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的历史?
历史沿革
周称程伯国,后改名毕郢,再改岐周。
春秋时称渭阳。
秦为咸阳。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渭城。
晋时设置灵武县。
后赵时更名石安县。
前秦时,将汉刘邦的陵邑——长陵邑改为咸阳郡,并辖灵武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则天因其母杨氏陵墓——顺陵在此,改为赤县。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升为次畿。
五代、宋、金皆称咸阳。
元初,一度将咸阳并入兴平,不久又恢复咸阳县制。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咸阳迁到渭水驿,即现在秦都区所在地。
明、清均称咸阳,属西安府管辖。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府设道,咸阳归关中道管辖,不久废道直属陕西省 *** 。
公元一九三七年后,属咸阳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八日咸阳县解放,归咸阳行政专员公署。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将咸阳县的城区建为咸阳市,郊区仍归咸阳县管辖,市、县并列。
一九五三年咸阳市、咸阳县直属陕西省 *** 领导。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将咸阳县并入咸阳市。
一九六一年一月曾将兴平、周至、彬县划归咸阳市管辖。
一九六一年十月复置咸阳专署,四县划出,咸阳市仍归咸阳专署。
一九六六年七月改属西安市。
一九七一年十月咸阳市复属咸阳地区。
一九八四年五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市后,原咸阳市易名秦都区。
[编辑本段]
气候环境
咸阳市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
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
年平均降水量537—650mm,年平均温度9.0—13.2摄氏度,全年太阳辐射 4.61×109—4.99×109焦耳/平方米。
年累计光照时数平均为2017.2—2346.9小时,六、七、八三个月的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32%,对夏季作物的成熟和秋季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利。
自然资源丰富 。
有煤炭、石灰石、陶土、铁矿石、大理石、油页岩及石油、矿泉水、地热水等矿产资源。
煤炭探明储量120亿吨,原煤生产能力300多万吨,是陕西的第二大煤田,为国家后备能源基地。
石灰石储量5000亿吨,正待大规模开发。
地热面积达800平方公里。
境内有泾河、渭河、沣河、黑河、泔河等八条河流,地表水径流量70多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70多亿立方米,城市供水充足。
经济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其中沙棘、黄芪、山楂等野生植物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