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

 我来答
我是机灵姐
2020-06-23 · 网络红人
个人认证用户
我是机灵姐
采纳数:418 获赞数:3383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青团?据传,晋文公的大臣死后,为纪念他,把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二为一,当天不能烧火做饭,因此只能吃青团这种冷的食物。

time时光流年
2019-04-08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05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11.3万
展开全部

1、禁火的旧制

清明节吃寒食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即在清明节期间不能生火,这个时候只能提前准备好冷食,如清明果青团就是其中一种很受欢迎的食物。

2、象征希望和生命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寒食节的主要是家家禁烟吃冷食,在古时候这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象征着新希望、新生命。
另外,清明节吃寒食还有一种“感恩”意味,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3、文化的传承
现在青团可能作为扫墓祭祀的功能渐渐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一种小吃。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无疾而终,很多地方都没有在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了。不过,文化传承还是一直提倡吃青团。

清明节吃寒食也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吃”上升为“文化”,也能够更好的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文化流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wuli柾国哟
2018-07-10 · TA获得超过780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

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青团,汉族传统节日食品。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苎麻叶、艾蒿、鼠曲草。

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现在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拓展资料:

青团习俗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吃青餣的习俗,《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金兰。父亲亡故,靠母亲在家纺纱织布度日。金兰从小骄横懒惰,还要打骂母亲。但朝廷命令,田地抛荒要被处死,所以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金兰在野地里无意中看到母羊给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决心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提着竹篮来送饭时,他主动迎上前去。母亲误以为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儿子打骂,一时想不开,投进水塘自尽。

金兰立刻跳进水塘,但只摸到一块木板。他将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据说牌位就是这样来的。

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放饭篮的地方长出的野草绵青采回来,做成苦饼。故事还说,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这一天叫做清明。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带着苦饼到水塘附近的路边祭拜。后世称之为上坟。

因为糕饼一类的食物古时也叫“餣”,所以后人就把金兰用“青”做的这种饼叫青餣。后来清明上坟吃青餣变成了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8fef56ccb
2006-03-08 · TA获得超过89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回答者:wfchenjin - 大魔法师 八级 2-16 08:57

--------------------------------------------------------------------------------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50% (0)

其他回答 共 9 条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回答者:wy_1801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2-16 08:59

