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

 我来答
正香教育
2022-10-01 · TA获得超过552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88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2万
展开全部

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

[摘要]合理地进行动手操作,适合儿童好动的天性,能够促使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尤为重要的是,进行动手操作,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动手操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培养想象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剩余2697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营造氛围,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把学生当朋友,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生只有在轻松、自主的课堂氛围中,他们的思维才能迸出火花,积极性才能得到调动,他们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愿意动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好奇心极强,兴趣广泛,喜欢自己动手,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中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需要,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后,教学生动手画圆时,教师不作示范,只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学生利用圆规和借助各种圆形物体(如硬币、矿泉水瓶盖等),很快画出了一个个的圆,这时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接着提出:是否每个人都能把圆画成一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投入到动手操作中。经过讨论,终于发现了只能用圆规才能做到。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越来越被更多的教师所重视。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受和参与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形成型操作 1、实物的测量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先让学生画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我对学生说:请大家把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只要你们把其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告诉我,我定能猜中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教师这么一说,学生兴趣很浓,都想考考教师,看教师能不能猜中自己的,都认认真真的测量。许多学生把量出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告诉教师,结果第三内角的度数很快被教师猜中了。学生很想知道教师是怎样知道第三个内角度的。我在学生兴趣正浓之际,让学生把三角形剪下来,并指导学生把两个角撕下,拼在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拼成了什么角?结果每个学生都拼成了一个平角。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任何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2、画统计表和统计图画统计表和统计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提高其处理资讯的能力。 二、认知型操作 认知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尝试性的动作操作,对被研究的数学物件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认知型操作对于概念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刚开始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3件上衣和1条裙子、2条裤子进行搭配,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感觉到有许多种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乱,难以统计。这时,不少的学生就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记住呢?于是,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又有效的方法。可见,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深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认知心理主要表现在手脑并用的活动,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下面我就低年级数学教学具体地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计算算理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计算方法的掌握,如果算理理解得深刻,计算的准确率就会高。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教材中是想加法算减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互递关系,但学生加法计算不熟练,就会影响减法的计算速度。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及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我认为教“破十法”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算理。我利用废可乐瓶为每个学生做了一套数位筒,为人人动手操作创造了条件。当学生认清了什么是‘‘破十法夕,后,我问:数位筒中有12根小棒,去掉9根还剩几根?让学生去操作,学生有三种拿法。其中一种方法:3根里不够拿走9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辽宁省灯塔市沈旦镇古城子小学 课堂上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开展操作交流成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热点。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就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 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把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中,只有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数学课堂上要有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开展操作交流成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热点。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但如果一味追求动手操作,为操作而操作,使之流于形式,既浪费了课堂学习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把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操作活动的“内化”,重视“动态操作”后“静态的数学思考”,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一、把握时机
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中,只有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在建立某些起始概念时组织实践操作。如第一次建立面积、面积单位等概念时,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时组织实践操作。如比多比少的应用题,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狭隘,容易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不良定势。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充分地摆一摆,就可以很容易地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3.在推导抽象公式和法则时组织实践操作。小学生的认知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操作可加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经历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能为学生理解知识打下基础。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通过剪拼等操作活动去观察、分析和综合,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印象特别深刻。
二、深化操作
很多教师简单地把动手操作中的“动”理解为动一动、摆一摆、做一做,而忽视了学生操作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操作”活动。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相应的数学物件或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就不可能发展真正的数学思维。因此,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相对于具体的实物操作活动,我们更应强调“操作活动的内化”,用操作活化、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发挥它内在的数学价值。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出1/4和1/8,并比较得出1/8小于1/4后,问:”你们还能用同样的长方形纸折出分子是1,又比旧小的分数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折出了1/10、1/16、1/32等,如果教师此时以“看来分子是l,又比1/8小的分数还有很多”来结束本教学环节的话,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操作展开思考:”只要怎样折,折出的分数就一定比1/8小?”“比较你折出的这些分数,你有什么新发现”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将操作过程转化为数学思考,实现操作活动的“内化”。
三、加强反思
要使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为教学 服务,操作后的反思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通过操作解决概念、计算等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目的、过程、结果和作用进行回顾,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能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提升操作的内涵。
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4根还余1根,从而引出有余数除法。在新课结束前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余数小于除数?当学生难以回答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为什么只余1根,不余更多呢?学生通过回顾思考得出: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只有余数比除数小,才不能再分,从而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算理。
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推汇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再引导学生回忆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说出可以把这些图形变成以前学过的哪些图形,教师相机板书:新知+旧知(转化)、旧知+新知(联络),这种数学思维方式的反思会对学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解决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为了确保操作活动的实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并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于军

