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一种说法是,龙岩因龙岩山而得名。2,另一种说法是一个传说从前,这里是新罗县的苦草镇,唐天宝元年(742年),在这里建县时,因城南翠屏山上,有个著名的名胜古迹龙岩洞而取名龙岩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关于龙岩的来历,有个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有九个儿子。这九条小蛟龙生性残暴,仗势父王敖广是四海龙王头,便在东海沿岸为非作歹,兴风作浪,使这里的百姓经常灾难重重。老百姓对这九条小蛟龙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有一年,哪吒经过这里,听到老百姓的怨言,很是同情,便去东海找老龙王算账。因老龙王出差未返,九个龙太子出来应战。这九个龙太子平时骄横惯了,兴风作浪可以,法术却平平,根本不是哪吒的对手。它们交战不到三回合,九个龙太子有8个被哪吒抓去剥了皮,抽了筋,弃尸骨于沙滩上。
且说第九个龙太子见兄长已死,吓得战战兢兢,跑到海边向哪吒求饶。哪吒看在龙老九太小,便手下留情,把它抓来苦草镇关闭在翠屏山的一个溶洞里,用一块镇妖石镇住洞口,让它悔过自新,不让他再残害生灵,并把镇妖石的锁匙交给山下一位出家人看守后,便脚蹬风火轮腾云驾雾回天庭去了。
由于小九龙在洞里,慢慢长大成了大龙。它嫌洞太小,便经常翻身用龙角、龙身把溶洞撑高一点,顶大一点,让自己生活得自在一点。它撑呀撑呀,撑开了许多小石洞,上洞可通天,已有一缕阳光照射进来,下洞可通东海,却有小鱼虾送米送盐给它吃。原来,龙王敖广巡海回来,看海滩上一群龙子被害得悲惨景象,心中非常悲伤,马上叫虾兵蟹将去收尸厚葬。忽听乌龟将军来报,只有八具龙骨,少一个龙太子,估计它还没死,还活在人间。于是东海龙王马上派出鱼虾水卒登岸四处寻找。它们溯九龙江而上,一直查找到龙津河畔的翠屏山麓,才找到龙王九太子,因它们推不动镇妖石,只好通过各个小洞往里送米送盐,供龙太子享用,日子久了,这洞里已储藏很多很多的米粮和食盐。
有一天,正当龙太子把溶洞越撑越大的时候,看守镇妖石的和尚出去化缘了,鲎门前有一个孕妇,她一共生了三个千金,就是不会生麒麟儿,经常受婆婆的打骂和白眼。常言道,生男育女,天生自然,她实在无法做主。便跑到翠屏山来寻短见,她想用头撞镇妖石自尽,因镇妖石是圣洁的,非常怕恶露。当这孕妇用头去撞镇妖石时,才撞一下,镇妖石便倒掉了,洞里马上冒出一缕黄烟,当她晕头晕脑往里探视时,看见一条金龙正在溶洞的石壁上飞旋,她惊讶地说:“呀!金龙”,只见那条金龙从盘旋的洞顶,撑不住力气跌落下来,在洞里难受地滚了滚,便奄奄一息。那孕妇看了也吓了一跳,赶快跑到别处去了。从此,洞顶盘石上便留下“金龙”撑洞的痕迹。整条龙鳞都印在顶盘石壁上。当和尚化缘回来,发现镇妖石倒掉,知道大事不好,便马上重新封闭洞口,但他怎么封也封不住了。结果,便派了一群小和尚看守洞门,不让金龙跑掉。
再说这小金龙,经过三年的修炼,已悟出呼风唤雨的功能,便暗中许愿,过去八位龙兄降灾于苦草镇,祸害百姓,才有如此悲惨下场。如今,待它出得龙洞,一定要为苦草镇造福,使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才辈出,还要有真龙降世。但由于和尚不理解小金龙的美好愿望,还是搬来大石堵住洞口,生怕它出来降灾。就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小金龙再也闲不住了,因为这里遭受特大旱灾,便来个大翻身冲出洞口。这一冲可不得了,惊动苦草镇人,所有大小和尚及群众都跑来,有的抓龙头,有的抱龙尾,有的用绳子捆住龙的四爪,使金龙飞腾不得。结果,这好心的小金龙只翻腾到半山腰,就被烈日艳阳晒干了,死在山上。久而久之,山上的小金龙脱去龙鳞,烂了龙肉,只剩下一具龙的骨架,留在山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金龙,把这山岭称为龙骨岭,而那几个和尚为困死小金龙,也被太阳晒干在山坡上,最后化为石头,被人称为和尚石,而那被小金龙撑起的龙洞至今犹存,被人们称为龙岩洞。