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资料
展开全部
青海湖又名“库库诺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国内最大的咸水湖。它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海拔为3200米。它的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鸟岛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千米。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以产龙驹而闻名。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千米,春夏季节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 青海湖是一具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政府曾对青海湖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发现青海湖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湖中盛产湟鱼,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四五月间,鱼群游向附近河流产卵,布哈河口密密麻麻的鱼群铺盖水面,使湖水呈现黄色,鱼儿游动有声,翻腾跳跃,异常壮观。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保护、开发和建设这浩瀚的宝湖。青海湖的美景吸引着成千上万游人,成为国内外旅游者云集的游览胜地。为了开发正在兴起的高原旅游事业,青海旅游部门在青海湖建立了旅游点。游客到此不仅可以观赏高原牧区风光,还可以乘马骑牦牛,漫游草原,攀登沙丘,或到牧民家里访问,领略藏族牧民风情。牧场还专门为游客扎下各式帐篷,备有奶茶、酥油、炒面和青稞美酒供游客品尝。 地质形成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目前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公里; 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积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积为4282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分析,青海湖的面积是4256.04多平方公里。现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4%。 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以12.1厘米的速度下降,水位下降最快的2000年,1年内下降了21厘米,以这样的速度,青海湖年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造成青海湖不断缩减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以及降雨量减少等原因,特别是在青海湖周边盲目开荒,破坏了注水河流的水源,目前青海湖50%的注水河流已经干涸。据统计,由于水源补给河流大量减少,与20年前相比,入湖水量也因此减少了60%。 有专家预测,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不断萎缩,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将在200年后完全消失。目前来看,由于气候暖干和全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的总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为了保护青海湖,青海省已经实施了封湖育鱼、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使青海湖重现昔日美景。 湖水水系 青海湖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余条,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积少。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条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的阿木尼尼库山,长约300公里,干流长92公里,支流有几十条,较大支流有10多条,下游河面宽约50~100米,深达1~3米,PH8~8.2。流域面积16570平方公里,约占湖区各河流流域面各1/2。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60%。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气候特征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光照 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气温 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 水分 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但东部和南部稍高于北部和西部,东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发量达1502毫米,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湖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热同季。 大风和沙暴 湖区大风、沙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每年2~4月,午后至傍晚多出现大风,且盛行西北风。以刚察为例。大风(≥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间,最多3月份达19天之多。沙暴历年平均为14天。重点保护区布哈河口——鸟岛区多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由于湖区海拔高,湖西风多,高空气影响极大,全年多在西风控制之下。冬春风速最大,夏秋季较小。在风力作用下,一般波浪为2~3级,最大为7~8级,全年波浪6级以上的日数为40天左右。 水温 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平均为16℃;水的下层温度较低,平均水温为9.5℃,最低为6℃.秋季因湖区多风而发生湖水搅动,使水温分层温度现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温度出现逆温层现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层温度-0.9℃,底层水温3.3℃。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又恢复到夏、季的水温。 冰情 青海湖因含水量有无机盐类,湖水冻结的温度比0℃稍低。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湖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气温为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冰厚度一般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后,冰面平坦,由于猛烈狂风,往往出现裂缝和沟隙。