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荀卿论苏轼a是故其
1. 明史章正宸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章正宸,字羽侯,会稽人。从学同里刘宗周,有学行。崇祯四年进士。由庶吉士改礼科给事中。劝帝法周、孔,黜管、商,崇仁义,贱富强。
礼部侍郎王应熊者,温体仁私人也,廷推阁臣,望轻不得与。体仁引为助,为营入阁。正宸上言:“应熊强愎自张,何缘特简。事因多扰,变以刻成,综核伤察,宜存浑厚。奈何使很傲之人,与赞平明之治哉?”帝大怒,下狱拷讯,竟削籍归。
九年冬,召为户科给事中,迁吏科都给事中。周延儒再相,帝尊礼之特重。正宸出其门,与搘拄。岁旦朝会,帝隆师傅礼,进延儒等而揖之曰:“朕以天下听先生。”正宸曰:“陛下隆礼阁臣,愿阁臣积诚以格君心。毋缘中官,毋修恩怨,毋以宠利居成功,毋以爵禄私亲昵。”语皆风刺延儒。延儒欲用宣府巡抚江禹绪为宣大总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延儒指,用之。延儒欲起江陵知县史调元,正宸止之。延儒以罪辅冯铨力得再召,欲假守涿功复铨冠带,正宸争之,事遂寝。其不肯阿徇如此。未几,会推阁臣,救李日宣,谪戍均州。
福王立,召复正宸故官。正宸痛举朝无讨贼心,上疏曰:“比者河北、山左各结营寨,擒杀伪官,为朝廷效死力。忠义所激,四方响应。宜亟檄江北四镇,分渡河、淮,联络诸路,一心齐力,互为声援。两京血脉通,而后塞井陉,绝孟津,据武关以攻陇右。陛下缟素,亲率六师,驻跸淮上,声灵震动,人切同仇,勇气将自倍。简车徒,选将帅,缮城堑,进寸则寸,进尺则尺,据险处要,以规中原。天下大矣,渠无人应运而出哉?”魏国公徐弘基荐逆案张捷,部议并起用邹之麟、张孙振、刘光斗,安远侯柳祚昌等荐起阮大铖,正宸并疏谏,不纳。改大理丞,正宸请假归。鲁王监国,署旧官。事败,弃家为僧。
以下答案供参考:
4.A.望轻不得与 与:给予
B。迁吏科给事中 迁:升官
C。正宸争之,事遂寝 寝:止息
D。宜亟檄江北四镇 亟:紧急 答案:A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章正宸“有学行”的一组是:
①从学同里刘宗周②体仁引为助,为营入阁③应熊强愎自张,何缘特简④奈何使很傲之人,与赞平明之治哉⑤召复正宸故官⑥正宸痛举朝无讨贼心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⑤⑥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正宸上言阻止王应熊“入阁”,结果惹怒了皇上,被送入监狱拷打审讯。
B 周延儒再次任宰相,章正宸在周延儒门下做事,他们俩的关系不好,章正宸与周延儒意见常不合。
C 章正宸说“陛下隆礼阁臣,愿阁臣积诚以格君心。毋缘中官,毋修恩怨……”这些话,是在讽刺皇上。
D 章正宸向福王上疏时,陛下应亲率六军驻扎在淮上,人人齐心同仇敌忾,勇气自然会倍增。 答案:C
2. 陈胜信馋斩故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①解释下列句中的“之”字。
A.佣耕者闻之__________________
B.之陈__________________
C.欲缚之__________________
D.陈王闻之__________________
E.涉之为王__________________
F.陈王斩之__________________
②辨别下列一词多义。
A.陈胜王凡六月__________________
陈王斩之__________________
B.捕蛇者说__________________
或说陈王__________________
C.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_____
轻威__________________
D.已为王__________________
士卒多为用者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合课文解释加粗部分。
A.由是无亲陈王者__________________
B.乃置__________________
C.皆自引去__________________
D.自辩数__________________
E.或说陈王__________________
F.诸陈王故人__________________
④仔细读文,可以看出陈胜故人相信陈胜“________,________”的诺言,真心实意(如“________”,“________”)找他,入宫后忘形失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佣耕者朴实率直的特点。陈王违诺的主要原因是故人“________”。
⑤请你先回忆《陈涉世家》,再读此文,你会感慨良多。请就其一点写一段200字短文,谈谈你的感想。
【试题答案】
①A.听说陈胜做王这个事
B.到,动词
C.代词,指佣耕者
D.代词,指佣耕者的叫喊声
E.无义,舒缓语气
F.佣耕者中的某人
②A.称王,动词;帝王,名词
B.文体;劝谏
C.看轻,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威信)减弱,使动用法
D.做;被,介词
③A.因此
B.放下
C.离开,同义偏取
D.列举
E.有的人
F.其余的
④苟富贵,无相忘;直扣宫门,遮道呼涉;夥颐,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轻威
⑤“略”。
3. 《乐云鹤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
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其家。
于是士大夫益贤乐。 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
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欣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
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 遂命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
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夫谴;不可说也。
“问其里居,曰:“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
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乐异之,遂与偕行。
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
“益奇之。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
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 检视货财,并无亡失。
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
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
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 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
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梦。细视星箝天上,如老莲实之在蓬也。
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
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
忽见乐,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
因取一器,授乐令洒。时苦旱,乐接器排云,遥望故纪 尽情倾注。
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
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飗飗然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
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节选自《聊斋志异·雷曹》)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士大大益贤乐 贤:贤能B。
乐又益以兼人之馔 益:增加C。罪婴天谴,不可说也 婴:遭受D。
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济:渡江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乐以时恤诸其家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B。 始果腹而谢曰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C。
细视星箝天上,如老莲实之在蓬也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D。 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 于其身世,则耻师焉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⑤以器掬水,遍洒云间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乐云鹤谦虚好学,加上好友的帮助,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夏平子染病而死,他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后来因生活日渐困难,于是他弃文经商。B。
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就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
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中救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D。
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海,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景,自己也参与其中;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役,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
(3分)(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3分)(3)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 ”(4分)。
4. 文言翻译:《范增论》苏轼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
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
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范增墓 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
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
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
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
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
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
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
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
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
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