洞里怪石嶙峋,洞顶龙鳞片片,清晰可辨。这事后来传到当时的官老爷耳里,官老爷去看了龙洞,果不虚传,在苦草镇升级设县时,便以此洞为名,取名龙岩县,奏请皇上批准,这就是龙岩的由来😎。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有九个儿子。这九条小蛟龙生性残暴,仗势父王敖广是四海龙王头,便在东海沿岸为非作歹,兴风作浪,使这里的百姓经常灾难重重。老百姓对这九条小蛟龙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有一年,哪吒经过这里,听到老百姓的怨言,很是同情,便去东海找老龙王算账。因老龙王出差未返,九个龙太子出来应战。这九个龙太子平时骄横惯了,兴风作浪可以,法术却平平,根本不是哪吒的对手。它们交战不到三回合,九个龙太子有8个被哪吒抓去剥了皮,抽了筋,弃尸骨于沙滩上。
且说第九个龙太子见兄长已死,吓得战战兢兢,跑到海边向哪吒求饶。哪吒看在龙老九太小,便手下留情,把它抓来苦草镇关闭在翠屏山的一个溶洞里,用一块镇妖石镇住洞口,让它悔过自新,不让他再残害生灵,并把镇妖石的锁匙交给山下一位出家人看守后,便脚蹬风火轮腾云驾雾回天庭去了。
由于小九龙在洞里,慢慢长大成了大龙。它嫌洞太小,便经常翻身用龙角、龙身把溶洞撑高一点,顶大一点,让自己生活得自在一点。它撑呀撑呀,撑开了许多小石洞,上洞可通天,已有一缕阳光照射进来,下洞可通东海,却有小鱼虾送米送盐给它吃。原来,龙王敖广巡海回来,看海滩上一群龙子被害得悲惨景象,心中非常悲伤,马上叫虾兵蟹将去收尸厚葬。忽听乌龟将军来报,只有八具龙骨,少一个龙太子,估计它还没死,还活在人间。于是东海龙王马上派出鱼虾水卒登岸四处寻找。它们溯九龙江而上,一直查找到龙津河畔的翠屏山麓,才找到龙王九太子,因它们推不动镇妖石,只好通过各个小洞往里送米送盐,供龙太子享用,日子久了,这洞里已储藏很多很多的米粮和食盐。
有一天,正当龙太子把溶洞越撑越大的时候,看守镇妖石的和尚出去化缘了,鲎门前有一个孕妇,她一共生了三个千金,就是不会生麒麟儿,经常受婆婆的打骂和白眼。常言道,生男育女,天生自然,她实在无法做主。便跑到翠屏山来寻短见,她想用头撞镇妖石自尽,因镇妖石是圣洁的,非常怕恶露。当这孕妇用头去撞镇妖石时,才撞一下,镇妖石便倒掉了,洞里马上冒出一缕黄烟,当她晕头晕脑往里探视时,看见一条金龙正在溶洞的石壁上飞旋,她惊讶地说:“呀!金龙”,只见那条金龙从盘旋的洞顶,撑不住力气跌落下来,在洞里难受地滚了滚,便奄奄一息。那孕妇看了也吓了一跳,赶快跑到别处去了。从此,洞顶盘石上便留下“金龙”撑洞的痕迹。整条龙鳞都印在顶盘石壁上。当和尚化缘回来,发现镇妖石倒掉,知道大事不好,便马上重新封闭洞口,但他怎么封也封不住了。结果,便派了一群小和尚看守洞门,不让金龙跑掉。
再说这小金龙,经过三年的修炼,已悟出呼风唤雨的功能,便暗中许愿,过去八位龙兄降灾于苦草镇,祸害百姓,才有如此悲惨下场。如今,待它出得龙洞,一定要为苦草镇造福,使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才辈出,还要有真龙降世。但由于和尚不理解小金龙的美好愿望,还是搬来大石堵住洞口,生怕它出来降灾。就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小金龙再也闲不住了,因为这里遭受特大旱灾,便来个大翻身冲出洞口。这一冲可不得了,惊动苦草镇人,所有大小和尚及群众都跑来,有的抓龙头,有的抱龙尾,有的用绳子捆住龙的四爪,使金龙飞腾不得。结果,这好心的小金龙只翻腾到半山腰,就被烈日艳阳晒干了,死在山上。久而久之,山上的小金龙脱去龙鳞,烂了龙肉,只剩下一具龙的骨架,留在山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金龙,把这山岭称为龙骨岭,而那几个和尚为困死小金龙,也被太阳晒干在山坡上,最后化为石头,被人称为和尚石,而那被小金龙撑起的龙洞至今犹存,被人们称为龙岩洞。洞里怪石嶙峋,洞顶龙鳞片片,清晰可辨。这事后来传到当时的官老爷耳里,官老爷去看了龙洞,果不虚传,在苦草镇升级设县时,便以此洞为名,取名龙岩县,奏请皇上批准,这就是龙岩的由来😎。
展开全部
龙岩,因龙岩洞而得名.
