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总是对自己的人生设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个是懵懂无知的小孩子是知道自己长大后是个什么样的人,二是默认了成长是有限的,就好像到了某个时刻就撞到墙,你的故事就该结局了。
可真实的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你连碰到什么样的人,经历什么样的事,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都不知道,你又没有照妖镜,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而且人活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关机拔电源,几乎是个无限的游戏,你可能换了好几个工作,去了好几个地方,长大几岁才算长大?哪个工作才算你“长大后”的梦想?
退休后,在一帮老年异性包围中,发现自己广场舞跳得身轻如燕、出神入化,那你能说之前的日子都白活了吗?
如果你早早就想好了这辈子是什么人,这个叫“身份过早认同”,这是个缺点,得改。你还没喝过臭味的酸辣粉,没见过鼻尖上长红痣的美女,更没有跪着爬上泰山,你怎么知道自己是谁?
你可能说,不对啊,那些成功人物、英雄模范不都是从小就有了远大志向,然后努力拼搏,最后走向人生巅峰吗?
如果你是记者,你也会这么写,你总得给他的成功一个合理的、人们喜欢接受的解释吧,要不你的读者、观众该不淡定了。
可现实生活是,我们现在连明天晚上吃什么饭都还不知道,这种跨越几十年的人生大事,又怎么可能说得清楚。
当大家都谈论梦想时,你可能会因为小时候没什么志向而闷闷不乐,或有志向而没有实现而备受挫折。
大可不必!
身份过早认同会让思想闭合,会把其他可能性都屏蔽了。没遇到挫折还好,要是遇到挫折会更麻烦。有些挫折只是尝试,太正常了,失败了,一般人会考虑换个方向,但是有身份过早认同的人不但不考虑换方向,反而会加倍投入,义正言辞大声疾呼,我要“all in”。
这就如同一个企业家发现自己的战略不好使了,他不但不撤出还要继续追加投入,非得把企业救回来,这是不愿意承认失败的表现。
如果把身份都押在一件事上,非得把一个不可能成功的任务一条道走到黑,那你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你可能又会说,不对啊,人总得坚持点什么吧,得有初心,什么也不坚持肯定不行啊!坚持和不坚持的度又在哪呢?
这个度就在身份认同,做事当然要有坚持的精神,但是不要坚持到把自己的身份押在这件事上的程度。
没成功,就放弃,就算不做这个工作,你还是你,还是那个在朋友圈里抢了红包会嘚瑟原汁原味的你,可别认为,如果我不做这件事了,我就不是我了。
山,就在那,就算你没登上去,你还是你,只是这件事失败了而已,那些坚毅力最强的登山者更有可能在登山过程中丧生,他会不惜一切代价登顶,因为他把自己都押进去了,登不上那座山,他无法对自己交代。
而且,把工作当成身份,恰恰会损害你做好这份工作的能力。
有人专门做过研究,那些从小立志要当科学家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常常意识到真正的科学家太厉害,自己实在做不了,也就放弃了。反而是那些没什么要当科学家理想的人,只是喜欢做科学实验的人,坚持了下来。
他们喜欢“做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家”,他们不需要用科学家定义自己的身份,更不需要用这个身份支撑自己活下来。
岁数大了,往往会越迷惑,“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到底有个啥球用?我是谁?要知道人生很漫长,酸甜苦辣还没尝够,不太可能一下子就遇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你也总是在不断变化,小时候喜欢白娘子,长大了却对哈士奇情有独钟,每个阶段的你是不同的,适合的职业角色也是不一样的。
没必要被一个身份折腾得感到不幸福,事实是当你感到不幸福,应该改变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去旅游,去远方那只能让你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已,解决不了你深层的苟且。
你应该去发现那些让你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地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事情,而不是做什么“家”,这样看来“开挖掘机”就比“做科学家”要好,前面是一个行为,而后面是一个角色,开挖掘机,即便开不好了,我还是我,只不过在这件事上不如意而已,不至于上升到怀疑自我的地步。
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走不同的路线可以到达同一个地方,从同一个地方出发也可以去往不同的地方。
因为这个开放的性质,工作、贡献、意义和幸福都是你自己寻找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
可真实的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你连碰到什么样的人,经历什么样的事,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都不知道,你又没有照妖镜,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而且人活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关机拔电源,几乎是个无限的游戏,你可能换了好几个工作,去了好几个地方,长大几岁才算长大?哪个工作才算你“长大后”的梦想?