在冬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飘至岸边,最大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后,湖内冰块完全消融。 湖内岛屿 青海湖中有5个岛屿 鸟岛 又名小西山或蛋岛(因鸟蛋遍地故名)。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处,岛的东头大,西头窄长,形似蝌蚪,全长1500米,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块覆盖,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嵩草、早熟禾等。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是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是青海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地点。每年3~4月,从南方迁徙来的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到青海湖开始营巢;5~6月间鸟蛋遍地,幼鸟成群,热闹非凡,声扬数里,此时岛上有30余种鸟,数量达16.5万余只;7~8月间,秋高气爽,群鸟翱翔蓝天,游弋湖面;9月底开始南迁。为保护鸟类供人观赏,1975年8月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省政府拨款60万元,兴建了暗道、地堡、了望台等设施,供游人观赏等,南北均有公路到达鸟岛。 海心山 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公里,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长2.3公里,宽0.8公里,面积1.14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66米,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嵩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海西山 又名海西皮,位于布哈河口以北的6公里与鸟岛同处在布哈河冲积滩地的顶端,岛的东北缘有断层陡崖紧靠湖边,陡崖外有一近似圆柱形的岩石屹立于湖中,是鸬鹚的繁殖场所,岛上植被覆盖度在90%以上。 沙岛 于湖东北,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公里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无植被,是鱼鸥栖息繁殖地。 三块石 又名孤插山,位于湖西南,是由7块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组成,高约17米,面积约0.056平方公里,距鸟岛、海心山20公里。岛上仅在碎石块间隙生长有牛尾蒿等。植被覆盖不到5%。 社会经济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并且在昔日荒凉的寂寞的草原,相继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兴城镇,接着还办起了一批工厂、矿山,其中有煤、建材、机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人文文化 青海湖“海怪”传说 “海怪”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具体记载称有:“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 据说那些目踏“海怪”的牧民莫不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娘桑祭海,敬献牛羊三牲,于是海神显灵的种种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 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信息不时流传。如1947年,互助县却藏寺一位叫祁六十三的土族喇嘛,随师去西藏朝拜途经青海湖,在太阳快落下的时刻,一头比艳牛大四五倍的怪物浮出水面,劈波斩浪向岸边游来,似龙非龙,头圆润元角,双目闪闪发光。1949年春,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村汉族农民马三娃,因生活所迫外出淘金,在青海湖边歇脚用餐时,湖面上出现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圆木”在浮飘滑行,长约丈余,后来这缓缓滑行的“圆木”伸出长长的脖子,上面有蛇一样的头,鳞甲在阳光照射下乌金般光泽,向湖心飘去,转眼不见踪影。1982年有一条机帆船在湖上作业时,船上的人见到前方不远处,有形似渔船的动沉浮戏浪,正准备靠近仔细观察时,已腾入水中。1987年,青海某旅行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午后到湖边拍照,忽然发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冒出一个有二三头把牛那么大的怪物,背部呈灰褐色,原以为是条大鱼,刹那间那怪物昂起像鸵鸟般细长的颈项,头部呈三角形,似有水珠喷洒。他猛地意识到这可能是蛇颈龙,抢拍了一张黑白照片,再拍时怪物已沉入水中,前后约二三十秒钟。 曾目击湖中怪物者尚有数十人,这的确是个谜,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求。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传说,给青海湖蒙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生物资源 鸟类资源 湖区鸟禽有163种,分属14目35科,总数在16万只以上,其中斑头雁2.13余万只、棕头鸥4.5万余只、鱼鸥8.74万余只、鸬鹚1.12万余只。此外有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蓑羽鹤、黑颈鹤等。 鱼类资源 湖中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青海裸鲤(俗称湟鱼)和硬刺条鳅、隆头条鳅。青海裸鲤平均年产量为5165吨,1949~1985年共生产裸鲤191180吨,随着时间推移,资源衰退,裸鲤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裸鲤每年6~7月回游源流河中产卵,为食鱼鸟提供丰富食物条件。1964年国家将青海湖列为保护对象,青海裸鲤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 保护生态环境:水·草·鱼一样都不能少 日前,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监测表明,青海湖面积自2004年降至40多年来最低点后已连续3年增长,今年,青海湖水域面积较上年同期增大43.81平方公里。青海湖水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很大程度上为改善江河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其中凝聚着青海省政协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面积43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湿地。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水水位持续下降,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牵动着青海各族人民的心。省政协立足省情,从着眼大局的高度出发,以青海湖生态保护与建设为重点,下大力气持续调研建言。 水是制约青海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也是治理生态的拦路虎。然而,陆地水资源缺乏,水从哪里来?