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糟粕思想都有哪些?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不许种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壬辰年闰四月十五日中午,即西元2012年6月4日中午,新浪博友“中华儿女”转发给我一篇博文,名为《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
在网上一搜,这篇文章随处可见,流传甚广,真是可笑、悲哀……
看了这篇文章,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无知者无畏。写这篇文章的人,不但对《论语》的上下文完全不联系,而且把前后句都能割裂——这样就更不用说去联系孔子时代的社会环境去理解《论语》了。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一大糟粕思想,是“等级观念”,其依据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
其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做好目前的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这是一个有序社会和有序家庭的基本要求。而且,这也不是在为君主服务,因为这句话首先就是要求“君”的。这句话也就是说如果君如果不君了的话,臣就可以不臣了。各位一定要注意,儒家是支持汤武革命的。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仍然在首先要求“君”。在“臣”这一方,则可以用那句传统的话来说明,即“士为知己者死”。同样,这句话也隐含着“若君对臣无礼,则臣对君不忠”的意思。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是说,如果在父母去世三年以后还能像父母在世的时候一样,能保持自己的志向和奋斗,那就是真孝了。这是对慎独、执着和不虚伪的强调。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二大糟粕思想,是“力主推行愚民政策”,其依据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请各位注意,在五四运动之前,我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就需要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种断句,还有一种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后一种断句的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养达到了,就由他们做去;如果人民的素养还没有达到,那么当政者就应该教导他们(也就是发展教育事业),让他们‘知之’。”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三大糟粕思想,是“简单的二元思维”,把人简单的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其依据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是不对的吗?你可能说了,应该分为真君子、伪君子和真小人。可真君子是君子,真小人和伪君子不都是小人吗?而且,孔子在此处只是说了君子和小人的特征,并没有说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更没有说君子永远是君子、小人一直是小人。孔子不是说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也说过“我欲仁,而仁斯至矣”吗?孔子说像颜回那样贤德的人才能做到三个月不违背仁,一般的人只要意识到仁的必要了,也马上能够达到仁的境界,怎么能说孔子是简单分类呢?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四大糟粕思想,是“只重阐述、不提倡原创”,其依据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用纪昀纪晓岚先生来说明。纪晓岚饱读经史子集,但他“作”了吗?他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学术著作吗?不是。纪晓岚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
而且,请各位注意,这个“述而不作”是有范围的——孔子也作了《春秋》嘛。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五大糟粕思想,是“迷信古人”,其依据是“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至于这个由“信而好古”而得出的结论,实在是不值一驳——因为《论语·述而》的原文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从这个“指责”来看,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指责孔子的时候确实是割裂了孔子的表达,毫无疑问是断章取义,而且达到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程度。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六大糟粕思想,是“歧视女性,视女子为小人,导致的结果是数千年的重男轻女,造孽无数”,其依据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重男轻女,是因为数千年以来中国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而不会是仅仅因为孔子的一句话。
但孔子的这句话,确实没有瞎说——女子与小人,的确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她们是不是在你亲近了的时候说你不尊重、疏远了的时候又抱怨你不会关心人呢?与这些人的交往,有没有分寸不好掌握的情况存在呢?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七大糟粕思想,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其依据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
这个“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他们夷狄即使有君也不如我们华夏没有”,第二种是“大家看看当今的世道吧,连我们所看不起的夷狄都有君,可我们自认为先进伟大的华夏却已经沦落到无君的地步了”。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八大糟粕思想,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依据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这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很合理的,因为不在其位,有很多信息是不知道的,尤其是人家内部的保密级的信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不知情,如何谋政?