退休后,在一帮老年异性包围中,发现自己广场舞跳得身轻如燕、出神入化,那你能说之前的日子都白活了吗?
如果你早早就想好了这辈子是什么人,这个叫“身份过早认同”,这是个缺点,得改。你还没喝过臭味的酸辣粉,没见过鼻尖上长红痣的美女,更没有跪着爬上泰山,你怎么知道自己是谁?
你可能说,不对啊,那些成功人物、英雄模范不都是从小就有了远大志向,然后努力拼搏,最后走向人生巅峰吗?
如果你是记者,你也会这么写,你总得给他的成功一个合理的、人们喜欢接受的解释吧,要不你的读者、观众该不淡定了。
可现实生活是,我们现在连明天晚上吃什么饭都还不知道,这种跨越几十年的人生大事,又怎么可能说得清楚。
当大家都谈论梦想时,你可能会因为小时候没什么志向而闷闷不乐,或有志向而没有实现而备受挫折。
大可不必!
身份过早认同会让思想闭合,会把其他可能性都屏蔽了。没遇到挫折还好,要是遇到挫折会更麻烦。有些挫折只是尝试,太正常了,失败了,一般人会考虑换个方向,但是有身份过早认同的人不但不考虑换方向,反而会加倍投入,义正言辞大声疾呼,我要“all in”。
这就如同一个企业家发现自己的战略不好使了,他不但不撤出还要继续追加投入,非得把企业救回来,这是不愿意承认失败的表现。
如果把身份都押在一件事上,非得把一个不可能成功的任务一条道走到黑,那你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你可能又会说,不对啊,人总得坚持点什么吧,得有初心,什么也不坚持肯定不行啊!坚持和不坚持的度又在哪呢?
这个度就在身份认同,做事当然要有坚持的精神,但是不要坚持到把自己的身份押在这件事上的程度。
没成功,就放弃,就算不做这个工作,你还是你,还是那个在朋友圈里抢了红包会嘚瑟原汁原味的你,可别认为,如果我不做这件事了,我就不是我了。
山,就在那,就算你没登上去,你还是你,只是这件事失败了而已,那些坚毅力最强的登山者更有可能在登山过程中丧生,他会不惜一切代价登顶,因为他把自己都押进去了,登不上那座山,他无法对自己交代。
而且,把工作当成身份,恰恰会损害你做好这份工作的能力。
有人专门做过研究,那些从小立志要当科学家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常常意识到真正的科学家太厉害,自己实在做不了,也就放弃了。反而是那些没什么要当科学家理想的人,只是喜欢做科学实验的人,坚持了下来。
他们喜欢“做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家”,他们不需要用科学家定义自己的身份,更不需要用这个身份支撑自己活下来。
岁数大了,往往会越迷惑,“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到底有个啥球用?我是谁?要知道人生很漫长,酸甜苦辣还没尝够,不太可能一下子就遇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你也总是在不断变化,小时候喜欢白娘子,长大了却对哈士奇情有独钟,每个阶段的你是不同的,适合的职业角色也是不一样的。
没必要被一个身份折腾得感到不幸福,事实是当你感到不幸福,应该改变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去旅游,去远方那只能让你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已,解决不了你深层的苟且。
你应该去发现那些让你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地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事情,而不是做什么“家”,这样看来“开挖掘机”就比“做科学家”要好,前面是一个行为,而后面是一个角色,开挖掘机,即便开不好了,我还是我,只不过在这件事上不如意而已,不至于上升到怀疑自我的地步。
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走不同的路线可以到达同一个地方,从同一个地方出发也可以去往不同的地方。
因为这个开放的性质,工作、贡献、意义和幸福都是你自己寻找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