青海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增加自然降水的潜力很大。为此,在省政协九届一次全会上,部分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人工影响气候,大力实施人工增雨》的提案,建议环青海湖地区实施人工增雨项目,“开采”空中云水资源。省气象局采纳政协委员的建议,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青海省在黄河源头投资1200多万元建立了人工增雨基地,几年来实施的人工增雨作业,增加了降水量,形成河流的径流量大大增加,转为地表径流汇入青海湖,其余部分滞留在土壤中,使环湖草原植被得以改善。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地区陆续开垦了75万多亩优良牧场为农田,后因种种原因被逐渐撂荒,多数成为荒漠。随着人民生态意识的加强,“救救青海湖”的呼声日渐高涨。2003年,在青海省政协全体会议上,一份《环青海湖部队农场应率先退耕还林还草》的委员联名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省政协将这份提案列为重点提案,进行了重点督办,并将提案内容以社情民意形式报送全国政协。全国政协采用这份社情民意后,送交中央有关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当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就有关环青海湖地区部队农场移交青海省的有关问题作出复函,要求环青海湖地区部队农场地移交青海省。随后,青海省政府按照属地化原则,将环青海湖地区占地面积为72271亩的部队农场进行了移交,要求做好这些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同时,将一个农场划拨出2000亩的耕地和一个营院的房产给林业部门,建立起青海湖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和普氏原羚救护基地。如今这里绿草如毯、山花烂漫、百鸟放歌。 青海湖裸鲤(简称湟鱼)是青海湖中唯一一种鱼类,在咸水和淡水均能生长,每年4至7月溯河产卵,是青海湖生物物种中最重要的因子,在环湖生物链中起着核心作用。省政协在视察时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入湖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造成裸鲤亲鱼上溯产卵搁浅,有时成百吨搁浅死亡。为此,省政协提出建议,呼吁尽快抢救和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疏导河床,合理取水、为鱼让水等多项措施,使青海湖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据监测显示,去年青海湖渔业资源量为15274吨,比2002年增加了12681吨。 在全省各族人民群众期盼及政协委员的呼吁下,青海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此,青海湖有了自己的“护身符”,但省政协保护青海湖的工作并没有停止,他们又陆续开展对青海湖生态环境进行调研视察,并召开“湖泊保护暨青海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提出大量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同时,省政协还呼请全国政协的重视和支持。200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率团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情况进行调研,并将有关情况反映给国务院,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200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民盟中央调研团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再次进行调研,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映,得到国家的重视。目前,青海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日趋成熟。 旅游资源 青海湖,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独特,生态地位重要,更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青海湖旅游历史已久。每年春夏,很多单位、团体组织人员或个人至青海湖游览、观湖、观鸟。1979年山鹰机械厂利用码头、船只组织起青海湖旅游业,并增加旅游内容和项目、扩展旅游路线。1988年该厂撤销,全部设施移交给青海湖旅行社帐房宾馆,主要参观项目和内容:“唐蕃古道”遗址、湖畔草原、牧区风光、湖光山色,以及访问藏族牧民家庭,品尝青稞酒、酸奶和手抓羊肉等藏族风味食品,骑马漫游草原和沙漠,泛舟青海湖,乘船登海心山寻幽访古,夜宿具有民族特色的帐篷客房等。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6~9月。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沿湖北岸西行。 http://baike.baidu.com/view/1675.htm
展开全部
百度知道 下载APP 提问
百度知道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青海湖的资料
我来答
恋晶如梦
LV.10 推荐于 2017-09-05
青海湖又名“库库诺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国内最大的咸水湖。它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海拔为3200米。它的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鸟岛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千米。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以产龙驹而闻名。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千米,春夏季节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 青海湖是一具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政府曾对青海湖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发现青海湖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湖中盛产湟鱼,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四五月间,鱼群游向附近河流产卵,布哈河口密密麻麻的鱼群铺盖水面,使湖水呈现黄色,鱼儿游动有声,翻腾跳跃,异常壮观。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保护、开发和建设这浩瀚的宝湖。青海湖的美景吸引着成千上万游人,成为国内外旅游者云集的游览胜地。为了开发正在兴起的高原旅游事业,青海旅游部门在青海湖建立了旅游点。游客到此不仅可以观赏高原牧区风光,还可以乘马骑牦牛,漫游草原,攀登沙丘,或到牧民家里访问,领略藏族牧民风情。牧场还专门为游客扎下各式帐篷,备有奶茶、酥油、炒面和青稞美酒供游客品尝。 地质形成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目前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公里; 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积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积为4282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分析,青海湖的面积是4256.04多平方公里。