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趣闻逸事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鲁迅
近期阅读了大量的史料,才发现原来我们心目中的那个鲁迅和历史上真实的鲁迅是那么的不同!我们还是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番评价说起吧。。一九四零年为他盖棺论定的时候,毛主席称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是最正确的、最勇敢的、最坚决的、最忠实的、最热诚的”,毛一口气用了三个“伟大”,六个“最”,由此,鲁迅被毛主席钦点为中国现代第一文圣人,他的文章占了新中国中小学教材的第一篇幅,而被他骂过的人无一不被钉在橘碰了新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先来看看他骂过的几个人:鲁迅所骂的人,基本都是当时地位比他高名声比他响的人。如章士钊、杨荫榆、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陈源、李四光、成仿吾、顾颉刚、沈从文、施成蛰、朱光潜、徐懋庸、周扬、阳翰笙、田汉、夏衍等。且动辄用“狗”、“叭儿狗”、“走狗”、“落水狗”之类词汇。这个名单中如田汉、夏衍、朱光潜、林语堂、李四光等大家自不必说,37年日本人来了,被鲁迅辱骂成“性变态”的原北大女校长杨荫榆(注意,这个杨校长就是《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的杨荫榆)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学生不被日本兵强奸,找到日本宪兵队长那儿斥骂日本人,被日本兵枪杀后一脚踢到桥下;被他诬蔑拿日本经费的陈其昌是在上海搞地下抗日被日本人抓起来装进麻袋乱刀戳死,从吴淞口扔进大海。。。。。鲁迅之所以骂人,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专找有名望的人骂,借机抬高自己的名望,就象现在专爱制造并“报料”名人绯闻的大嘴宋祖德,是一种炒作的手段;第二,拖欠了他稿费。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鲁迅先生在干什么?1931年九一八事变暴发,1932年发生了著名的128事变,日军进攻上海,鲁迅携全家躲进上海虹口的日租界,当十九路军浴血抗战的时候,上海文化各界都在声援抗日,宋庆龄亲自上街头鼓励中国将士,住在虹口的鲁撰文说,“就是同在上海也是彼此不知。”外面打的火热,鲁迅装做不知,期间他还狎妓作乐,《鲁迅日记》1932年2月16日载:“青莲阁邀妓来坐,与以一元”(请注意,那时普通教师的工资大概是6元/月,鲁迅有钱请个日本妓女“来坐”,付一元,可以想象鲁迅是过着怎么样奢靡的生活)。鲁迅在上海躲战火的地方是“内山书店”,这个内山真实的身份就是象《潜伏》里一样日本政府设在中国的“情报联络站”,鲁迅为什么会在日本对中国开战时躲到日本的情报联络站呢?这斗源要从鲁迅在日本的留学谈起。鲁迅是1902年到日本留学,网上有鲁迅的成绩单,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有文谈到,鲁迅留学日本仙台医专时,成绩不好是“弃医从文”主因,其最好的伦理学83分,其余德文、物理、化学仅60分(难免有照顾及格之嫌),藤野先生教的解剖课只59.3分,不及格。1906年鲁迅因成绩差而中断了学业,1906-1909年在日本既没有工作,也不必上课,但又逗留了三年,没职业也没家庭资助,但他在东京却过着富裕悠闲的生活,雇日本女佣,还资助二弟留学。资金何来?其实是日本特高科发工资,职责是密探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动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抗日战争一暴发,鲁迅有资格躲进日本人的情报站了。日本人为鲁迅提供了保护,鲁迅自然就会站出来替侵略者辩护:日据上海时,上海有许多抗日团体,成员内多发徽章和照片,不懂地下工作的残酷,一旦被日军发现,难免被杀。鲁迅如是为日寇开脱:“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中国人被杀是因为素质差,“不认真”鲁迅和日本人的关系渊缘可以追溯空伍态到袁世凯时期,1915年,趁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逼袁世凯政府签署《二十一条》,这条约等同于卖国,袁世凯老奸巨滑深知其中利害,责任不想一个人担,于是让政府公务员集体签名同意,不签名的就要辞职走人,鲁迅是他们单位第一个签名的,那时的鲁迅是教育口的处级干部,得到过袁世凯的集体接见。