请注意,孔子只是强调“不谋其政”,并没有说“不评其政”,不是要大家连评价和监督都不准有。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九大糟粕思想,是“精英主义,看不起劳动人民”,其依据是“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和“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关于这个问题,南怀瑾先生是这样讲的——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温温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为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中《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被外行领导,痛苦!被一个“器”的内行领导,更痛苦!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十大糟粕思想,是“为人虚伪,言行不一,在卫国见南子,惹众弟子不悦一事,将其说一套、行一套的嘴脸暴露无疑”,其依据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关于这个问题,由于《论语》原文过于简略,还是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来说明吧——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帏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在帏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译文: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天下凡看得起我们卫国、想和我们的国君做兄弟的君子一定要来见我,我现在愿意见你。”孔子辞谢后,思量再三,不得已而去见了南子。南子在一座用细葛布做成的帐篷里,孔子进门后就冲着北面行大礼,孔子行完礼后南子在那座帐篷里还礼,以致弄得自己的首饰佩玉叮当直响。)
而且,在《论语》的这一节中,很明显是刻画了孔子的不得已和可爱的急的诅咒发誓的老小孩形象。如果孔子真是《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作者所指责的这样一个形象,那么这位终生不得志孔子,怎么会被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里奉为圣人和大成至圣先师呢?
有些人,动辄就说孔子或者某人愚弄了我们的民族两千多年,这简直是对我们民族的侮辱。大家想一想,一个民族,被愚弄了两千多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而且,厚重的汉朝、宏大的唐朝,都是被愚弄的时代吧?
而且,孔子生于约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薨于约西元前479年4月11日,终生不得志。到了西元前134年(西汉),董仲舒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到汉武帝中后期才开始主导中国的政治思想。难道愚蠢的统治阶级过了四五百年才发现那位可怜的孔子是为自己服务的、思想可以用来愚民?
还有一些人,动辄就说别人迷信。其实,所谓“迷信”,就是虽然不了解、不明白,但仍然人云亦云的相信。那么,是不是那些指责别人“迷信”的人比谁都更“迷信”呢?
要想了解孔子的思想,是自己去读《论语》。如果自己读《论语》吃力,就去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
最后,关于孔子的思想,我在此仅举一例,大家就能发现孔子确实伟大,直至今天仍然有重大意义的、难能可贵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在网上一搜,这篇文章随处可见,流传甚广,真是可笑、悲哀……
看了这篇文章,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无知者无畏。写这篇文章的人,不但对《论语》的上下文完全不联系,而且把前后句都能割裂——这样就更不用说去联系孔子时代的社会环境去理解《论语》了。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一大糟粕思想,是“等级观念”,其依据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
其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做好目前的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这是一个有序社会和有序家庭的基本要求。而且,这也不是在为君主服务,因为这句话首先就是要求“君”的。这句话也就是说如果君如果不君了的话,臣就可以不臣了。各位一定要注意,儒家是支持汤武革命的。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仍然在首先要求“君”。在“臣”这一方,则可以用那句传统的话来说明,即“士为知己者死”。同样,这句话也隐含着“若君对臣无礼,则臣对君不忠”的意思。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是说,如果在父母去世三年以后还能像父母在世的时候一样,能保持自己的志向和奋斗,那就是真孝了。这是对慎独、执着和不虚伪的强调。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二大糟粕思想,是“力主推行愚民政策”,其依据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请各位注意,在五四运动之前,我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就需要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种断句,还有一种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后一种断句的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养达到了,就由他们做去;如果人民的素养还没有达到,那么当政者就应该教导他们(也就是发展教育事业),让他们‘知之’。”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三大糟粕思想,是“简单的二元思维”,把人简单的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其依据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是不对的吗?你可能说了,应该分为真君子、伪君子和真小人。可真君子是君子,真小人和伪君子不都是小人吗?而且,孔子在此处只是说了君子和小人的特征,并没有说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更没有说君子永远是君子、小人一直是小人。孔子不是说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也说过“我欲仁,而仁斯至矣”吗?孔子说像颜回那样贤德的人才能做到三个月不违背仁,一般的人只要意识到仁的必要了,也马上能够达到仁的境界,怎么能说孔子是简单分类呢?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四大糟粕思想,是“只重阐述、不提倡原创”,其依据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用纪昀纪晓岚先生来说明。纪晓岚饱读经史子集,但他“作”了吗?他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学术著作吗?不是。纪晓岚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
