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论中的定域是什么意思 120
展开全部
哲学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就是不完善的。
量子力学是一种科学理论,现今的概率解释可能使很多人感到了难以言喻的恐惧,但是不管再如何怀疑,概率解释具有自洽性,看看周围世界在量子力学的作用下是如何变得富丽堂皇的,也许我们就能觉得它似乎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所谓的概率解释其实最早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波尔提出的,他阐述了薛定萼波函数的意义。但是人们在单电子通过双缝的实验中不禁犯难了:在观测前,电子通过了哪一条缝呢?
于是就由此衍生出了如下几种较为主流的看法:
1。哥本哈根派:观测前电子按照波函数展开(并非变成了一团云雾,这只是一种数学描述),它是干涉的。而一旦我们观测了,那么波函数就发生了塌缩,从而我们只能观测到电子通过了其中某一条缝,而非观测前的叠加态。
但是,这种说法深入探讨下去就将观测者放在了一个超越自然的地位上,甚至会遇到“意识”的干扰。显然我们据此推论说:如果没有观察世界的我们,那么一切都是无意义的,都只是波函数的弥散罢了。而这是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所无法接受的。
2。多世界解释:哥本哈根的同志们被塌缩搞得头昏脑胀,于是科学家又提出了叠加态实际上是希尔伯特空间内一矢量的假设,从而得出如下解释:低维的希尔伯特空间非正交,那么坐标轴互相之间有投影,导致了事件的叠加态。而一点观测介入,就必然使其成为一整个复杂系统,从而达到一个很高维度的希空间,高维情况下正交的可能性如此之大,使我们得到的结果非叠加。
3。系综解释:这些科学家更干脆,对不确定性和微观尺度来了个眼不见为净,直接说没有什么叠加,只有系综也就是宏观期望,而讨论微观尺度的概率,单系统的概率都是无意义的。这是一种闭门的做法,反正将问题踢出了框架,自得其乐。
4。退相干历史解释: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可以用一个密度矩阵来描述,只有当我们的测量目标达到一定的粗糙程度时,才能使矩阵退相干,即非对角线上的概率之和几乎互相抵消,这样我们得到的就是线性的叠加。而如果我们测量的目标太过精细,那么我们就得不到一个有意义的解。
5。自发性定域原理:你的粒子其实充满了整个宇宙,只不过在现在的位置上正好是你的粒子自发定域形成的尖锐钟型曲线之所在,因此我们看到你在你现在坐的地方。听到上面这个论述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吧?其实这可是从这个理论出发得出的自然推论。这个理论认为:粒子其实会自发的定域(即表现出被测量到的状态),而这种出现完全是随机的,当粒子数大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定域就显得极其普遍切会不断扩大(多米诺骨牌一样),因此什么不确定,什么叠加态,那都可以被这种理论“怪异”地解释得自圆其说。但可惜,现在的许多实验都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
6。隐变量解释:根本没有什么不确定,根本不存在什么叠加,粒子还是那经典的粒子,只是我们还不能找出一些隐藏的变量罢了,这里不需要什么概率。这一解释最著名的推论当属那个梦魇一般的贝尔不等式了,1982年的EPR近似实验已经证实这个不等式可以被突破,从而将爱因斯坦的上帝彻底判了死刑。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不同的版本或者不同的解释,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是,细心的同志们可能发现了一点,那就是概率,该死的概率几乎一直就存在,而且从EPR近似实验来看,这似乎是正确的,至少目前还是。也许隐变量那非概率的魔力让大家重新怀念起经典物理的荣光,然而那种为了小小粒子,把整个宇宙都拉下水的做法我们还是得谨慎一些,尽管可能这种理论是正确的。
概率也罢,人择也罢,决定论也罢。我们谈的是量子,从量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哲学的冲突对撞,各种思想闪耀着奇异的火花,而作为一门科学,这些理论都是有其实验依据的。在此我无意贬低哲学,但是我绝对不相信哲学可以决定电子的命运,不相信哲学可以带给我们的实验结果任何影响。概率的解释在量子论中是普遍的,不管我们是否接受,而且事实证明它甚至可能是正确的。也许将来我们的确能找到一种更为优越的理论绕开诅咒般的概率而解释一切,也许那时我们会发现概率只是一种表象,一种过渡而已。我也期待那一天的到来,但现在,还是暂且怀疑地拿起它吧。以后的事,谁又知道呢?
望采纳,谢谢。
量子力学是一种科学理论,现今的概率解释可能使很多人感到了难以言喻的恐惧,但是不管再如何怀疑,概率解释具有自洽性,看看周围世界在量子力学的作用下是如何变得富丽堂皇的,也许我们就能觉得它似乎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所谓的概率解释其实最早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波尔提出的,他阐述了薛定萼波函数的意义。但是人们在单电子通过双缝的实验中不禁犯难了:在观测前,电子通过了哪一条缝呢?
