治时始迁辽。”史册上找不到小云南,在这里出现了这一段的记载,正符合了史诚祖的说法。

细访朋友中人,云南来的居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如吾友即墨王正文先生,追述其祖父在年轻时,曾每隔三年,就要结伙到云南老家扫墓,直到他们把祖先的骸骨偷回即墨安葬后,才不再去云南。杨圣德家谱也详细记载是云南迁来的。更有即墨张晓古先生,也说他的祖先是云南迁到莱阳某地,多少年后,又从莱阳迁到即墨。为什么自己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云南迁过来的人们,连小云南是在那里,都未能道其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别呢?同是明朝迁民,山西徙民就都清楚地记载,为什幺小云南迁来的就只能口耳相传呢?是不是迁来的人们,都不懂中国文字,而 *** 是有人种田就好了的心态,不把教育当回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