现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4%。 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以12.1厘米的速度下降,水位下降最快的2000年,1年内下降了21厘米,以这样的速度,青海湖年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造成青海湖不断缩减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以及降雨量减少等原因,特别是在青海湖周边盲目开荒,破坏了注水河流的水源,目前青海湖50%的注水河流已经干涸。据统计,由于水源补给河流大量减少,与20年前相比,入湖水量也因此减少了60%。 有专家预测,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不断萎缩,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将在200年后完全消失。目前来看,由于气候暖干和全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的总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为了保护青海湖,青海省已经实施了封湖育鱼、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使青海湖重现昔日美景。 湖水水系 青海湖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余条,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积少。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条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的阿木尼尼库山,长约300公里,干流长92公里,支流有几十条,较大支流有10多条,下游河面宽约50~100米,深达1~3米,PH8~8.2。流域面积16570平方公里,约占湖区各河流流域面各1/2。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60%。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气候特征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光照 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气温 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 水分 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但东部和南部稍高于北部和西部,东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发量达1502毫米,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湖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热同季。 大风和沙暴 湖区大风、沙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每年2~4月,午后至傍晚多出现大风,且盛行西北风。以刚察为例。大风(≥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间,最多3月份达19天之多。沙暴历年平均为14天。重点保护区布哈河口——鸟岛区多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由于湖区海拔高,湖西风多,高空气影响极大,全年多在西风控制之下。冬春风速最大,夏秋季较小。在风力作用下,一般波浪为2~3级,最大为7~8级,全年波浪6级以上的日数为40天左右。 水温 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平均为16℃;水的下层温度较低,平均水温为9.5℃,最低为6℃.秋季因湖区多风而发生湖水搅动,使水温分层温度现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温度出现逆温层现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层温度-0.9℃,底层水温3.3℃。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又恢复到夏、季的水温。 冰情 青海湖因含水量有无机盐类,湖水冻结的温度比0℃稍低。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湖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气温为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冰厚度一般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后,冰面平坦,由于猛烈狂风,往往出现裂缝和沟隙。在冬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飘至岸边,最大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后,湖内冰块完全消融。 湖内岛屿 青海湖中有5个岛屿 鸟岛 又名小西山或蛋岛(因鸟蛋遍地故名)。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处,岛的东头大,西头窄长,形似蝌蚪,全长1500米,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块覆盖,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嵩草、早熟禾等。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是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是青海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地点。每年3~4月,从南方迁徙来的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到青海湖开始营巢;5~6月间鸟蛋遍地,幼鸟成群,热闹非凡,声扬数里,此时岛上有30余种鸟,数量达16.5万余只;7~8月间,秋高气爽,群鸟翱翔蓝天,游弋湖面;9月底开始南迁。为保护鸟类供人观赏,1975年8月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省政府拨款60万元,兴建了暗道、地堡、了望台等设施,供游人观赏等,南北均有公路到达鸟岛。 海心山 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公里,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长2.3公里,宽0.8公里,面积1.14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66米,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嵩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海西山 又名海西皮,位于布哈河口以北的6公里与鸟岛同处在布哈河冲积滩地的顶端,岛的东北缘有断层陡崖紧靠湖边,陡崖外有一近似圆柱形的岩石屹立于湖中,是鸬鹚的繁殖场所,岛上植被覆盖度在90%以上。 