别问我龙岩洞怎么来的哟。
别问我龙岩洞怎么来的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龙岩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地处闽粤赣交界处,与本省其他县市比,开发较迟。但它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一片沃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1937年6月,厦门大学教授、人类学家林惠祥等考古工作者,即在龙岩溪南、东宝山等地进行考古工作,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大量印纹陶片和陶器。1956年1月,林惠祥教授等再度来龙岩考古调查,撰写了论文《福建龙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载《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60年第2期)。此外,龙岩文化工作者还在龙岩各地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大量文物。
龙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以及大量新石器和几何印纹硬陶片、陶器的出土,充分证明:从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始,就有古人类在龙岩这块树木繁茂、水****充沛、自然食物丰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也同居住在我国东南广大地区的原始居民一样,从事捕鱼狩猎、农业园艺以及纺织等生产劳动。他们披荆斩棘、辛勤劳作,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古老的文明。
据《尚书·禹贡》,龙岩在夏商年代属九州之一的扬州地域。据《周礼·夏官·职方氏》,西周时属“七闽”地。战国时为越国领地。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天下划分为36郡。7年后,又取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增设4郡,福建地区是4郡之一,名收闽中郡,龙岩地属闽中郡。
汉初,汉高祖将闽中郡划为3个王国,浙东温州、台州等地封给东海王摇,闽中故地封给闽越王无诸,把闽粤交界的漳、汀、潮地封给南海王织。所以西汉初,龙岩曾一度是南海王织的封地。汉文帝时,南海王反、国亡,龙岩地隶闽越国。汉武帝时,闽越国亡,龙岩地属会稽郡南部冶县,东汉时冶县改名为东侯官。三国时属吴。吴永安三年(260)改立建安郡,龙岩地属建安郡。
晋太康三年(282),由建安郡析出晋安郡,晋安郡包括闽西和沿海一带。统县八:原丰(今闽县一带)、侯官、温麻(今霞浦县一带)、晋安(今晋江、南安一带)、新罗、宛平、同安、罗江(今宁德一带)。户数4300家。新罗县治所,一说在龙岩县界,一说在上杭县东北50里(见《福建史稿》引宋废志)。而《读史方舆纪要》卷98则云:“新罗城在汀州府东南,晋置新罗县。”新罗这一地名因长汀境内的新罗山而来。据《临汀汇考》,新罗山约在长汀之西的篁竹岭至留岽祖师峰一带。
新罗县是闽西有史以来最早设立的县级行政单位。新罗县属下有苦草镇,其治所即今龙岩城关。
宋泰始四年(468),改晋安郡为晋平郡,罢废新罗、宛平、同安三县。原新罗县地属晋平郡,具体隶县无可考。
梁天监年间(502-519),增设南安郡,梁普通六年(525)以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属东扬州。梁大同六年(540),南安郡设龙溪县,龙岩苦草镇属南安郡龙溪县。
陈永定年间(557-559),闽中地置闽州,所改名丰州。这是闽中自成一州的开始。隋灭陈后,丰州又更名泉州,州治在今福州。隋大业二年(606),泉州改名闽州,下设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次年又废州,并建安、晋安、南安三郡为一,仍名建安郡。全郡人口约6万人。龙岩地属建安郡龙溪县。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洞(一作九龙洞)一带(即闽西地)“检责(检查视导)得避役百姓共三千多户”。这里所谓“避役百姓”,即是由于地主兼并土地以及繁重赋税徭役而被迫逃亡到闽西这一荒僻之地的农民。为了加强对3000多户的“避役百姓”的统制,唐循忠即上奏唐王朝,建议辟福州、抚州山洞置州。唐开元二十二年(734)获准(一作二十四年,此据朱维干《福建史稿》考证),正式置汀州。汀州下领长汀、黄连、新罗(《福建通志》,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认为应作杂罗)三县。新罗县治所在苦草镇(今龙岩城关),辖今龙岩、漳平、永定、上杭县地。这是龙岩有史以来第一次设置的县级行政单位。
唐天宝元年(742),汀州改称临汀郡,黄连县改称宁化县,新罗县因县治南有翠屏山,山有龙岩洞,因此改称龙岩县。
唐大历四年(769),汀州刺史陈剑奏析龙岩县湖雷下堡(今永定县下湖雷)置上杭场,仍隶龙岩县。
唐大历十二年(777),皇甫政奏改龙岩县隶漳州。原属龙岩县之上杭场改隶汀州。漳州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采纳陈元光奏变色议建置,原辖漳浦、龙溪二县,增龙岩县而为三。
龙岩县改隶漳州的原因,据《闽中沿革表》称,是“从郡往来所便”。龙岩与汀州间无水路可通,道路限阻。龙岩与漳浦间却有九龙江可通。故龙岩改隶漳州,从唐至清雍正年间自立龙岩州止,一直不变。
