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课内不达标课外抢时间的教学方法在部分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与素质教育相悖,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围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让教师确立教改意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我们印刷了大量的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材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聘请全国知名的课改专家来我县对教师进行培训,邀请先进地市的名师给我们介绍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不断拓宽教师的眼界,开阔创新的视野,了解教学的新动态、新信息,激发教师自我鞭策,自觉教改的内驱力。
老师们普遍感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在观念上必须树立 “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上,必须以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彻底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练、满堂问的状况。
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展现学习环境的“原生态”,才能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多年来,我们旗帜鲜明地唱响这样的主旋律:高效课堂是打破制约学校发展瓶颈,突破传统,走向名校的根本通道,而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解除校长思想束缚,为课堂教学改革搭建绿色平台。
校长的思想能否得到真正的转变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
对于校长们来说,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会不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长期以来令各基层学校普遍担忧的问题。
对此,我们坚持认为,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广饶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
而要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解除校长们的思想顾虑。
我们组织全部初中学校的校长到洋思、到杜郞口等课堂教学改革比较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组织校长深入学校搞调研,校长们最终统一了思想,深刻认识到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从被动听从走向主动改革,自觉地带领老师投身到了课堂教学改革中去。
(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主观能动性,为课堂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切实转变教研职能。
按照“以研为主,研督结合,评研分离”的思路,实行县教研员两进(进学校、进课堂)三包(包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推广、学科骨干培养、教学规划指导)制度。
积极鼓励教研员走出去,多听、多看、多思考,要求大家高点定位,抢抓机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鼓励各学科教研员高屋建瓴,统筹全县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每位教研员结合本学科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要有时不我待的强烈意识。
结合本县实际,确定出符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力争利用1--2年的时间,在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上有新的突破并把成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教研员通过深入基层,和基层共发展同进步,不断发现先进典型,大张旗鼓的为课堂改革呐喊助威,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确保活动实效,我们了实行捆绑式考评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县教研员的角色定位,为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指导基层,拓宽了工作思路。
二、立足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
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
因此,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借鉴潍坊十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和东庐中学 “讲学稿” 的成功经验,确定了符合我县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导练,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县进行实验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将实施过程的四个环节作简要介绍。
(一)自主预习: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利用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确定讲学稿,制定好预习提纲。
①预习提纲需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
②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形式。
③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方法进行。
④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这是学生搞好预习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生自主预习的依据。
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由每个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
这一步至关重要。
我们认为: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得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无效的。
因为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这样,有些表面上气氛热烈的讨论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与真正的问题是油和水的关系。
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设计问题时要紧扣学习目标,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
其二,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学什么,怎么学,多长时间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
最好是以板书、多媒体展示或者印发讲义等书面形式,尽量不用口述。
其三,独立思考的成果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就勾画出来,不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一定要把想法在纸上写出来,因为思维是混沌的,语言才是清晰的。
(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是调动学生积极研讨、解决疑难困惑的的中心环节。
因为有了学生个体的思考,就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机制。
我们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正确划分小组。
一般4-6人为一组,采用异质分组法,兼顾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差异等不同的方面,小组成员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
②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尤其要注意发挥组长(一般是各组的1号)的作用,组长就像是“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同时兼任“记录员”,随时记录和归纳讨论的成果,还要能以“检查员”的身份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作出评价,检查成员是否完成学习任务。
组长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轮流值班,以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标准。
③这里的小组交流是动态的,可以是组内交流,也可以是组际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师要充分参与进去,适时调整、引导。
比如可以采取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方法,以对比讨论学习的成果,形成真知灼见。
④小组评价要跟上。
可以设计表格,由课代表和小组长联合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学习完成任务情况,在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比如4号主动回答问题得4分,1号回答对问题得1分等。
一周一汇总,评选优秀小组,设置“流动红旗”,在组与组之间轮换。
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课堂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点拨释疑:学生在充分自学,相互交流之后。
解决了许多问题。
但存在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答疑解惑。
这一步也最能考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交流和展示的资源,一方面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和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示范、点拨、分析、讲解等手段,促成展示过程中问题的化解。
既要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也要兼顾动态生成的问题,解释学生的疑惑。
点拨过程要力求简洁、透彻、明了。
(四)训练反馈: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课堂效率。
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的生成度。
简言之,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学生掌握得如何,因此有效的反馈很重要。
课堂精练,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
以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而不加筛选地搜集习题,使学生陷入题海,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课堂练习题必须由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以保证质量。
二是练习题必须以投影形式出现或课前将练习题打印在纸上,以节省学生抄题时间,三是评讲练习题时要突出其共性问题,个性问题,课后辅导,以提高整体效益。
这样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支配,便于他们深入思考,梳理、提炼知识要点,优化知识结构。
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精编、精选练习题,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题目一般包括基本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让好学生吃饱,中下游学生吃好。
切实解决了一言堂、一种模式、好学生吃不饱、中下游学生吃不好的现象。
另外,测试题的用时多少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除单元检测外,一般不单独占用一课时。
检查的方式也应是动态的,以书面为主,也可以是口头检测或者实践操作等,要尽可能体现“堂堂清”的原则,在课内完成,并及时把结果反馈给学生。
2023-07-2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