沙岛 于湖东北,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公里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无植被,是鱼鸥栖息繁殖地。 三块石 又名孤插山,位于湖西南,是由7块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组成,高约17米,面积约0.056平方公里,距鸟岛、海心山20公里。岛上仅在碎石块间隙生长有牛尾蒿等。植被覆盖不到5%。 社会经济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并且在昔日荒凉的寂寞的草原,相继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兴城镇,接着还办起了一批工厂、矿山,其中有煤、建材、机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人文文化 青海湖“海怪”传说 “海怪”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具体记载称有:“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 据说那些目踏“海怪”的牧民莫不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娘桑祭海,敬献牛羊三牲,于是海神显灵的种种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 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信息不时流传。如1947年,互助县却藏寺一位叫祁六十三的土族喇嘛,随师去西藏朝拜途经青海湖,在太阳快落下的时刻,一头比艳牛大四五倍的怪物浮出水面,劈波斩浪向岸边游来,似龙非龙,头圆润元角,双目闪闪发光。1949年春,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村汉族农民马三娃,因生活所迫外出淘金,在青海湖边歇脚用餐时,湖面上出现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圆木”在浮飘滑行,长约丈余,后来这缓缓滑行的“圆木”伸出长长的脖子,上面有蛇一样的头,鳞甲在阳光照射下乌金般光泽,向湖心飘去,转眼不见踪影。1982年有一条机帆船在湖上作业时,船上的人见到前方不远处,有形似渔船的动沉浮戏浪,正准备靠近仔细观察时,已腾入水中。1987年,青海某旅行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午后到湖边拍照,忽然发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冒出一个有二三头把牛那么大的怪物,背部呈灰褐色,原以为是条大鱼,刹那间那怪物昂起像鸵鸟般细长的颈项,头部呈三角形,似有水珠喷洒。他猛地意识到这可能是蛇颈龙,抢拍了一张黑白照片,再拍时怪物已沉入水中,前后约二三十秒钟。 曾目击湖中怪物者尚有数十人,这的确是个谜,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求。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传说,给青海湖蒙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生物资源 鸟类资源 湖区鸟禽有163种,分属14目35科,总数在16万只以上,其中斑头雁2.13余万只、棕头鸥4.5万余只、鱼鸥8.74万余只、鸬鹚1.12万余只。此外有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蓑羽鹤、黑颈鹤等。 鱼类资源 湖中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青海裸鲤(俗称湟鱼)和硬刺条鳅、隆头条鳅。青海裸鲤平均年产量为5165吨,1949~1985年共生产裸鲤191180吨,随着时间推移,资源衰退,裸鲤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裸鲤每年6~7月回游源流河中产卵,为食鱼鸟提供丰富食物条件。1964年国家将青海湖列为保护对象,青海裸鲤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 保护生态环境:水·草·鱼一样都不能少 日前,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监测表明,青海湖面积自2004年降至40多年来最低点后已连续3年增长,今年,青海湖水域面积较上年同期增大43.81平方公里。青海湖水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很大程度上为改善江河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其中凝聚着青海省政协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面积43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湿地。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水水位持续下降,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牵动着青海各族人民的心。省政协立足省情,从着眼大局的高度出发,以青海湖生态保护与建设为重点,下大力气持续调研建言。 水是制约青海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也是治理生态的拦路虎。然而,陆地水资源缺乏,水从哪里来?青海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增加自然降水的潜力很大。为此,在省政协九届一次全会上,部分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人工影响气候,大力实施人工增雨》的提案,建议环青海湖地区实施人工增雨项目,“开采”空中云水资源。省气象局采纳政协委员的建议,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青海省在黄河源头投资1200多万元建立了人工增雨基地,几年来实施的人工增雨作业,增加了降水量,形成河流的径流量大大增加,转为地表径流汇入青海湖,其余部分滞留在土壤中,使环湖草原植被得以改善。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地区陆续开垦了75万多亩优良牧场为农田,后因种种原因被逐渐撂荒,多数成为荒漠。随着人民生态意识的加强,“救救青海湖”的呼声日渐高涨。2003年,在青海省政协全体会议上,一份《环青海湖部队农场应率先退耕还林还草》的委员联名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省政协将这份提案列为重点提案,进行了重点督办,并将提案内容以社情民意形式报送全国政协。全国政协采用这份社情民意后,送交中央有关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当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就有关环青海湖地区部队农场移交青海省的有关问题作出复函,要求环青海湖地区部队农场地移交青海省。随后,青海省政府按照属地化原则,将环青海湖地区占地面积为72271亩的部队农场进行了移交,要求做好这些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同时,将一个农场划拨出2000亩的耕地和一个营院的房产给林业部门,建立起青海湖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和普氏原羚救护基地。如今这里绿草如毯、山花烂漫、百鸟放歌。 青海湖裸鲤(简称湟鱼)是青海湖中唯一一种鱼类,在咸水和淡水均能生长,每年4至7月溯河产卵,是青海湖生物物种中最重要的因子,在环湖生物链中起着核心作用。省政协在视察时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入湖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造成裸鲤亲鱼上溯产卵搁浅,有时成百吨搁浅死亡。