而且,请各位注意,这个“述而不作”是有范围的——孔子也作了《春秋》嘛。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五大糟粕思想,是“迷信古人”,其依据是“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至于这个由“信而好古”而得出的结论,实在是不值一驳——因为《论语·述而》的原文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从这个“指责”来看,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指责孔子的时候确实是割裂了孔子的表达,毫无疑问是断章取义,而且达到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程度。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六大糟粕思想,是“歧视女性,视女子为小人,导致的结果是数千年的重男轻女,造孽无数”,其依据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重男轻女,是因为数千年以来中国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而不会是仅仅因为孔子的一句话。
但孔子的这句话,确实没有瞎说——女子与小人,的确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她们是不是在你亲近了的时候说你不尊重、疏远了的时候又抱怨你不会关心人呢?与这些人的交往,有没有分寸不好掌握的情况存在呢?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七大糟粕思想,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其依据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
这个“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他们夷狄即使有君也不如我们华夏没有”,第二种是“大家看看当今的世道吧,连我们所看不起的夷狄都有君,可我们自认为先进伟大的华夏却已经沦落到无君的地步了”。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八大糟粕思想,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依据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这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很合理的,因为不在其位,有很多信息是不知道的,尤其是人家内部的保密级的信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不知情,如何谋政?
请注意,孔子只是强调“不谋其政”,并没有说“不评其政”,不是要大家连评价和监督都不准有。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九大糟粕思想,是“精英主义,看不起劳动人民”,其依据是“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和“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关于这个问题,南怀瑾先生是这样讲的——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温温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为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中《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被外行领导,痛苦!被一个“器”的内行领导,更痛苦!
《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所列的孔子的第十大糟粕思想,是“为人虚伪,言行不一,在卫国见南子,惹众弟子不悦一事,将其说一套、行一套的嘴脸暴露无疑”,其依据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关于这个问题,由于《论语》原文过于简略,还是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来说明吧——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帏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在帏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译文: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天下凡看得起我们卫国、想和我们的国君做兄弟的君子一定要来见我,我现在愿意见你。”孔子辞谢后,思量再三,不得已而去见了南子。南子在一座用细葛布做成的帐篷里,孔子进门后就冲着北面行大礼,孔子行完礼后南子在那座帐篷里还礼,以致弄得自己的首饰佩玉叮当直响。)
而且,在《论语》的这一节中,很明显是刻画了孔子的不得已和可爱的急的诅咒发誓的老小孩形象。如果孔子真是《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作者所指责的这样一个形象,那么这位终生不得志孔子,怎么会被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里奉为圣人和大成至圣先师呢?
有些人,动辄就说孔子或者某人愚弄了我们的民族两千多年,这简直是对我们民族的侮辱。大家想一想,一个民族,被愚弄了两千多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而且,厚重的汉朝、宏大的唐朝,都是被愚弄的时代吧?
而且,孔子生于约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薨于约西元前479年4月11日,终生不得志。到了西元前134年(西汉),董仲舒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到汉武帝中后期才开始主导中国的政治思想。难道愚蠢的统治阶级过了四五百年才发现那位可怜的孔子是为自己服务的、思想可以用来愚民?
还有一些人,动辄就说别人迷信。其实,所谓“迷信”,就是虽然不了解、不明白,但仍然人云亦云的相信。那么,是不是那些指责别人“迷信”的人比谁都更“迷信”呢?
要想了解孔子的思想,是自己去读《论语》。如果自己读《论语》吃力,就去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
最后,关于孔子的思想,我在此仅举一例,大家就能发现孔子确实伟大,直至今天仍然有重大意义的、难能可贵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