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所有军职分别带多少兵?

如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将军等,都带多少兵?我说的是所有军职,不是这么几个哦,这几个是例子。只要告诉我带多少兵就行,正确的给分,不正确的不给,说鞑子的滚蛋,不反对复制的,... 如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将军等,都带多少兵?我说的是所有军职,不是这么几个哦,这几个是例子。只要告诉我带多少兵就行,正确的给分,不正确的不给,说鞑子的滚蛋,不反对复制的,废话的照样滚蛋,不识字的也滚蛋 展开
 我来答
fsylhf
2019-06-28 · TA获得超过13.1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76%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卫所制。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中,一卫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由于社会稳定,相对和平,卫所军官开始侵占军田,剥削士兵,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营哨制。

明代募兵制始于正统年间,和卫所军不同,募兵不世袭,虽然为兵,但隶属于民籍。

服役期满即退伍。最开始,募兵没有像卫所军那样拥有正式编制,而且往往随着需求扩编或裁员。募兵完全是战斗部队,不像卫所兵那样需要抽调部分兵员从事屯田任务。

募兵的粮食补给,军饷完全来自国家财政直接支出,不用来自屯田所获,而且饷银也比卫所军和民壮要高。

到了嘉靖年间,募兵的骑兵与步兵以及车兵开始拥有正式的编制——营哨制。一般是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五总为营。

每营兵员3000人。这是南方明军的营哨编制,北方稍有变动,但大体相当,如戚继光的蓟镇陆军编制,十二人为一队,三队为旗,三旗为局,四局为司,二司为部,三部为营,人数也在3000人左右。这就是明朝中后期的主要军队编制形式。

明朝后期,卫所军和营哨军的分工也开始划分,卫所军主要负责驻守,治安,训练新兵和屯田。而营哨军则主要负责机动作战。因此,卫所军成了正兵,而营哨则是机动的奇兵。

到了万历时代,为了契合这种分工,卫所军若想参战,则必须编入营哨建制,同时,卫所的军官只负责士兵训练和日常管理,不负责指挥作战,而营哨军官除了要负责士兵的训练。

编入营哨的卫所军官的编制也要遵守营哨的编制,因此明朝中后期的主要作战部队都是营哨军。

扩展资料:

明朝最神秘的一支军队,总兵力40万,却只有一个任务。

明朝是一个有风骨的朝代。诚然,明朝有很多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相比清朝,骨头是更硬的。

这一切都跟明太祖朱元璋有莫大的关联,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吸取了唐宋衰败的经验,着力加强皇权整顿吏治,为了防备皇权遭受威胁,他专门在京畿地区设置了专门的卫戍部队,被称作“京营”。

明朝的军队主要以卫所为最基本的构成,其中每个卫大致有5600名士兵。在朱元璋初设“京营”卫戍部队的时候,其共有48卫,合计兵力近27万人。

随着大明王朝逐渐趋于稳定,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朝都城被迁往北京,卫戍压力倍增,于是卫戍部队“京营”的兵力也进一步提升,扩充到了72卫,总兵力高达40万人。这40万人,整日操练,只有一个任务:保卫皇城的安全。

按照《明史》记载,明朝的京营被分成了3个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各司其职。其中,五军营作为第一大营,主要由骑兵和步兵组成,又被分成了:分为中军、左掖军、左哨军、右掖军、右哨军。五军营可以说是集结了大明朝军队的最强实力,是是京营卫戍部队的主力。

而第二大营,三千营则由三千名归顺明朝的蒙古骑兵组成,但是随着明朝卫戍防卫的压力,该营人数越来越多,到了嘉靖年间,三千营的兵力已经达到了7万有余,后来明朝军队整编,三千营也被改名为神枢营。

第三大营,神机营则是一支专门配备火器的热兵器部队,因为该营武器特殊,兵力仅有约5000人。根据资料记载,该神机营士兵装备有火枪、火铳,后来又装备了火绳枪,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组建的热武器部队(当然,火枪军在明朝更多的时候是配合冷武器步兵协同作战,战力极佳)。

这些京畿部队主要的任务就是防止国家内乱,威胁到皇城的安全,在明朝“京营”是卫戍的主力,在皇城内还有其他更重要的的贴身部队,作为协同,这些贴身的武装同样由皇帝亲自控制,以备临危之需,这只武装被称作“侍卫上直军”。

明太祖朱元璋组建“侍卫上直军”时,共设12个卫,故史书上将其称作:“上十二卫”分别是:比较出名的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卫,可以说是皇帝最后的救命稻草。

但随着后来迁都,这支贴身武装多次被扩编,逐渐由12卫增至26卫,扩充了一倍有余。这些武装并不像前文所说的“京营”一样只按照兵种分工。

“侍卫上直军”则是根据自己所属的职责不同,分别在皇城之内括保护皇帝安全、奉旨执行秘密任务、巡查和守备皇城,配合皇城外的京畿卫戍部队,保护皇帝的安全。

但是,让人意外的事还是发生了,在明朝崇祯年间,这个有风骨的朝代,也走进了衰败的怪圈,宦官当政,朝廷混乱,随之而来的就是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京营作为京畿地区的卫戍部队也不能幸免,士兵长期被克扣军饷,训练懈怠战斗力骤减。