为此,省政协提出建议,呼吁尽快抢救和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疏导河床,合理取水、为鱼让水等多项措施,使青海湖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据监测显示,去年青海湖渔业资源量为15274吨,比2002年增加了12681吨。 在全省各族人民群众期盼及政协委员的呼吁下,青海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此,青海湖有了自己的“护身符”,但省政协保护青海湖的工作并没有停止,他们又陆续开展对青海湖生态环境进行调研视察,并召开“湖泊保护暨青海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提出大量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同时,省政协还呼请全国政协的重视和支持。200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率团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情况进行调研,并将有关情况反映给国务院,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200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民盟中央调研团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再次进行调研,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映,得到国家的重视。目前,青海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日趋成熟。 旅游资源 青海湖,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独特,生态地位重要,更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青海湖旅游历史已久。每年春夏,很多单位、团体组织人员或个人至青海湖游览、观湖、观鸟。1979年山鹰机械厂利用码头、船只组织起青海湖旅游业,并增加旅游内容和项目、扩展旅游路线。1988年该厂撤销,全部设施移交给青海湖旅行社帐房宾馆,主要参观项目和内容:“唐蕃古道”遗址、湖畔草原、牧区风光、湖光山色,以及访问藏族牧民家庭,品尝青稞酒、酸奶和手抓羊肉等藏族风味食品,骑马漫游草原和沙漠,泛舟青海湖,乘船登海心山寻幽访古,夜宿具有民族特色的帐篷客房等。
百度知道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青海湖的资料
我来答
恋晶如梦
LV.10 推荐于 2017-09-05
青海湖又名“库库诺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国内最大的咸水湖。它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海拔为3200米。它的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鸟岛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千米。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以产龙驹而闻名。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千米,春夏季节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 青海湖是一具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政府曾对青海湖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发现青海湖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湖中盛产湟鱼,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四五月间,鱼群游向附近河流产卵,布哈河口密密麻麻的鱼群铺盖水面,使湖水呈现黄色,鱼儿游动有声,翻腾跳跃,异常壮观。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保护、开发和建设这浩瀚的宝湖。青海湖的美景吸引着成千上万游人,成为国内外旅游者云集的游览胜地。为了开发正在兴起的高原旅游事业,青海旅游部门在青海湖建立了旅游点。游客到此不仅可以观赏高原牧区风光,还可以乘马骑牦牛,漫游草原,攀登沙丘,或到牧民家里访问,领略藏族牧民风情。牧场还专门为游客扎下各式帐篷,备有奶茶、酥油、炒面和青稞美酒供游客品尝。 地质形成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目前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公里; 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积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积为4282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分析,青海湖的面积是4256.04多平方公里。现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4%。 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以12.1厘米的速度下降,水位下降最快的2000年,1年内下降了21厘米,以这样的速度,青海湖年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造成青海湖不断缩减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以及降雨量减少等原因,特别是在青海湖周边盲目开荒,破坏了注水河流的水源,目前青海湖50%的注水河流已经干涸。据统计,由于水源补给河流大量减少,与20年前相比,入湖水量也因此减少了60%。 有专家预测,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不断萎缩,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将在200年后完全消失。目前来看,由于气候暖干和全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的总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为了保护青海湖,青海省已经实施了封湖育鱼、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使青海湖重现昔日美景。 湖水水系 青海湖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余条,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积少。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条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的阿木尼尼库山,长约300公里,干流长92公里,支流有几十条,较大支流有10多条,下游河面宽约50~100米,深达1~3米,PH8~8.2。流域面积16570平方公里,约占湖区各河流流域面各1/2。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60%。