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淮方言滨阜小片问题,内容可能会很长,分我会看着给的,希望有高手帮忙,说的幼稚的地方也请包含
词汇方面为什么包含了很多吴语词汇,然后还有很多很本土的稀奇古怪的词汇?语调方面也是奇怪,为什么听起来就好像是一种音节语言,比起其他淮语区的较为柔软的口音区别很大,跟其他官...
词汇方面为什么包含了很多吴语词汇,然后还有很多很本土的稀奇古怪的词汇?语调方面也是奇怪,为什么听起来就好像是一种音节语言,比起其他淮语区的较为柔软的口音区别很大,跟其他官话区的区别就更不用说了。互通性问题,跟一些方言大区和本大区内不能互通的这个就不用说了,即使是跟同次方言区内的其他小片对话也经常是听得懂别人说什么,而别人却很难或者完全听不懂这个小片的话,比如我们宿舍的一个家伙,除了苏州的和湖北的大部分听不懂外,然后扬州话徐州话甚至是不同小片的连云港和海安话他基本都能听懂,而我们宿舍所有人表示除了平时他在我们面前刻意说的话能懂外,他打电话或者和他老乡交谈时简直说的就是日语or鸟语?这是不是跟语调有关系?还有个细节问题,牙和鸭普通话都为ya,而滨阜片里却分化成不同的a和an,而现在因为普话的原因年轻人大多开始读yan了?最后一个问题:经济影响文化,方言普化是无可厚非也很正常,推普促进交流和融合也很有必要,但大力人为和政策推普严重危及方言的生存和自然发展空间,变相来说是不是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泄渎呢,而方言片区的划分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加快推普的一种手段呢,以南北过渡的江淮官话区为典型例,本身受北方话的冲击就比较大普化速度也很快,那么被划分到官话区一类的方言普化的速度是不是更提高一个速度呢,所谓的专家学者划分依据是不是也是有水或者潜规则呢?真正学术成分又占到几成呢?是不是也有打者学术的幌子满足自己存在感和私心的所谓学者的存在呢?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看着发晕。。。
我爱好方言,对你的问题略知一二吧。还有我是扬州人。
首先,滨阜小片使用于盐城市辖域内而盐城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我们都知道,江苏是一个小小省,跟新疆等比起来简直小的可怜。但是我们也知道江苏很发达,因为环境、交通都很方便。这么一来你的第一个问题就好办了。为什么江淮话里有许多吴语词汇??因为江淮方言区与吴方言区距离非常之近,难免互相影响,彼此包含。加之自古以来的文化、物资的流通,想找不到共同点都难啊。
我见有人说过江苏这边(非中原官话区的),人们吐字都“只吐出一半”!!这就是我们方言的特色呗,如果说大部分吴语都是轻柔绵软的,那么我们江淮话听起来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吧。那自然有些像一段一段的音节了。
但是注意,江淮方言是一个统称,实则内部差异巨大!!有些几近不能沟通。譬如扬州老头和泰州老太碰在一起,讲话讲快了对方不一定能懂,就算是外地人也能听出两者的区别来。现在普遍认为江淮话越往东越硬,越往西越软;越往北越硬,越往南越软(除一些特例如南通市区话或南京话)。
盐城在泰州与南通的北部,而泰州与南通大部均使用江淮方言中的泰如小片。因此你的“鸭”的问题就不难解释,因为泰如小片中的“鸭”读"a"。你说的“牙”和“鸭”有分化,我想这也是非常之正常的,因为你基于的标准是普通话呀,普通话是北方话呀,普通话中读音相同难道江淮话的读音也必须相同么??我举个例子:普通话中的“山”和“扇”为翘舌音,江淮话中无翘舌音。照理来说都应该读成"san",但在扬州话中,“山”读 "san",“扇”读 "xin"。
至于本地土话,哪儿都有啊。这算是地方的一种特色了。
你的最后一个问题。。。呵呵,很有意思。
我支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也就是“两头顾”。方言蕴含了太多太多的民俗精髓、历史遗风,是万万不能忽略的,更不能摈弃!关于方言的传承,各地也作出了相应的措施(如扬州就有方言选拔比赛)。普化的方案固然影响了方言的独立性,但我想“亵渎”是谈不上的。我们要做的是构思如何在这个不可避免的大环境中保护方言,并付诸行动。目前这个大环境、大方向对我们很有利,谁也不想阻碍它继续下去,对不对?