鲁迅还是一个自我粉饰的“骗子”,我们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都知道: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看到日本电影,看到麻木的东北民众,要么做了被杀的木头,要么做了无聊的看客,因此认为,强健民族体魄是无用的,医治心灵尤为重要,所以愤而退学,开始创作云云。大家都忘了一个最基本的时间概念,鲁迅在日本留学是1902年至1909年,鲁迅发表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是1918年,从鲁迅在日本看电影立志弃医从文到写出第一篇文章用了十几年时间,这个转型也实在是太。。。。即使这第一篇《狂人日记》,其实也是模仿果戈里的同名小说写出来的。所以,鲁迅创作小说根本不是有志于中华民族,而是谋生的手段。生活中的鲁迅其实还有很多让人不齿的地方,比如抛弃为他独守14年空房的原配夫人搞“师生恋”(这当然是人之常情),因偷看弟媳妇洗澡而被亲弟弟追着打到街上怕就不是做大伯子哥该做的事情,还有一种说法,这个弟媳妇也是日本人,喜欢玩日本女人怕是鲁迅骨子里最大的爱好。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很多人奉为座右铭的鲁迅名言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根据这两句,党将鲁迅说成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这里我们普及一下文化知识,“孺子牛”的典故出自于《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鲁迅这两句名言还有后两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因此,在这里,鲁迅所说的孺子牛根本不是指什么劳苦大众,他的真实意思是:我骂你们了,你们不服气,对我进行指责,那我只有横眉冷对,管你们外面世界乱成什么样子,还是回家逗孩子玩吧!这正是鲁迅面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基本态度!真实的鲁迅,说他完全是一个汉奸或日本间谍可能有些过份,但其实他就是一个既无民族气节、又无做人道德,贪财好色、睚眦必报的文学流氓!
近期阅读了大量的史料,才发现原来我们心目中的那个鲁迅和历史上真实的鲁迅是那么的不同!我们还是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番评价说起吧。。一九四零年为他盖棺论定的时候,毛主席称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是最正确的、最勇敢的、最坚决的、最忠实的、最热诚的”,毛一口气用了三个“伟大”,六个“最”,由此,鲁迅被毛主席钦点为中国现代第一文圣人,他的文章占了新中国中小学教材的第一篇幅,而被他骂过的人无一不被钉在橘碰了新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先来看看他骂过的几个人:鲁迅所骂的人,基本都是当时地位比他高名声比他响的人。如章士钊、杨荫榆、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陈源、李四光、成仿吾、顾颉刚、沈从文、施成蛰、朱光潜、徐懋庸、周扬、阳翰笙、田汉、夏衍等。且动辄用“狗”、“叭儿狗”、“走狗”、“落水狗”之类词汇。这个名单中如田汉、夏衍、朱光潜、林语堂、李四光等大家自不必说,37年日本人来了,被鲁迅辱骂成“性变态”的原北大女校长杨荫榆(注意,这个杨校长就是《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的杨荫榆)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学生不被日本兵强奸,找到日本宪兵队长那儿斥骂日本人,被日本兵枪杀后一脚踢到桥下;被他诬蔑拿日本经费的陈其昌是在上海搞地下抗日被日本人抓起来装进麻袋乱刀戳死,从吴淞口扔进大海。。。。。鲁迅之所以骂人,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专找有名望的人骂,借机抬高自己的名望,就象现在专爱制造并“报料”名人绯闻的大嘴宋祖德,是一种炒作的手段;第二,拖欠了他稿费。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鲁迅先生在干什么?1931年九一八事变暴发,1932年发生了著名的128事变,日军进攻上海,鲁迅携全家躲进上海虹口的日租界,当十九路军浴血抗战的时候,上海文化各界都在声援抗日,宋庆龄亲自上街头鼓励中国将士,住在虹口的鲁撰文说,“就是同在上海也是彼此不知。”外面打的火热,鲁迅装做不知,期间他还狎妓作乐,《鲁迅日记》1932年2月16日载:“青莲阁邀妓来坐,与以一元”(请注意,那时普通教师的工资大概是6元/月,鲁迅有钱请个日本妓女“来坐”,付一元,可以想象鲁迅是过着怎么样奢靡的生活)。鲁迅在上海躲战火的地方是“内山书店”,这个内山真实的身份就是象《潜伏》里一样日本政府设在中国的“情报联络站”,鲁迅为什么会在日本对中国开战时躲到日本的情报联络站呢?这斗源要从鲁迅在日本的留学谈起。