当“闯王”李自成的反明义军逼近京城的时候,作为卫戍武装的“京营”跟李自成碰上了。但李自成知道后却说:“一群散兵”,没想到还真被李自成说对了,京营部队还没跟李自成的军队正面交战,因为人心涣散,部队就自行溃逃了。

京营不在了,皇城内的“侍卫上直军”就更挡不住李自成的义军了,不久之后,李自成便轻松攻占了北京,明朝至此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军事

相忘于江湖9
推荐于2017-10-08 · TA获得超过2.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84
采纳率:56%
帮助的人:1801万
展开全部
卫所制下虽然号称全卫皆兵,但真正能算兵的,并不多。
非要说个数的话,把总号称战兵440人。
千总约1000人,守备、都司、游击大小相制并不吏属;
人数没个准。
参将、副将、总兵官也是大小相制。
总兵统兵在万人以上。
追问
那告诉我明朝军衔从下到上分别是什么?
追答
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
镇(相当于师)、协(旅)、营(团)、哨、果、伍。
不能和今天完全一一对应,只是近似而矣。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2-08-24
展开全部
卫所440人。
千总约1000人。
总兵统兵在万人以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mm9001b
2018-02-13 · TA获得超过196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0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10万
展开全部
明朝的军制最初是卫所制,即在某些军事要地设立卫和所为单位的军事机构。具体编制为每十人为一小旗;每五个小旗为一总旗;每两总旗为一百户;每十百户为一千户;每五千户为一卫。卫指挥官为指挥使,下设指挥同知、指挥签事。士兵均为军户,世代当兵,主要靠屯田来养活自己。卫所之上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一省的军事长官,指挥都司下属的卫所,指挥官为都指挥使,下设都指挥同知、都指挥签事。都司之上为五军都督府,指挥在京各卫所抽调部队和各地都司,指挥官为左右都督(主要是怕实权太大而分设,两人地位是同等的),下设都督同知和都督签事。这里面等级为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签事(正二品)、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签事(正三品)、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签事(正四品)、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正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其余属员如镇抚使(管司法)、经历(负责公文来往和保管)、知事(经历副职)、吏目(负责总务或某一方面事务)、仓大使(负责仓库管理)、仓副使(仓大使副职)等等也有相应品级。明朝初年军队出征时,由兵部下发出兵文书,任命勋贵或都督充任总兵官作为统帅,抽调各卫所部队组成军队出征。总兵官下属副总兵(也称副将)、参将、游击将军等官佐也都由以上各级武官充任,比如都督同知、都督签事、都指挥使可以充任副将,都督签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可以充任参将,都指挥同知、都指挥签事、指挥使可以充任游击将军等等。当然,从各卫所抽调的兵力一般只是该卫所一小部分,往往为指挥方便都组成营,各营兵力一般在两千到五千不等,一般来说编制齐全的营都在五千左右。营指挥官分别由参将和游击将军担任,总兵和副将是指挥数个营或数十个营。营主要是以营哨制编成,不同地方有不同情况,一般是每五人为一伍、由伍长指挥,每两伍一什、由什长指挥,每三什一队、由队正指挥,每三队一哨、由哨总指挥,每五哨一总、由把总指挥,每五总一营,这样一营兵力在三千人左右,里面各级军官分别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等充任。而到了嘉靖年间,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部队编制也进行相应的改变,如戚家军编制为每五人一伍、设一伍长,两伍一队、设一队长,三队一旗、设一旗总,三旗为局、设一百总,四局一司、设一把总,两司一部、设一千总,三部一营。而为了驻防各陆海防要地和长城各隘口,还设立了守备官,其中级别最高的是南京守备,由勋臣担任,负责南京城守备任务,南京城内各卫所均受其指挥。而一般守备官往往由都指挥签事或指挥使充任,下辖部队一千到数千不等。由于明朝中后期卫所制度破坏,大量军户逃亡,于是不得不大量依靠募兵来维持军力,卫所制也被临时性的营哨制所取代。同时由于边防战争需要,本来临时性的总兵官、副将、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职务也变成固定的。比如明朝北方沿长城设立的“九边”,最高指挥官都是总兵官,而且还是挂将军印的总兵官,比如宣府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同时根据防务需要划分各自防区,如负责分守的副将和参将、游击将军等,负责指挥各自防区的部队,比如分守参将可以临时指挥防区内的游击将军和守备。这些高级军官往往都有自己指挥的主力部队,如总兵官直辖的正兵营、副将直辖的奇兵营、参将的援兵营、游击将军的游兵营,这些部队也称老营。回到上面的问题,一般来说,把总指挥的兵力在三百到五百之间(一般由于吃空饷或士兵逃亡等原因往往低于此数,甚至出现指挥几十人的把总),千总指挥五百到一千人左右,守备指挥一千到三千左右,游击将军指挥两千到四千左右,参将指挥三千到五千左右,副将五千到一万,总兵一万到十万不等。另外再说个题外话,这些所谓的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等并非正式职务,而是临时性的职务,正式职务实际上是百户、副千户、正千户、指挥签事、指挥同知、指挥使、都指挥使、都督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