方言区的划分纯属语言学家们对中国深入分析的一种手段,借助这一手段,人们对当地的历史、民俗也会有更全面的了解,我想不会存在你所说的情况。虽然我是业余的爱好者,但我想说的是,方言学不比任何一门学科简单。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与众不同,但每个地区之间都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除了民族魂,最大的联系当然只能是语言——汉语。那么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从各地的方言中了解到各地的生态、民俗,通过对比,还可以了解各地人们的迁徙、各地文化的融合.......江淮话就是南北方言融为一体的产物。再加上对江淮地区的地理位置的分析,理所应当的作出一个假设——江淮地区是中国南北间的人文桥梁。再对比历史,哦,假设成立。现成一个例子:盐城为什么叫盐城??望文生义就是产盐呗!那么多盐到哪儿呢??到南北去、全国去呗!!再次应征了结论的正确性......方言的魅力在我看来就是:推理中必不可少的媒介体,探索中威力巨大的开山雷。
愿对你有所帮助咯,谢谢!!
我爱好方言,对你的问题略知一二吧。还有我是扬州人。
首先,滨阜小片使用于盐城市辖域内而盐城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我们都知道,江苏是一个小小省,跟新疆等比起来简直小的可怜。但是我们也知道江苏很发达,因为环境、交通都很方便。这么一来你的第一个问题就好办了。为什么江淮话里有许多吴语词汇??因为江淮方言区与吴方言区距离非常之近,难免互相影响,彼此包含。加之自古以来的文化、物资的流通,想找不到共同点都难啊。
我见有人说过江苏这边(非中原官话区的),人们吐字都“只吐出一半”!!这就是我们方言的特色呗,如果说大部分吴语都是轻柔绵软的,那么我们江淮话听起来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吧。那自然有些像一段一段的音节了。
但是注意,江淮方言是一个统称,实则内部差异巨大!!有些几近不能沟通。譬如扬州老头和泰州老太碰在一起,讲话讲快了对方不一定能懂,就算是外地人也能听出两者的区别来。现在普遍认为江淮话越往东越硬,越往西越软;越往北越硬,越往南越软(除一些特例如南通市区话或南京话)。
盐城在泰州与南通的北部,而泰州与南通大部均使用江淮方言中的泰如小片。因此你的“鸭”的问题就不难解释,因为泰如小片中的“鸭”读"a"。你说的“牙”和“鸭”有分化,我想这也是非常之正常的,因为你基于的标准是普通话呀,普通话是北方话呀,普通话中读音相同难道江淮话的读音也必须相同么??我举个例子:普通话中的“山”和“扇”为翘舌音,江淮话中无翘舌音。照理来说都应该读成"san",但在扬州话中,“山”读 "san",“扇”读 "xin"。
至于本地土话,哪儿都有啊。这算是地方的一种特色了。
你的最后一个问题。。。呵呵,很有意思。
我支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也就是“两头顾”。方言蕴含了太多太多的民俗精髓、历史遗风,是万万不能忽略的,更不能摈弃!关于方言的传承,各地也作出了相应的措施(如扬州就有方言选拔比赛)。普化的方案固然影响了方言的独立性,但我想“亵渎”是谈不上的。我们要做的是构思如何在这个不可避免的大环境中保护方言,并付诸行动。目前这个大环境、大方向对我们很有利,谁也不想阻碍它继续下去,对不对?
方言区的划分纯属语言学家们对中国深入分析的一种手段,借助这一手段,人们对当地的历史、民俗也会有更全面的了解,我想不会存在你所说的情况。虽然我是业余的爱好者,但我想说的是,方言学不比任何一门学科简单。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与众不同,但每个地区之间都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除了民族魂,最大的联系当然只能是语言——汉语。那么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从各地的方言中了解到各地的生态、民俗,通过对比,还可以了解各地人们的迁徙、各地文化的融合.......江淮话就是南北方言融为一体的产物。再加上对江淮地区的地理位置的分析,理所应当的作出一个假设——江淮地区是中国南北间的人文桥梁。再对比历史,哦,假设成立。现成一个例子:盐城为什么叫盐城??望文生义就是产盐呗!那么多盐到哪儿呢??到南北去、全国去呗!!再次应征了结论的正确性......方言的魅力在我看来就是:推理中必不可少的媒介体,探索中威力巨大的开山雷。
愿对你有所帮助咯,谢谢!!
