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参加的考试叫什么
举人参加的考试叫乡试。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出自《论语·卫灵公》。
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主管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
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6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共存在1300年,是古代国家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时代,应考者一般被称为“赶考者”,他们必须要跨过四大步,极少数才能到达顶峰—考取状元。
首先要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再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经过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皇上亲自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