唐王朝解体,形成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中原战乱,王绪与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率领河南光州、寿州农民军5000人,并强逼两州吏民一起南渡,由江西南康,经汀州、潮州,几经迂回,最后定居福建,由王审知建立了闽国。闽国统治时期,福建在原唐制5州24县基础上发展到7州36县。龙岩县是其中之一县,仍隶漳州。
王审知死后,闽国内乱。至后晋开运二年即南唐保大三年(945),闽国为南唐和吴越所灭。龙岩地属南唐。
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灭南唐。福建地入宋,初隶两浙西南路。太宗雍熙二年(985)改为福建路,辖建州、福州、泉州、汀州、漳州、剑州6州和邵武、兴化2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辖1府5州2军。因而有“八闽”之称。龙岩县隶漳州不变。
元灭宋后,福建分8路2州。即福州路、建宁路、泉州路、兴化路、南剑路(后改延平路)、邵武路、汀州路、漳州路、福宁州、福清州。漳州是至元十六年(1279)升为路的,龙岩县隶漳州路不变。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灭元称帝,同年,明兵克福建,擒元末一度统治福建近4年的陈友定。改路为府,共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等八府。漳州路于洪武元年(1368)改为府。龙岩县隶漳州府。
明成化七年(1471),福建巡抚据龙岩县民林廷琥等建议奏闻获准,析龙岩县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五里置漳平县,属漳州。县名取“邑居漳水上****、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
明降庆元年(1567),置宁洋县,属漳州。宁洋本龙岩县集贤里东西洋巡检司地。明政府为便于对这里的农民起义军的镇压,采纳龙岩儒学生曹鸣凤之议,析龙岩集贤里5图,收回大田县聚贤里内3图,并割永安县4图以建县。宁洋之县名,取“宁靖东西洋地”之意。
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南京,福王降。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立于福州,改元隆武。清顺治三年(1646),清兵入仙霞关,唐王走延平,奔汀州,被俘。福建纳士于清。延明制仍设8府。龙岩县属漳州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福建督抚酌定海疆,以龙岩距漳州府僻远,鞭长莫及,疏请升龙岩县为直隶州,而以漳州府之漳平、宁洋两县属之。这是龙岩有史以来第一次设置州级行政单位。
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民国二年(1913),废除府制,以路统道,以道统县。原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所辖各县,隶福建路汀漳岩县直属福建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七月,蒋光鼐、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奉命进驻龙岩,取消龙岩、永定、漳平县县级建制,设立闽西善后委员会。直属于驻闽绥靖公署。龙岩县设分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闽变”爆发,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人成立反蒋介石的人民革命政府,将原福建省划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龙岩县为龙汀省府所在地。
“闽变”失败后,福建省政府为便于管理,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下设行政督察区,全省分八区,次年即改为七区。以督察区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龙岩县为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督察区领永安、永定、龙岩、漳平、宁洋、华安、大田七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解放前夕,福建行政督察区作了调查,闽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下领龙岩、永定、连城、上杭、武平、长汀、漳平七县。龙岩县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
1927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闽西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1930年3月,成立了闽西苏维埃政府,1932年在长汀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龙岩县直属苏维埃政府管辖。从1930年至1932年,前后近3年,龙岩县绝大部分地域的苏维埃政权取代了国民党政权。
1949年9月1日,龙岩县和平解放。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仍沿中华民国旧制施行省县两级制。省县两级之间设省府派出机构——督察专员公署。福建下设8个专区。长汀、龙岩、漳平、永定、武平、上杭、连城七县属第八专区。1950年3月,第八专区改称龙岩专区。龙岩县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专区改称地区。1981年9月28日龙岩县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市。龙岩市仍为中共龙岩地委和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1997年3月撤市设区,龙岩市改名为新罗区。
