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枪”反坦ke火箭筒!
“标枪”反坦ke火箭筒!
标枪
"标枪"反坦克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不仅用于肩扛发射,也可以安装在轮式或两栖车辆上发射。兼有反直升机能力。1989年6月开始研制,1996年正式列装。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导引头,是一种实现全自动导引的新型反坦克导弹,具有昼夜作战和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射程2000米。全武器系统由导弹和发射装置组成。系统全重22.5千克,弹径114毫米,弹长957毫米,弹重11.8千克,串联战斗部以顶攻击方式攻击目标,垂直破钢甲750毫米。图像红外寻制导。采用两级固体推进器。
"标枪" (Javelin)是美国8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的第四代反坦克导弹,1996年正式列装,取代现装备的"龙"式单兵反坦克导弹,能有效打击最新式的坦克目标。 研制国家:美国名称:"标枪"反坦克导弹研制单位: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雷锡恩公司联合研制现状:在役
研制背景
虽然美国是军事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但是从60年代以来,其军队就没有几型满意的步兵反坦克导弹。美军最早引进的是法国研制的SS-11反坦克导弹,不过这种导弹使用相当麻烦,不适合步兵携带和作战,一般都是安装在直升机或吉普车上。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UH-1直升机携带这种导弹,后来因为导弹射程太短,使直升机不得不迫近越军火力点才能发射,所以很快就放弃。而那些安装在吉普车上的导弹也因为在发射时的弹尾高温气流,要求射手远离发射架,导致射手经常不能迅速确定导弹和目标位置。这就是所谓的弹尾风问题。在1967年的作战中,美军出现多起因射手不能及时捕捉发射出去的导弹,而致使导弹无控飞行撞地的情况。
两个计划
鉴于反坦克导弹在越南战场上的使用情况令美军非常不满意,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自行研制。当时提出了两种导弹,其中单兵携带的轻型反坦克导弹为"龙"M-47,而重型车载反坦克导弹为"陶"M-220。发射时的弹尾风是影响导弹使用和射手控制导弹的重要因素,因此美军在这两型导弹设计时,都采用管式发射来消除弹尾风的影响。在发射管底部安装有起飞燃气发生装药,发射时由起飞装药将弹体推出发射筒,在飞离射手一定安全距离后,导弹发动机点火飞行。这种发射方式的好处是射手无须花时间去捕捉导弹位置,因此射击死角很小。这两种导弹都采用半自动瞄准线有线指令制导,分别于1970年和1974年装备美军部队服役。
"龙"式导弹
"龙"式导弹作为美军第一种单兵反坦克导弹,在服役之初就被广泛应用于越南前线。美军步兵在越南战场并没有多少装甲目标可以对付,多数越军的坦克被直升机的"陶"式导弹击毁,或者毁于空袭,而步兵的"龙"式导弹多用于对付越军土木工事和火力点。打击固定目标时,美军步兵使用"龙"式导弹得心应手,而攻击运动车辆时,却倍感不便。美军士兵对"龙"式导弹在作战中屡屡出问题极不耐烦,经常将其丢弃在掩体中。原因是"龙"式导弹采用在弹体上对称布置多个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即是导弹飞行动力,又是控制装置。飞行中小发动机成对点燃,按照导弹制导指令,点燃时间发生少许差异来调整导弹弹道。这种制导方式虽然成本低,且控制简单,但是由于固体发动机工作时间不受控,因此精度难以保证。在对越军车辆和船只等运动目标射击时,导弹经常出现大幅度的摆动。可悲的是美军对"龙"式不满,还不得不继续使用长达25年之久。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美国陆军主要反坦克导弹是依靠重型车载的"陶",单兵的"龙"在士兵眼里不过是被当成掩体爆破器材或远程狙击步枪而已。
研制历程