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气候特征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光照 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气温 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 水分 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但东部和南部稍高于北部和西部,东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发量达1502毫米,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湖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热同季。 大风和沙暴 湖区大风、沙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每年2~4月,午后至傍晚多出现大风,且盛行西北风。以刚察为例。大风(≥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间,最多3月份达19天之多。沙暴历年平均为14天。重点保护区布哈河口——鸟岛区多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由于湖区海拔高,湖西风多,高空气影响极大,全年多在西风控制之下。冬春风速最大,夏秋季较小。在风力作用下,一般波浪为2~3级,最大为7~8级,全年波浪6级以上的日数为40天左右。 水温 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平均为16℃;水的下层温度较低,平均水温为9.5℃,最低为6℃.秋季因湖区多风而发生湖水搅动,使水温分层温度现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温度出现逆温层现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层温度-0.9℃,底层水温3.3℃。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又恢复到夏、季的水温。 冰情 青海湖因含水量有无机盐类,湖水冻结的温度比0℃稍低。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湖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气温为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冰厚度一般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后,冰面平坦,由于猛烈狂风,往往出现裂缝和沟隙。在冬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飘至岸边,最大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后,湖内冰块完全消融。 湖内岛屿 青海湖中有5个岛屿 鸟岛 又名小西山或蛋岛(因鸟蛋遍地故名)。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处,岛的东头大,西头窄长,形似蝌蚪,全长1500米,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块覆盖,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嵩草、早熟禾等。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是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是青海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地点。每年3~4月,从南方迁徙来的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到青海湖开始营巢;5~6月间鸟蛋遍地,幼鸟成群,热闹非凡,声扬数里,此时岛上有30余种鸟,数量达16.5万余只;7~8月间,秋高气爽,群鸟翱翔蓝天,游弋湖面;9月底开始南迁。为保护鸟类供人观赏,1975年8月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省政府拨款60万元,兴建了暗道、地堡、了望台等设施,供游人观赏等,南北均有公路到达鸟岛。 海心山 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公里,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长2.3公里,宽0.8公里,面积1.14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66米,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嵩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海西山 又名海西皮,位于布哈河口以北的6公里与鸟岛同处在布哈河冲积滩地的顶端,岛的东北缘有断层陡崖紧靠湖边,陡崖外有一近似圆柱形的岩石屹立于湖中,是鸬鹚的繁殖场所,岛上植被覆盖度在90%以上。 沙岛 于湖东北,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公里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无植被,是鱼鸥栖息繁殖地。 三块石 又名孤插山,位于湖西南,是由7块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组成,高约17米,面积约0.056平方公里,距鸟岛、海心山20公里。岛上仅在碎石块间隙生长有牛尾蒿等。植被覆盖不到5%。 社会经济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并且在昔日荒凉的寂寞的草原,相继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兴城镇,接着还办起了一批工厂、矿山,其中有煤、建材、机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人文文化 青海湖“海怪”传说 “海怪”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具体记载称有:“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 据说那些目踏“海怪”的牧民莫不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娘桑祭海,敬献牛羊三牲,于是海神显灵的种种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 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信息不时流传。如1947年,互助县却藏寺一位叫祁六十三的土族喇嘛,随师去西藏朝拜途经青海湖,在太阳快落下的时刻,一头比艳牛大四五倍的怪物浮出水面,劈波斩浪向岸边游来,似龙非龙,头圆润元角,双目闪闪发光。1949年春,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村汉族农民马三娃,因生活所迫外出淘金,在青海湖边歇脚用餐时,湖面上出现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圆木”在浮飘滑行,长约丈余,后来这缓缓滑行的“圆木”伸出长长的脖子,上面有蛇一样的头,鳞甲在阳光照射下乌金般光泽,向湖心飘去,转眼不见踪影。1982年有一条机帆船在湖上作业时,船上的人见到前方不远处,有形似渔船的动沉浮戏浪,正准备靠近仔细观察时,已腾入水中。1987年,青海某旅行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午后到湖边拍照,忽然发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冒出一个有二三头把牛那么大的怪物,背部呈灰褐色,原以为是条大鱼,刹那间那怪物昂起像鸵鸟般细长的颈项,头部呈三角形,似有水珠喷洒。他猛地意识到这可能是蛇颈龙,抢拍了一张黑白照片,再拍时怪物已沉入水中,前后约二三十秒钟。 