--------------------------------------------------------------------------------

4月5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清明节的起源
(一) 早在夏朝之前五百多年的黄帝时代就有「寒食」节,这是古代的传说,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周礼「司炬氏」就是负责在仲春,用木铎警告人民小心火烛,以免天乾物燥发生火灾及森林大火,后来演变为禁火一个月,彻底防患火灾,因此在这个月内所吃的食物都是乾粮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二)后来又发现人民吃一个月的寒食,有害健康,人缩短为三天,所以又叫「三日节」或叫「古清明」,在冬至后,第一百零四天至一百零六天为寒食节。必须早上拜公妈,再到坟上祭祖,这一天是为「死」人而祭,所以叉叫「死节」。
(三)直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由於河洛汉人逐渐被胡人逼到南方,祖先的坟墓也随之南移,汉人一直想打回北方故土,每年祭祖也就格外重要,尤其为了分辨「汉胡」,加强扫墓祭祖,使扫墓习俗成为大规模的集体行动,於是寒食节演变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晋文公焚林求介之推,介之推则抱木而死,文公哀之,后世始有寒食之风俗,原来是一个月,后乃改为三天。但当时也不过仅有寒食而已。如《莉楚岁时记》所说的:「作乾粥」而已。直到唐代始有寒食扫墓的风气。
清明节的意义
我们以为清明节的活动,当不止於形式上的墓祭家祭,而应由宗亲长老,讲述本族的源流和租先的志业,使后辈子孙能获得充分的了解——慎终追远.铭刻肺俯,并从而启发家庭间的孝悌亲情,加强宗族间的互爱联系,更扩大到国族的精诚团结,奋斗不懈。
清明节相关艺术活动
一、春祭
春祭---春祭在清明,科祭在重阳,此等风俗为中华民族「追思祖先」传统的节日。该日多属於团体行动,如家族宗族;社教单位;慈善机构,届时均於节日内在宗亲祠社或四野坟场及义葬之处,举行「春祭」,以慰先灵。
二、赐火
赐火——「寒食」日,例不举火,相传为纪念介之推被焚之意,至「清明」日始可举火。韦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清明的火,称为「新火」。且皇帝并於是日举行「清明赐火」!
三、节蛋
节蛋——清明吃鸡蛋,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的重要,每届该日,此俗绝不可少。又清明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
四、踏青
踏青——清明节日,妇女穿著新鞋,出行於郊原,谓之「踏青」。因为,古时的妇女平日不可随便出游,当此春回大地、风光明媚之际,到郊外领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以解深闺之愁烦。所以,清明扫墓不仅是对先祖之思念。一方面也是趁著大好春光郊游一番。
五、斗鸡
斗鸡——斗鸡也是清明应节的游戏,不过这个斗鸡是拿钱作输赢的,如同春节赌博一样,不宜效法。
六、拔河
拔河——据「乡老」传言:唐朝中宗在清明节时,命令群臣作拔河之戏,以大麻绠两根再绑上十余条小绳,叫他们分执一端,以力弱者为输。延迁至今,变为大规模拔河比赛,在运动上来说,颇饶意义。
七、秋千
秋千——这是一桩很古的玩艺儿,在《天宝遗事》中曾说过「宫中至寒食节,竞设秋千为乐,帝(指唐代玄宗)常呼为半仙之戏。」韦庄还有「满街杨柳绿树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因而导致清明处处玩秋千,因此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
八、插柳
插柳——清明插柳之风,由(梦华录)之所云「子推燕」中之一段来看,可知行之甚早,刘克庄的诗中也有「寂寞柴门村落里,也随扫柳记年华」,可见地无分城乡,连那寂寥的山村也插上一枝青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苦苦的挣扎9696
2022-08-24 · 汽车 美食 读书 我都喜欢
苦苦的挣扎9696
采纳数:14083 获赞数:2742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是为了祭奠死者,也算是一种习惯。青团一般都是青色的是用艾草叶或者是其他的菜汁上色,吃起来软软的,糯糯的口感非常好。不仅仅如此,青团的营养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在清明节吃青团子是非常受欢迎的,尤其是在我国的江南一带,吃的非常普遍,青团的做法就是浆麦草捣烂出汁与糯米粉糅合成面团在里面包上豆沙馅,放入蒸笼,蒸熟就大功告成了。吃青团吃可以增加饱腹感,养胃开胃。

青团的做法

先准备适量的糯米面、菜汁、澄粉以及馅料和猪油等。把准备好的糯米粉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再倒入已经榨成的菜汁,充分的混合均匀,再准备另一个干净的容器,放入澄粉,加入适量的开水搅拌成团。把糯米粉面团和澄粉面团混合在一起,充分的揉匀之后,再放一勺适量的猪油,把面团等量分成十份左右,往面团中包入准备好的馅料。包的时候先把面团摊在手上,再用勺子舀取适量的馅料,轻轻的包住就可以了,然后放在蒸笼里蒸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青团怎么做好吃

准备适量新鲜的艾草叶。适量的红豆沙、糖、水、糯米粉。首先把艾草叶清洗干净之后加入适量的水,放在搅拌机里面打成泥状。把已经打好的艾草和糯米粉充分地混合在一起,再加入适量的糖,把面团分成小份准备使用,取出一份面团放在手掌上,挤压后在中间包上喜欢的馅料,最后收住口,揉成圆团,放在蒸锅中蒸15分钟到20分钟就可以了。

青团是哪个地方的特产

青团是汉族的传统食物,一般来说,江浙沪地区比较喜欢吃青团,一般在清明或者还是节的时候使用,但是现在我们春游的时候有很多地方的人也把青团当做休闲零食。

青团如何不变硬

想青团不变硬的话,我再用糯米粉和水混合的时候,可以选择温水,这样做出来的青团比较的柔软。

青团什么时候吃

一般来说,我们在清明节的时候吃青团。因为清明节的习俗就是要吃青色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传说吃青色的东西能够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更加的清澈,而青团主要是由艾草的叶子染成的,所以我们一般都吃青团。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在清明节寒食节的时候吃,非常的美味。

青团怎么保存

有人会问,如果制作了比较多的青团,那么应该如何保存呢?首先青团可以放在冰箱里面,因为我们青团都是手工现做的,所以里面没有添加剂和防腐剂,保质期非常的短,无论是放在冰箱里,也要在三天之内吃完,如果是想要重复加热的话,一定要去掉外面的保鲜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