早在1937年6月,厦门大学教授、人类学家林惠祥等考古工作者,即在龙岩溪南、东宝山等地进行考古工作,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大量印纹陶片和陶器。1956年1月,林惠祥教授等再度来龙岩考古调查,撰写了论文《福建龙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载《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60年第2期)。此外,龙岩文化工作者还在龙岩各地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大量文物。
龙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以及大量新石器和几何印纹硬陶片、陶器的出土,充分证明:从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始,就有古人类在龙岩这块树木繁茂、水****充沛、自然食物丰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也同居住在我国东南广大地区的原始居民一样,从事捕鱼狩猎、农业园艺以及纺织等生产劳动。他们披荆斩棘、辛勤劳作,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古老的文明。
据《尚书·禹贡》,龙岩在夏商年代属九州之一的扬州地域。据《周礼·夏官·职方氏》,西周时属“七闽”地。战国时为越国领地。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天下划分为36郡。7年后,又取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增设4郡,福建地区是4郡之一,名收闽中郡,龙岩地属闽中郡。
汉初,汉高祖将闽中郡划为3个王国,浙东温州、台州等地封给东海王摇,闽中故地封给闽越王无诸,把闽粤交界的漳、汀、潮地封给南海王织。所以西汉初,龙岩曾一度是南海王织的封地。汉文帝时,南海王反、国亡,龙岩地隶闽越国。汉武帝时,闽越国亡,龙岩地属会稽郡南部冶县,东汉时冶县改名为东侯官。三国时属吴。吴永安三年(260)改立建安郡,龙岩地属建安郡。
晋太康三年(282),由建安郡析出晋安郡,晋安郡包括闽西和沿海一带。统县八:原丰(今闽县一带)、侯官、温麻(今霞浦县一带)、晋安(今晋江、南安一带)、新罗、宛平、同安、罗江(今宁德一带)。户数4300家。新罗县治所,一说在龙岩县界,一说在上杭县东北50里(见《福建史稿》引宋废志)。而《读史方舆纪要》卷98则云:“新罗城在汀州府东南,晋置新罗县。”新罗这一地名因长汀境内的新罗山而来。据《临汀汇考》,新罗山约在长汀之西的篁竹岭至留岽祖师峰一带。
新罗县是闽西有史以来最早设立的县级行政单位。新罗县属下有苦草镇,其治所即今龙岩城关。
宋泰始四年(468),改晋安郡为晋平郡,罢废新罗、宛平、同安三县。原新罗县地属晋平郡,具体隶县无可考。
梁天监年间(502-519),增设南安郡,梁普通六年(525)以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属东扬州。梁大同六年(540),南安郡设龙溪县,龙岩苦草镇属南安郡龙溪县。
陈永定年间(557-559),闽中地置闽州,所改名丰州。这是闽中自成一州的开始。隋灭陈后,丰州又更名泉州,州治在今福州。隋大业二年(606),泉州改名闽州,下设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次年又废州,并建安、晋安、南安三郡为一,仍名建安郡。全郡人口约6万人。龙岩地属建安郡龙溪县。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洞(一作九龙洞)一带(即闽西地)“检责(检查视导)得避役百姓共三千多户”。这里所谓“避役百姓”,即是由于地主兼并土地以及繁重赋税徭役而被迫逃亡到闽西这一荒僻之地的农民。为了加强对3000多户的“避役百姓”的统制,唐循忠即上奏唐王朝,建议辟福州、抚州山洞置州。唐开元二十二年(734)获准(一作二十四年,此据朱维干《福建史稿》考证),正式置汀州。汀州下领长汀、黄连、新罗(《福建通志》,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认为应作杂罗)三县。新罗县治所在苦草镇(今龙岩城关),辖今龙岩、漳平、永定、上杭县地。这是龙岩有史以来第一次设置的县级行政单位。
唐天宝元年(742),汀州改称临汀郡,黄连县改称宁化县,新罗县因县治南有翠屏山,山有龙岩洞,因此改称龙岩县。
唐大历四年(769),汀州刺史陈剑奏析龙岩县湖雷下堡(今永定县下湖雷)置上杭场,仍隶龙岩县。
唐大历十二年(777),皇甫政奏改龙岩县隶漳州。原属龙岩县之上杭场改隶汀州。漳州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采纳陈元光奏变色议建置,原辖漳浦、龙溪二县,增龙岩县而为三。
龙岩县改隶漳州的原因,据《闽中沿革表》称,是“从郡往来所便”。龙岩与汀州间无水路可通,道路限阻。龙岩与漳浦间却有九龙江可通。故龙岩改隶漳州,从唐至清雍正年间自立龙岩州止,一直不变。
唐王朝解体,形成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中原战乱,王绪与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率领河南光州、寿州农民军5000人,并强逼两州吏民一起南渡,由江西南康,经汀州、潮州,几经迂回,最后定居福建,由王审知建立了闽国。闽国统治时期,福建在原唐制5州24县基础上发展到7州36县。龙岩县是其中之一县,仍隶漳州。