曾目击湖中怪物者尚有数十人,这的确是个谜,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求。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传说,给青海湖蒙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生物资源 鸟类资源 湖区鸟禽有163种,分属14目35科,总数在16万只以上,其中斑头雁2.13余万只、棕头鸥4.5万余只、鱼鸥8.74万余只、鸬鹚1.12万余只。此外有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蓑羽鹤、黑颈鹤等。 鱼类资源 湖中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青海裸鲤(俗称湟鱼)和硬刺条鳅、隆头条鳅。青海裸鲤平均年产量为5165吨,1949~1985年共生产裸鲤191180吨,随着时间推移,资源衰退,裸鲤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裸鲤每年6~7月回游源流河中产卵,为食鱼鸟提供丰富食物条件。1964年国家将青海湖列为保护对象,青海裸鲤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 保护生态环境:水·草·鱼一样都不能少 日前,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监测表明,青海湖面积自2004年降至40多年来最低点后已连续3年增长,今年,青海湖水域面积较上年同期增大43.81平方公里。青海湖水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很大程度上为改善江河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其中凝聚着青海省政协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面积43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湿地。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水水位持续下降,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牵动着青海各族人民的心。省政协立足省情,从着眼大局的高度出发,以青海湖生态保护与建设为重点,下大力气持续调研建言。 水是制约青海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也是治理生态的拦路虎。然而,陆地水资源缺乏,水从哪里来?青海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增加自然降水的潜力很大。为此,在省政协九届一次全会上,部分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人工影响气候,大力实施人工增雨》的提案,建议环青海湖地区实施人工增雨项目,“开采”空中云水资源。省气象局采纳政协委员的建议,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青海省在黄河源头投资1200多万元建立了人工增雨基地,几年来实施的人工增雨作业,增加了降水量,形成河流的径流量大大增加,转为地表径流汇入青海湖,其余部分滞留在土壤中,使环湖草原植被得以改善。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地区陆续开垦了75万多亩优良牧场为农田,后因种种原因被逐渐撂荒,多数成为荒漠。随着人民生态意识的加强,“救救青海湖”的呼声日渐高涨。2003年,在青海省政协全体会议上,一份《环青海湖部队农场应率先退耕还林还草》的委员联名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省政协将这份提案列为重点提案,进行了重点督办,并将提案内容以社情民意形式报送全国政协。全国政协采用这份社情民意后,送交中央有关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当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就有关环青海湖地区部队农场移交青海省的有关问题作出复函,要求环青海湖地区部队农场地移交青海省。随后,青海省政府按照属地化原则,将环青海湖地区占地面积为72271亩的部队农场进行了移交,要求做好这些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同时,将一个农场划拨出2000亩的耕地和一个营院的房产给林业部门,建立起青海湖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和普氏原羚救护基地。如今这里绿草如毯、山花烂漫、百鸟放歌。 青海湖裸鲤(简称湟鱼)是青海湖中唯一一种鱼类,在咸水和淡水均能生长,每年4至7月溯河产卵,是青海湖生物物种中最重要的因子,在环湖生物链中起着核心作用。省政协在视察时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入湖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造成裸鲤亲鱼上溯产卵搁浅,有时成百吨搁浅死亡。为此,省政协提出建议,呼吁尽快抢救和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疏导河床,合理取水、为鱼让水等多项措施,使青海湖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据监测显示,去年青海湖渔业资源量为15274吨,比2002年增加了12681吨。 在全省各族人民群众期盼及政协委员的呼吁下,青海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此,青海湖有了自己的“护身符”,但省政协保护青海湖的工作并没有停止,他们又陆续开展对青海湖生态环境进行调研视察,并召开“湖泊保护暨青海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提出大量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同时,省政协还呼请全国政协的重视和支持。200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率团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情况进行调研,并将有关情况反映给国务院,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200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民盟中央调研团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再次进行调研,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映,得到国家的重视。目前,青海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日趋成熟。 旅游资源 青海湖,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独特,生态地位重要,更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青海湖旅游历史已久。每年春夏,很多单位、团体组织人员或个人至青海湖游览、观湖、观鸟。1979年山鹰机械厂利用码头、船只组织起青海湖旅游业,并增加旅游内容和项目、扩展旅游路线。1988年该厂撤销,全部设施移交给青海湖旅行社帐房宾馆,主要参观项目和内容:“唐蕃古道”遗址、湖畔草原、牧区风光、湖光山色,以及访问藏族牧民家庭,品尝青稞酒、酸奶和手抓羊肉等藏族风味食品,骑马漫游草原和沙漠,泛舟青海湖,乘船登海心山寻幽访古,夜宿具有民族特色的帐篷客房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 .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