1989年,对步兵便携反坦克导弹现状忍无可忍的美国陆军提出研制新型步兵反坦克导弹项目要求,一时间美国各大公司纷纷竞标。最后"标枪"导弹成了各大公司产品集成出来的杂烩,不过这种办法使研制和开发周期极大缩短,而且可靠性很高。1992年8月"标枪"导弹进行首次试验取得成功,1994年量产,1996年开始部署于乔治亚洲的本宁堡陆军基地。"标枪"在反坦克导弹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美国军方认为,与驾束制导系统和光纤制导系统相比,"发射后不管"主要优点之一是它大大提高了近距离作战中参战人员的生存能力。在导弹的整个飞行期间并不要求操作手一直守在发射位置上,这样就避免了对方反步兵火力的杀伤。这些主要用于对付反坦克导弹射手的火力,通常在导弹发射后的7秒钟左右突然降临。以色列人曾经根据实战经验,制定了全套非常有效的杀伤反坦克导弹射手的战术。在历次战争中,以色列装甲分队采取行进间分配观察视角和火力射界,来及时压制反坦克导弹小组的战术非常成功。
性能特点
制导
"标枪"导弹系统主要由发射包装筒、导弹和瞄准控制单元组成,其之所以能作到"发射后不管",主要归功于导弹头锥玻璃罩内的焦平面热成像寻的器和图像识别处理。这是个64×64单元的汞镉碲阵列元件,对波段为8-12微米的红外辐射非常敏感,而且这一波段较之3~5微米波段的抗干扰能力强。射击前,射手将发射筒前盖取下,瞄准控制单元对准目标,当搜索到目标时按下锁定快门,这时的目标图像就是导弹攻击寻的蓝本。导弹射出后,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中的目标图像特征,在成像寻的器上都是连续变化的,处理单元就是依靠这些特征信号连续变化中的相关性,来自动识别和跟踪目标。"标枪"导弹的导引头得益于美军多年以来发展末敏弹药的技术储备,在反坦克导弹射程内对目标的寻的远比远程火箭炮或榴弹炮弹药来得容易,因此"标枪"的寻的制导非常可靠。
交战模式
"标枪"系统有两种交战模式,攻顶模式主要用于反主战坦克和装甲车,正面攻击模式主要用于打击工事及非装甲目标。在进行攻顶作战时这种导弹以18度的高低角发射,惯性助推装置完成助推的时间仅需几秒钟。射击时由瞄准控制单元测量目标距离,自动控制导弹弹道高度,以保证准确将目标套进导引头视角。由于标枪导弹采用管式发射和自动寻的,射出后马上就能自动导向目标。不过刚出管导弹初速较低,舵效不明显,因此在最初100米内飞行动作比较迟钝,也不能做出大角度转向,因此将最初100米范围确定为最小射击距离,在此距离内,导弹不能保证有效命中,仅仅相当于一发火箭弹。"标枪"导弹的的最大射程在2500米以上。导弹的瞄准控制单元有4倍、9倍白光瞄准和4倍红外夜间瞄准通道。
战斗部
"标枪"导弹的战斗部充分考虑了对付主战坦克装甲。其战斗部为前驱波(预装药)弹头,预装药主要用于破坏反应装甲,而在其鼻锥形钼质套筒衬垫内装着的LX-14主装药用来摧毁主装甲的。很多国家的主战坦克没有顶部附加装甲,俄罗斯的主战坦克炮塔顶部有反应装甲,"标枪"的出现将引起各国对主战坦克顶部装甲的重视。"标枪"导弹的战斗部亦可以用来打击各种掩体、低速飞行的直升机等。由于"标枪"导弹自动寻的,飞行速度比有线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快,能够满足攻击以每小时50-60公里的速度缓慢飞行的直升机。
性能数据
"标枪"系统是陆军携行式武器,重量轻、弹体小,整套系统包括制导系统及射控主件约重22.7公斤,包含被动目标识别,射控组件及整合式昼(4倍)夜间(4-9倍)放大瞄准器。弹体重11.8公斤,长108厘米,弹体直径12.6厘米。发射管重4.1公斤,长119.8厘米,直径142.1毫米,射程约2500米。具备双弹头设计,可以同时引爆目标的表层防护,另一弹头则穿透装甲,深入破坏。每套系统都具有两种性能,一用以攻击装甲车车顶,一用以攻击直升机和碉堡等。射手可采用站、跪、卧及坐姿发射。
与其他反坦克导弹不同的是标枪反坦克导弹并不是在瞄准目标后直线飞行至目标引爆,而是在瞄准且锁定目标击发后先弹射出发射筒,弹射距离约10米左右,随后导弹发动机点火调整姿态向上垂直攀升至100至200米左右高度后垂直下降,同时位于导弹前端的红外制导迅速找到并且瞄准先前锁定的目标,然后全速冲向目标以极快的速度击穿并且引爆坦克,完成对目标的击杀,甚至有些熟练的老兵可以用标枪反坦克导弹来击落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及其他飞行速度较慢飞行高度较低的飞行器。
