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套》的简介
九品文官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平日兢兢业业,奉公守法,但由于官蕲微薄,生活穷困,终年只得穿一件破旧外套去上斑,常常受到同僚们的奚落。
经过一段时间的节衣缩争,苦心经营,他好不容易添置了一件可以御寒的新外套。新外套刚穿上一天,当晚便被一伙强盗剥走。他来到警察局和“某要人处”请求寻找失去的外套。
却遗到局长大人和“某要人”声色俱厉的呵斥和凌辱。这一连串意外的打击,终于使他惊吓成疾,最后在一片念念不忘“外套”的呓语和胡话中死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世纪初,果戈理任彼得堡的一个小公务员。工作期间,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情冷漠、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这段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外套》的题材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酷爱打猎的穷公务员,节衣缩食买了支猎枪。当他第一次乘船外出打猎时,不小心把猎枪掉进水中。
他费了很大的劲,还是没有能把猎枪捞上来。这个意外的打击使他得了一场重病,卧床不起。多亏几个朋友同情他,凑钱为他买了一只猎枪,他的病才好了起来。
这个小公务员渺小的希望和可悲的命运,深深地打动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心。这时果戈里联想起自己的命运。果戈里中学毕业后,他的地主家庭已经破产。
他千方百计谋到了一个替人抄抄写写的小公务员的工作,但薪体微薄,连一件保暖的外套也买不起。
1842年,果戈里以上述故事为素材,结合自己的经历,把一支猎枪改成一件生活必需的外套;把那个失而复得的喜剧性结尾改成纯悲剧性的结尾,写出了《外套》。
赏析:
小说中的阿卡基一生真的就是平淡无奇,“无论换了多少任厅长和各级上司,他总是做在老地方,还是老样子,干着老差事,依然是个抄抄写写的官儿,以至于人们后来都相信。
他显然是现在这样一副摸样,“穿着制服,头上谢顶,降生到人世上来的,他在厅里一点也不受尊重。”他进入公事房就象是“一只普通的苍蝇飞进来一样”。
他没有结过婚,生活里只有抄写,吃饭,睡觉,没有去过什么娱乐场所,也不与人打交道,只是一个人,形单影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阿卡基的一生过于单调,生活过于平凡。
他的一生就是按计划行事的,一生早已注定,只需要按部就班。他没有什么鸡肠小肚,没有什么心眼,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动作。阿卡基麻木地工作,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照章办事。
阿卡基们永远是别人嘲笑的对象,年轻的官员们,尽量施展出他们公务员的全部机智来嘲笑他,挖苦他:“当着面大讲有关他的种种瞎编的故事。
说他跟房东老太太--一个年已70的老太婆有私情,说那女人总是打他,还问他们俩什么时候办喜事,又把纸片撒在他的头上,说是雪花飞舞”。而他懦弱无能,面对别人的凌辱。
他从来都置若罔闻,“一言不发,仿佛前面也没有什么人似的,这样的逗笑甚至也没有影响他的工作:虽然在一阵阵打扰之中,他也不会抄错一个字”。
只是实在太过分时,也只会轻轻地嘟嚷一句,在嘲笑中求别人不要笑他。没有恶语反击,没有翻脸粗脖子,阿卡基在自觉不自觉中已养成了一种逆来顺受的性格。
他的精神状态也就被弄到近乎麻木痴呆的地步。“他一辈子从来没有注意过每天街上发生的事情”“除了抄写以外,仿佛什么东西对他都不存在”。
他既没有现实的欢乐,也没有对于未来的憧憬,他简直成了一架整日转动不停的只会抄写公文的机器。小说没有就此结束。死去的阿卡基阴魂不散,以一个复仇者的身份出现了。
常在涅瓦大桥及附近一带游荡,他在寻找被人扒去的外套。也许是官员们做贼心虚,也许是真的害怕幽灵的到来,人们如临大难,这时才想起来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字写得多么工整。
而幽灵针对的复仇目标最终锁定在大人物身上。乍一看,大人物似乎很无辜,他只是对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发了几句脾气,并不是抢他外套的人。
而小说最后,幽灵剥了大人物的外套后消失了,“至少任何地方都不曾听说从人们身上扒走外套的传闻了”“显然,将军的外套披在他的肩上是完全合适的”。
小说的魔幻的结尾,比普希金的《驿 站长》深刻一些,《外套》不美化贵族了,而是给予批判:“大人物”是“小人物”致死的主要原因,剥“大人物”的外套。
实际上是在剥他们的皮。不仅是以一种强烈的一报还一报的反抗来还击这种从肉体到精神上毒害人们的公务员体制,更是剥开了人类的皮,直面人魔鬼般的内心。
幽灵不仅是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本身,更是作者本身。不仅如此,作者在幽灵身上赋予了更多的人物形象,总和了更多的人物性格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