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半自动步枪性能优秀
德国半自动步枪性能优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军就已经察觉到了逐渐开始的半自动武器浪潮,并逐步研制出德国自己的半自动步枪,但由于当时欧洲各国士兵,都仍在列装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数量甚少,外界压力并不大,因此德军在战争爆发后。
才完成了自己的半自动步枪:G41半自动步枪,并生产了一万余支配备到了前线部队,但由于设计过于复杂、精细,导致其本身在实战中并不可靠。
而1941年德军又开始入侵苏联,在战斗中,德军步兵被苏军早已广泛装备的SVT38、SVT40半自动步枪(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已经下发几十万支)压着打。
尽管德军在战争早期中占尽优势,但是单兵火力不足的这一情况仍需加以改善,为此德军要求枪械公司,必须尽快改进现有的G41半自动步枪,使其能够大量生产并快速装备德军,由此诞生了二战中德国产量最大的半自动步枪:G43半自动步枪。
德军在战斗过程中,成功缴获了一批完整、较新的SVT40半自动步枪,并将其送回后方进行拆解分析,在试验中,发现SVT40的优点在于其导气式结构和生产工艺,导气式结构使枪机简单可靠,而生产工艺又能够使其快速的大批量生产,使其装备部队。
德军的枪械设计人员从以上几点出发,开始着手改进现有的G41半自动步枪的设计,最终在1943年推出了G43半自动步枪,也成为了二战德国产量最大、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半自动步枪,一些枪械专家甚至评价该枪为:“德国人的M1”。
G43步枪在参考了缴获的SVT40步枪后,除了枪机结构更加的简单、导气方式更可靠外,设计人员还对供弹方式加以改进,G41饱受差评的原因是其必须采用五发的供弹具从上方进行装填,而G43步枪可以直接更换下面的弹匣进行装填,使得其作战效率更高。
得益于导气式原理和枪机上的改进,其后坐力要比G41稍低一些,重量也相较于G41步枪更轻(约4.7公斤),长度也跟德军士兵熟悉的98K步枪差不多,因此比较容易上手。
值得一提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G43 被改造成狙击版/精确射手版本。
设计人员在改进该枪之初,就考虑到要在该枪上加装光学瞄准镜,并用于进行精确射击,但是有部分资料显示,该枪加装光学瞄具后,在远距离的射击精度上并不如狙击版的98K,一部分德军狙击手仍喜欢使用狙击版的98K,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狙击手或者是经验老道的士官。
乐于使用加装了光学瞄具的G43,用于正面战场或侦查行动,在面对敌方的进攻中,半自动和光学瞄具两个加成意味着德军狙击手,能够更快、更准的击杀更多的目标,精度稍微不足这一缺点可以被射速弥补。
最新的G43半自动步枪在1943年开始量产,并随即装备到了压力最大的东线部队中(理想状态一个连队大约有19支,大概每个班就有两到三支),在1943年末,苏军高层就接收到报告说德军的火力密度突然开始提高。
在作战中他们不仅仅被MG34、MG42机枪压制,也受到了装备了G43步枪的德军步兵的火力压制,随即便得知了G43这种德国新半自动武器的存在,并且在实战中缴获到了一部分G43半自动步枪,有一些苏联士兵还将G43步枪作为自己的武器使用,并对该枪评价十分高(苏德战争中此类现象不少,如德军用PPSH、SVT40、苏军用MP40等)。
G43半自动步枪的量产工作一直持续到德国战败,后期版本的生产质量有所下降,从枪托从全木质的变成了压合的,钢材标准也有所降低。
但是其产量却十分可观,经过统计其生产数量超过了40万支,而其中有5万余支是狙击版本,并配备了光学瞄具,约有八分之一,精确版本在二战所生产的步枪中,同样是一个相当高的占比。
尽管产量不少,但由于苏德之间后期的实力差距巨大,而德军兵力和兵员素质又急剧下降,因此并不能改变德国战败的结局,尽管如此,后世对G43半自动步枪的评价还是相当高,认为其综合性能完全不输于美国的M1或苏联的SVT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