王审知死后,闽国内乱。至后晋开运二年即南唐保大三年(945),闽国为南唐和吴越所灭。龙岩地属南唐。
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灭南唐。福建地入宋,初隶两浙西南路。太宗雍熙二年(985)改为福建路,辖建州、福州、泉州、汀州、漳州、剑州6州和邵武、兴化2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辖1府5州2军。因而有“八闽”之称。龙岩县隶漳州不变。
元灭宋后,福建分8路2州。即福州路、建宁路、泉州路、兴化路、南剑路(后改延平路)、邵武路、汀州路、漳州路、福宁州、福清州。漳州是至元十六年(1279)升为路的,龙岩县隶漳州路不变。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灭元称帝,同年,明兵克福建,擒元末一度统治福建近4年的陈友定。改路为府,共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等八府。漳州路于洪武元年(1368)改为府。龙岩县隶漳州府。
明成化七年(1471),福建巡抚据龙岩县民林廷琥等建议奏闻获准,析龙岩县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五里置漳平县,属漳州。县名取“邑居漳水上****、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
明降庆元年(1567),置宁洋县,属漳州。宁洋本龙岩县集贤里东西洋巡检司地。明政府为便于对这里的农民起义军的镇压,采纳龙岩儒学生曹鸣凤之议,析龙岩集贤里5图,收回大田县聚贤里内3图,并割永安县4图以建县。宁洋之县名,取“宁靖东西洋地”之意。
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南京,福王降。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立于福州,改元隆武。清顺治三年(1646),清兵入仙霞关,唐王走延平,奔汀州,被俘。福建纳士于清。延明制仍设8府。龙岩县属漳州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福建督抚酌定海疆,以龙岩距漳州府僻远,鞭长莫及,疏请升龙岩县为直隶州,而以漳州府之漳平、宁洋两县属之。这是龙岩有史以来第一次设置州级行政单位。
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民国二年(1913),废除府制,以路统道,以道统县。原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所辖各县,隶福建路汀漳岩县直属福建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七月,蒋光鼐、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奉命进驻龙岩,取消龙岩、永定、漳平县县级建制,设立闽西善后委员会。直属于驻闽绥靖公署。龙岩县设分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闽变”爆发,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人成立反蒋介石的人民革命政府,将原福建省划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龙岩县为龙汀省府所在地。
“闽变”失败后,福建省政府为便于管理,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下设行政督察区,全省分八区,次年即改为七区。以督察区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龙岩县为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督察区领永安、永定、龙岩、漳平、宁洋、华安、大田七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解放前夕,福建行政督察区作了调查,闽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下领龙岩、永定、连城、上杭、武平、长汀、漳平七县。龙岩县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
1927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闽西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1930年3月,成立了闽西苏维埃政府,1932年在长汀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龙岩县直属苏维埃政府管辖。从1930年至1932年,前后近3年,龙岩县绝大部分地域的苏维埃政权取代了国民党政权。
1949年9月1日,龙岩县和平解放。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仍沿中华民国旧制施行省县两级制。省县两级之间设省府派出机构——督察专员公署。福建下设8个专区。长汀、龙岩、漳平、永定、武平、上杭、连城七县属第八专区。1950年3月,第八专区改称龙岩专区。龙岩县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专区改称地区。1981年9月28日龙岩县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市。龙岩市仍为中共龙岩地委和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1997年3月撤市设区,龙岩市改名为新罗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