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明代白银货币化有哪些社会影响?
原本明朝的货币制度是以粮食为主兼顾其它的各种实物为本位的,由于明朝中前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所以明朝铸造的铜钱数量相比起前代来数量少得多,因此明朝当时没法以货币形式收税。
到了嘉靖末年(公元1562年)徐阶扳倒严嵩当政后,他对明朝的超贡制度进行了不载史册的重大改动,个人推测是放开了广州作为明朝与西洋外番的通商口岸。加之在他的主导下实行了隆庆开关,这使得明朝外贸从之前的出超转为了入超,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明朝境内。
到了张居正执政时期,经过十年以来的白银大量流入,这使得张居正得以进行财政改革实行银本位。明朝政府实行银本位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赋税不再全部征收实物,而是部分折为白银收取,这一改革措施大大降低了明朝政府征税成本。因为征收的粮食输送到指定太仓路上,出于各种原因往往会有大量的损耗,换成白银后原本的这部分损耗基本就避免了。这不但变相地增加了明朝太仓的税入,也部分堵上了地方人员贪污粮食的漏洞。
无疑实行银本位使得明朝的税入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从上图隆庆初年到万历初年的明朝太仓岁入变化不难看出来,明朝的税收在数年间直接上升了一倍左右!岁收的大幅提高,使得明朝的财政状况获得了极大的改善,这为万历皇帝撑过前期的时局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明朝续命贡献良多。
但是,随着世界风云变化,银本位也加剧了明朝的社会动荡,为明朝的覆灭添了一把火。
明朝之所以会出现入超,是因为明朝从外贸中主要是获取供应皇家的奢侈品,因此当海外对明朝的瓷器、茶叶等商品需求旺盛时,明朝外贸便呈现出入超的格局。
然而到了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欧洲陷入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之中。作为明朝瓷器、茶叶等商品最大的消费者的西欧各国,都将资源投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因此从明朝进口物资的数量骤减。而明朝皇家收购奢侈品的费用并未减少,其后随着东北努尔哈赤的崛起从东南亚进口军事物资的费用还大增,明朝这一时期又回到了早年出超的局面。
这种局面使得明朝社会在实行银本位后,对农民压榨的一种新的劣行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加。
张居正时期明朝的白银保有量其实尚不足以让明朝实行银本位,强行推行银本位必然导致银价处于高位。这点被商人们利用,用来从农民那里榨取暴利。
一般农民在生活中根本就用不上银子,可随着明朝实行银本位交税必须得用银子,农民只得去借银子交税。所以每当需要交税时农民便集中向商人借白银,银价随之被推到一个较高的位置。而由于利息相当高,所以农民为了尽快还钱都集中在一个短时间内抛售粮食,而买这些粮食的往往就是借银子的商人们,他们趁机将粮价压得很低。
高利借贷,低价收粮,一来一去农民一年的辛苦都进了商人们的口袋。当银价还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时,农民咬着牙卖粮把窟窿补了也就算了。但是随着外贸出超银价上涨,农民低价抛售粮食所得已经不足以还债,无奈之下农民只得卖地卖屋来还债。
官府对此心知肚明,但是有明一代官商不分,商人往往都有官宦背景,所以明知用银子交税祸害农民,明朝各级官员却对此装聋作哑不予纠正。
大量的农民因此失去家园田地沦为佃户,他们耕作地主土地将所得至少五成作为租子交给地主。而且地主还把赋税也转嫁到他们的头上,这让他们辛苦一年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不饿死而已。随着万历末年加派辽饷,这一巨大负担也被转嫁到了佃户的身上,这彻底断绝了佃户的活路,于是佃户纷纷弃地沦为流民。
一地只要有一户弃地去当流民,其他的农户就会纷纷跟进,因为弃地流亡的农户所承担的赋税会被转嫁到其他农户身上。这一现象就是像是瘟疫般在大明朝的土地上扩散开来,一旦发生大的灾荒矛盾就会一下爆发出来。
明末的农民起义正是从这些流民开始的,所以明朝之亡与银本位制度有着很深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