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其主要生活环境来进行,即学生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的主要场所,动手操作应贯穿幼儿学生的一日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一、尝试成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学生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及废旧物利用,手编、布工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据调查12.5%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从一年纪就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捏、撕、贴、折、涂等,延续六年纪,动手习惯逐渐形成,1/3的学生自幼受家庭薰陶,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剪纸,有的喜欢制作玩具。可见,教学生从小开展一些简单的剪剪、画画、贴贴等美术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学前班美术活动《拖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彩色的皱纹纸、漂亮的图案、剪刀、胶水、水彩笔。让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贴上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双漂亮的拖鞋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学生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著什么,能力强的学生在编皱纹纸做做拖鞋的装饰边,还有的在编了做拖鞋的内底,能力一般的在用水彩笔画各种图案进行装饰,能力弱的用现成的图案进行装饰。作品完成后,很多孩子都拿着自己的作品,体验著自己操作的成功。
二、发挥潜力,在各种趣味科学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要利用科学科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注意,认识事物,在与自然材料和玩具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操作、演示,对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的验证,使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小实验“玩具动起来”的游戏,让每个孩子动手操作,想想、尝试做做用什么方法能让玩具动起来,当看到玩具动起来时,孩子高兴得直拍手。在趣味小实验中,学生通过看看、听听、摸摸,甚至拆拆、装装,既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愉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个个都变成了专心致志的“活动家”和“实干家”。例如:在探索溶解现象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玩的乐趣,提高了积极性,还知道除了糖、盐、洗衣粉、果珍放在水里面会化掉以外,还有很多东西放入水中也会溶解。再如“筷子折了”、“神奇的塑料尺”、“多彩的气泡”、“旋转的纸蛇”等科学小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初步了解到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而且发展了动手能力。
三、把握时机,在大自然中培养动手能力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也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学生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而忘记吃饭。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在学校尽可能多地带领他们搞一些小种植、培土、插花、捡花瓣、编草帽的活动。在春天教学生扎风筝,一块到野外放风筝,夏天教学生玩打水仗的游戏,秋天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贴上,冬天则可让学生冻冰花,堆雪人。还可以带领孩子爬山郊游,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充分利用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古人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正是对儿童在接触大自然中一些活动的写照。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我今年带的是学前班,开学前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自己探索的欲望,遇到困难就退缩。我利用小小值日生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这学期就开始安排值日生,每组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做值日生。值日生在桌面游戏时选积木归放积木;吃点心时,拿饼干分牛奶;操作活动前拿操作材料;给自然角植物浇水。孩子都有机会当值日生。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提醒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少。每个人都能自己整理玩具、自己叠被子穿衣服。现在正在鼓励他们自己洗袜子与手绢。连家长都在感慨自己孩子动手能力飞速提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幼儿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多给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许多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抽象难懂,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才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人的大脑思维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只有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过,在大脑中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的做法是:不仅要让学生听、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还利用小学生好动又好奇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下面我就本人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在操作中质疑
传统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大揽大包,学生被动接受。长期下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拿出自备的9根小棒,摆一摆,可摆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还剩几根。学生操作后,教师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剩下的还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怎样列式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剩下的1就叫余数,由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产生疑问,既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在常规教学中,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动手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章多边形的面积的练习十五中的第7题题目,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长18厘米,宽1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这种题目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们都很想知道,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到底有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知道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上来啦。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上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条用图书钉钉成长方形,让学生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然后拉一拉,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看一看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实际就是长方形的长(没变),它的高即随着平行四边形拉得越扁就越短,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底×高,那么它的面积就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它的面积变了吗?怎样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变了,变小了。”通过学生的拉一拉的动手实践,很快地就达到我要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只有学生带着求知欲,带着兴趣去学,才会学到他们想要学的东西。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规律,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看一看,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21厘米长的线段每隔3厘米种一棵呢?28厘米长的线段每隔4厘米种一棵呢?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用总长度除以间隔距离再加上1,就会等于总棵数。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时板书:总长÷间隔距离﹢1=总棵树。利用实际动手操作得出公式,很快学生就可以把例1完成,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出的概念公式,既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这样一次次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数学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动手操作的运用还要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整体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