系统改进
1995年"标枪"系统装备美军后,军方根据使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计划。改进主要包括将导弹的重量降至15.9千克,以及生产6.6千克重的可以多次使用的指令式发射控制装置。此外,对导弹的主飞行发动机也做了改动,使用新型助推装药和飞行推进装药,使射程增大至4000米。军方提出用128×128焦平面红外成像探测器阵列替代64×64阵列,以增大导引头探测距离、强化抗干扰能力、引入跟踪自动决策和弹道自动选择功能,以增加武器系统攻击隐蔽物后的目标和装有主动防护系统的目标的能力等等。对于瞄准控制指令装置的改进计划包括增加自动目标提示,也就是增加一个信息数据终端,在其显示屏上自动显示标记射手视野内有可能出现目标的区域,对于光学通道的改进主要是加强图像增强与放大、自动聚焦、自动变焦、数字图像自理及自动稳定等功能。进行这样的改进之后,射手就可以得到更大的范围内的目标活动情况和预警,对于选择作战目标非常有利。美军在第三阶段的"标枪"改进计划中,可能将集中改进瞄准控制指令置的现场维护性能、提高装置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如就地处理和现场集成、自动电子调焦和自动稳定、聚焦、对比度和光亮度调节等等。"标枪"LRIP的可靠性论证工作迄今为止已经完成,据统计该系统的平均首发命中概率在94%以上。在1998年的试验中总共70枚导弹全部命中了靶车的炮塔。
装备出口
美军在1995年接收了第一批"标枪"导弹系统,最早装备于第82空降师,1997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和装备。"标枪"反坦克导弹正在批量生产,已装备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澳大利亚武装部队,并且在作战行动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伊拉克境内,美国及其盟国已经使用了1000多枚该导弹。2005年5月,美国陆军与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共同组建的"标枪"导弹联合企业又签订了一项价值9500万美元的合同,增购120套指令发射装置和1038枚导弹。该弹除装备美国和澳大利亚军队外,还有10个国家选择了"标枪"导弹。另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正在对其性能进行评估,以便利用它装备地面与海上平台,对部队的坦克、装甲车、以及其它武器平台进行更加有效的保护。
实战表现
被"标枪"击中的坦克
"标枪"导弹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在进攻巴格达的新闻镜头中,很多美军的M2步兵战车、M3骑兵战车都将原安装在炮塔左侧的双联装"陶"式导弹换成了四联装的"标枪"。美军机械化步兵也大量使用"标枪"导弹摧毁伊军火力点和观察哨所,甚至用来打击伊军狙击手。由于"标枪"可以攻击65米远的目标,因此比较适于在狭小地区作战,如巷战。但装备"标枪"的美军在作战中的最大优势是发射后能立即离开隐蔽,而使用"短号"的伊军射手,必须一直瞄准目标,直到导弹命中。采用管身发射的反坦克导弹最大缺点就是发射尾焰暴露射手位置,而通常线导导弹从发射到命中几乎需要近10秒时间,过长时间在发射位置上,难免不遭到火力杀伤。以色列采取的战术,经常使埃及军队的导弹射手在发射后数秒就被坦克炮榴霰弹击毙,导弹失控撞地。为减少射手暴露时间,美国和俄罗斯采取的是不同的思路。美国的"发射后不管"诞生了"标枪",俄罗斯加大飞行速度减少暴露时间催生了"短号"。相对于伊军少量装备的俄罗斯产"短号"反坦克导弹来说,"标枪"射程稍短。但是美军一贯认为超过4000米的范围,步兵观察器材就难以捕捉到目标,因此单兵武器射程无须过远,超出这个距离一般呼唤炮兵进行打击。在伊拉克战场上,不仅是国家间的对抗,也是技术与思想的对抗。两种迥异的反坦克导弹革命性成果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较量不知是否能真正分出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