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不是走一条不会错的路,而是在所有可能错的路上,继续向前走
毕业了,有同学聚在一起聊,去哪里哪里发展,去哪里哪里工作。
焦虑的焦虑,奔波的奔波,每个人似乎都忙成了狗。
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从天南海北赶到学校,进行最后一聚。
三年情谊,此去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最后的这一聚,也算是最后的告别。
餐桌上,大家都相对沉默,默默扒拉着菜,慢慢叙说最近的进展。
进体制的一个姑娘对考上博的姑娘说:“真羡慕你,考上了家乡的学校,以后可以走着读博,看自己想看的书。”
考上博的姑娘吃了一惊,说:”我觉得这个工作很适合你,你也一定会喜欢。没想到,你竟然不满意。“
······
说着说着,说成了一地鸡毛。
原来在我的预想里,这是一个充满着未知,憧憬,满怀希望和前景的一个局,最后成了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局。
大家似乎都在互相羡慕,又在互相调换位置,假设我能怎样······那么结局会不会更好?我会不会更开心?
有的时候,我想前途这个东西,真是一个玄学。关乎选择,关乎运气。
2020年,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归宿,也算是运气好。
但是想想自己过去的三年,总有一丝不甘,一丝不满,一丝遗憾。
万一走错了,后悔了,怎么办?
我们总想有一种相对正确的参考意见,在每一个人生的岔路口给予及时的提示。
年轻的姑娘会问:“你觉得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
刚毕业的男男女女会问:“你觉得我进企业好还是进体制好?”
如果我告诉年轻的姑娘,爱情和面包都重要。
我相信,这个姑娘一定想打我。因为我没有提供任何解答,对她来说没有任何帮助。
包括后面那个问题,企业和体制都好,关键还是看你自己喜欢什么,未来的规划是什么?这个问题回答得也是不痛不痒,我觉得几乎没有帮助。
发现没有,我们的生活里,经常面临这样的“囚徒困境”。
这个很像《奇葩说》里的辩题,你觉得选择大城市重要还是回到小城市?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你容许伴侣开小差吗?诸如此类等等话题。
每次,其实他们的辩论结果都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而且,明明我一开始坚定地选择了正方,在他们的辩论的过程中,我的观点还一直在反反复复地变化,觉得怎么两方都有道理。
很奇怪,那么这个辩论到底有没有提供某种解答呢?
你有没有发现,辩论的开始,首先是选择一个持方,类比到我们现实境遇里,就是做出一个选择。选择爱情就是爱情,选择面包就是面包,然后为自己的持方“战斗到底”。
这个就叫做立论,而我们之所以要学立论,就是不管你最后选的是向左还是向右、爱情还是面包,立论给了你继续向前走的信心和理由。
所以你说真理越辩越明?不对,很多时候真理不解决问题。
你需要的是辩论的力量。
而人哪,不管你是在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告诉你,那都有可能错,不过那不要紧。
这才是辩论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意义。
因为人生的目的不是走一条不会错的路,而是在所有有可能错的道路上,继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