于是就由此衍生出了如下几种较为主流的看法:
1。哥本哈根派:观测前电子按照波函数展开(并非变成了一团云雾,这只是一种数学描述),它是干涉的。而一旦我们观测了,那么波函数就发生了塌缩,从而我们只能观测到电子通过了其中某一条缝,而非观测前的叠加态。
但是,这种说法深入探讨下去就将观测者放在了一个超越自然的地位上,甚至会遇到“意识”的干扰。显然我们据此推论说:如果没有观察世界的我们,那么一切都是无意义的,都只是波函数的弥散罢了。而这是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所无法接受的。
2。多世界解释:哥本哈根的同志们被塌缩搞得头昏脑胀,于是科学家又提出了叠加态实际上是希尔伯特空间内一矢量的假设,从而得出如下解释:低维的希尔伯特空间非正交,那么坐标轴互相之间有投影,导致了事件的叠加态。而一点观测介入,就必然使其成为一整个复杂系统,从而达到一个很高维度的希空间,高维情况下正交的可能性如此之大,使我们得到的结果非叠加。
3。系综解释:这些科学家更干脆,对不确定性和微观尺度来了个眼不见为净,直接说没有什么叠加,只有系综也就是宏观期望,而讨论微观尺度的概率,单系统的概率都是无意义的。这是一种闭门的做法,反正将问题踢出了框架,自得其乐。
4。退相干历史解释: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可以用一个密度矩阵来描述,只有当我们的测量目标达到一定的粗糙程度时,才能使矩阵退相干,即非对角线上的概率之和几乎互相抵消,这样我们得到的就是线性的叠加。而如果我们测量的目标太过精细,那么我们就得不到一个有意义的解。
5。自发性定域原理:你的粒子其实充满了整个宇宙,只不过在现在的位置上正好是你的粒子自发定域形成的尖锐钟型曲线之所在,因此我们看到你在你现在坐的地方。听到上面这个论述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吧?其实这可是从这个理论出发得出的自然推论。这个理论认为:粒子其实会自发的定域(即表现出被测量到的状态),而这种出现完全是随机的,当粒子数大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定域就显得极其普遍切会不断扩大(多米诺骨牌一样),因此什么不确定,什么叠加态,那都可以被这种理论“怪异”地解释得自圆其说。但可惜,现在的许多实验都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
6。隐变量解释:根本没有什么不确定,根本不存在什么叠加,粒子还是那经典的粒子,只是我们还不能找出一些隐藏的变量罢了,这里不需要什么概率。这一解释最著名的推论当属那个梦魇一般的贝尔不等式了,1982年的EPR近似实验已经证实这个不等式可以被突破,从而将爱因斯坦的上帝彻底判了死刑。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不同的版本或者不同的解释,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是,细心的同志们可能发现了一点,那就是概率,该死的概率几乎一直就存在,而且从EPR近似实验来看,这似乎是正确的,至少目前还是。也许隐变量那非概率的魔力让大家重新怀念起经典物理的荣光,然而那种为了小小粒子,把整个宇宙都拉下水的做法我们还是得谨慎一些,尽管可能这种理论是正确的。
概率也罢,人择也罢,决定论也罢。我们谈的是量子,从量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哲学的冲突对撞,各种思想闪耀着奇异的火花,而作为一门科学,这些理论都是有其实验依据的。在此我无意贬低哲学,但是我绝对不相信哲学可以决定电子的命运,不相信哲学可以带给我们的实验结果任何影响。概率的解释在量子论中是普遍的,不管我们是否接受,而且事实证明它甚至可能是正确的。也许将来我们的确能找到一种更为优越的理论绕开诅咒般的概率而解释一切,也许那时我们会发现概率只是一种表象,一种过渡而已。我也期待那一天的到来,但现在,还是暂且怀疑地拿起它吧。以后的事,谁又知道呢?
望采纳,谢谢。
追问
可是你没回答问题啊
希卓
2024-10-17 广告
2024-10-17 广告
分布式应变监测技术是现代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布置多个应变传感器,实现对结构变形和应变的连续、实时监测。这种技术能够准确捕捉结构在各种载荷和环境条件下的应变响应,为结构的安全评估、损伤预警和寿命预测提供重要数据支...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希卓提供
展开全部
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量子论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等。
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 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
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提出玻尔的原子理论,对氢光谱作出了满意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随后,玻尔、索末菲和其他物理学家为发展量子理论花了很大力气,却遇到了严重困难,旧量子论陷入困境。
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 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
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提出玻尔的原子理论,对氢光谱作出了满意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随后,玻尔、索末菲和其他物理学家为发展量子理论花了很大力气,却遇到了严重困难,旧量子论陷入困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