2013-01-05
展开全部
滨阜小片(滨海和阜宁)本身就是十之八九近淮扬,十之一二近吴语。
现代滨阜小片的语言情况与吴语近似之处不少,如声调的复杂化,有的入声保留一个喉塞
尾,或者只是一个紧喉动作,在词汇上有不少相同之处。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明初洪武赶散大量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等地移民所导致的吴方言的影响。
在滨海话里有很多词汇和吴语是互通的,譬如:辰光,搭界,来斯,侬,夯不郎当,吾,等。
滨阜小片入声分阴阳,且阴高阳低,与典型吴语相似。都是苏南吴语的遗留。
(有兴趣的话,可以百度 洪武赶散)
至于海安话属于淮语泰如小片,滨阜小片属于淮语洪巢小片,相互之间能听懂也不足为奇,都属于淮语淮东小片,偏居一隅,遗留很多古汉语和吴语词汇,自然能听懂。连云港话属于淮语海泗小片,有别于典型的淮语洪巢小片,属于中原官话和淮语的过渡地带的语言,有点侉,对于洪巢片的居民很容易听懂,地理上靠的由近,自然好懂。而且在江苏省内,越往北的话越好懂,越靠东话越难懂。徐州话属于中原官话,本身就是江苏省内和普通话最接近的地方方言,和普通话差别基本就是调子的区别,自然很好懂了。苏州话属于吴语,和淮语不是同一语系,一般来说淮东话和吴语相互之间不能互通。
至于方言划分本身就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在民国的时候淮语是和官话并立的一个方言片,而不是从属于官话。当今淮语脱胎于明朝官话。至于普化速度,譬如安徽的淮语区,属于淮西小片,本身就受中原官话影响巨大,再加上推普作用,现在的安徽淮语基本属于普通话的词汇加上淮语的调子而已,和南京话很类似,甚至有人感觉比北京话还好懂。江苏的淮语区,南京话最接近普通话,一般人都能听懂。西边的扬州,镇江,淮安 普化最厉害,很多词汇近年和普通话靠拢速度很快,所以外地人很容易听懂。沿海的盐城,南通的北三县,还有偏居一隅的泰州,相对而言要好点,但也在向普通话靠拢。这是大势所趋。
现代滨阜小片的语言情况与吴语近似之处不少,如声调的复杂化,有的入声保留一个喉塞
尾,或者只是一个紧喉动作,在词汇上有不少相同之处。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明初洪武赶散大量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等地移民所导致的吴方言的影响。
在滨海话里有很多词汇和吴语是互通的,譬如:辰光,搭界,来斯,侬,夯不郎当,吾,等。
滨阜小片入声分阴阳,且阴高阳低,与典型吴语相似。都是苏南吴语的遗留。
(有兴趣的话,可以百度 洪武赶散)
至于海安话属于淮语泰如小片,滨阜小片属于淮语洪巢小片,相互之间能听懂也不足为奇,都属于淮语淮东小片,偏居一隅,遗留很多古汉语和吴语词汇,自然能听懂。连云港话属于淮语海泗小片,有别于典型的淮语洪巢小片,属于中原官话和淮语的过渡地带的语言,有点侉,对于洪巢片的居民很容易听懂,地理上靠的由近,自然好懂。而且在江苏省内,越往北的话越好懂,越靠东话越难懂。徐州话属于中原官话,本身就是江苏省内和普通话最接近的地方方言,和普通话差别基本就是调子的区别,自然很好懂了。苏州话属于吴语,和淮语不是同一语系,一般来说淮东话和吴语相互之间不能互通。
至于方言划分本身就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在民国的时候淮语是和官话并立的一个方言片,而不是从属于官话。当今淮语脱胎于明朝官话。至于普化速度,譬如安徽的淮语区,属于淮西小片,本身就受中原官话影响巨大,再加上推普作用,现在的安徽淮语基本属于普通话的词汇加上淮语的调子而已,和南京话很类似,甚至有人感觉比北京话还好懂。江苏的淮语区,南京话最接近普通话,一般人都能听懂。西边的扬州,镇江,淮安 普化最厉害,很多词汇近年和普通话靠拢速度很快,所以外地人很容易听懂。沿海的盐城,南通的北三县,还有偏居一隅的泰州,相对而言要好点,但也在向普通话靠拢。这是大势所趋。
参考资料: 滨海方言特点概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