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神调是源于什么?
神调来自于二人转《报山名》
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闩。
行路君子奔客栈,鸟奔山林,虎归山。
鸟奔山林有了安身处,虎要归山得安然。
头顶七星琉璃瓦,脚踏八棱紫金砖。
脚采地,头顶着天。迈开大步走连环,
双足站稳靠营盘。摆上香案请神仙。
先请狐来,后请黄,请请长蟒灵貂带悲王。
狐家为帅首,黄家为先锋,长蟒为站住,悲王为堂口。
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赶将鞭。
文王鼓,柳木栓,栓上乾隆配开元。
赶将鞭,横三竖四七根贤。
三根朝北,四根朝南。三根朝北安天下,四根朝南保江山。
有文王访过贤,江太公保周朝八百年,
赶山山得动,赶河河得干,赶的是老仙不得安然。
大报马,二灵通,各个山崖道口把信通,
你就说;身上千万银钱带,这些银钱,要请你们大堂人马下山峰。
老仙要把高山下,帮兵我先为你叫开三道狼牙三道关。
头道狼牙头道关有人把守有人看,
二郎手使三叉戟,讹诈手晃金刚圈。
往日二位仙君都把闲事管,今日二位仙君么管闲,
把老仙放过头道狼牙头道关。
眼前来到二道狼牙二道关,秦琼,敬得来站班。
二位仙君没把闲事管,帮兵我带老仙过了二道狼牙二道关。
眼前来到三道狼牙三道关,灶王老爷来站班。
家住上法张家庄,老大张天师,老二张玉皇,
老三,给文文不做,给武武不当。一心一意下凡做了灶王。
灶王老爷把头低,里仙么把外仙欺。
老仙临来别忘带上三宗宝,宝三宗。
套仙锁,捆仙绳,马后捎带拘魂瓶。
三宝往你弟子身上扔,抓的不牢用脚踹,捆的不仅用足蹬。
捆身么捆心,心明眼亮一盏灯
大仙走时,也要唱神曲送的
扩展资料
《神调》演唱者:翟波,1959年元月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县,二人转男演员,参加作品有《农家十二月》、《刘老根》、《报山名》等。家庭环境为父亲是钟表修理工,母亲是电工。
早年经历:长春和平大戏院的化妆室并不堂皇,翟波坐在那里,翻开手机,屏幕上现出一幅
黑白照片:一 对古旧的年轻男女并肩而立。“我的结婚照,那是开原县的第一次集体婚礼。”翟波挠了挠光头说
“那年我二十四岁,头发还挺多的。”
《我爱满堂彩》见老友 潘长江泪洒现场
看过电视剧《刘老根》第一部的观众一定都记住了活宝“老翟头”这个鲜活的形象。今晚(2014年11月05日)“老翟头”的扮演者、二人转演员翟波也来到现场,为大家带来“神调”《报山名》。
演出结束后,潘长江在与翟波的访谈中与其“相认”,没想到此时的翟波已不认识潘长江——原来,不久前翟波出了车祸,车祸后几乎丧失所有记忆,却一直记着自己从事的二人转。潘长江再见老友,泪洒现场。
二人转(Er ren zhuan),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二人转的旦角装束分为两种正装,月装,正装即是戏曲装旦角需要在额前贴片子,还需要挂顶花和偏凤,后面要带线尾子等、有些还需要在戏服上加水袖的,如“穆桂英”装即是仙姑头。不需要戴顶花、而是带假发套、后面可以用真模仿真发的假发套、例如胡玉娘。
二人转下装的化妆分为三种小生装,丑装,武生装这三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