鲁迅是1902年到日本留学,网上有鲁迅的成绩单,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有文谈到,鲁迅留学日本仙台医专时,成绩不好是“弃医从文”主因,其最好的伦理学83分,其余德文、物理、化学仅60分(难免有照顾及格之嫌),藤野先生教的解剖课只59.3分,不及格。1906年鲁迅因成绩差而中断了学业,1906-1909年在日本既没有工作,也不必上课,但又逗留了三年,没职业也没家庭资助,但他在东京却过着富裕悠闲的生活,雇日本女佣,还资助二弟留学。资金何来?其实是日本特高科发工资,职责是密探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动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抗日战争一暴发,鲁迅有资格躲进日本人的情报站了。日本人为鲁迅提供了保护,鲁迅自然就会站出来替侵略者辩护:日据上海时,上海有许多抗日团体,成员内多发徽章和照片,不懂地下工作的残酷,一旦被日军发现,难免被杀。鲁迅如是为日寇开脱:“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中国人被杀是因为素质差,“不认真”鲁迅和日本人的关系渊缘可以追溯空伍态到袁世凯时期,1915年,趁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逼袁世凯政府签署《二十一条》,这条约等同于卖国,袁世凯老奸巨滑深知其中利害,责任不想一个人担,于是让政府公务员集体签名同意,不签名的就要辞职走人,鲁迅是他们单位第一个签名的,那时的鲁迅是教育口的处级干部,得到过袁世凯的集体接见。鲁迅还是一个自我粉饰的“骗子”,我们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都知道: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看到日本电影,看到麻木的东北民众,要么做了被杀的木头,要么做了无聊的看客,因此认为,强健民族体魄是无用的,医治心灵尤为重要,所以愤而退学,开始创作云云。大家都忘了一个最基本的时间概念,鲁迅在日本留学是1902年至1909年,鲁迅发表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是1918年,从鲁迅在日本看电影立志弃医从文到写出第一篇文章用了十几年时间,这个转型也实在是太。。。。即使这第一篇《狂人日记》,其实也是模仿果戈里的同名小说写出来的。所以,鲁迅创作小说根本不是有志于中华民族,而是谋生的手段。生活中的鲁迅其实还有很多让人不齿的地方,比如抛弃为他独守14年空房的原配夫人搞“师生恋”(这当然是人之常情),因偷看弟媳妇洗澡而被亲弟弟追着打到街上怕就不是做大伯子哥该做的事情,还有一种说法,这个弟媳妇也是日本人,喜欢玩日本女人怕是鲁迅骨子里最大的爱好。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很多人奉为座右铭的鲁迅名言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根据这两句,党将鲁迅说成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这里我们普及一下文化知识,“孺子牛”的典故出自于《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鲁迅这两句名言还有后两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因此,在这里,鲁迅所说的孺子牛根本不是指什么劳苦大众,他的真实意思是:我骂你们了,你们不服气,对我进行指责,那我只有横眉冷对,管你们外面世界乱成什么样子,还是回家逗孩子玩吧!这正是鲁迅面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基本态度!真实的鲁迅,说他完全是一个汉奸或日本间谍可能有些过份,但其实他就是一个既无民族气节、又无做人道德,贪财好色、睚眦必报的文学流氓!
展开全部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虚搏伏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鲁迅所处的家庭正如同清朝的统治在一步一步走向衰败,其辉煌已成为历史,但是还没有完全破落。周家原来住在湖南道州,本来都是种地的普通农民,后来不断发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大地主,再后来迁居到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经是第14代了。
绍兴是我国东部近海的一座城市,也是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之一。那里河网纵横交错,土地肥沃,素来被称为鱼米之乡。在城郊不远处,有兰亭、鉴湖、会稽山、大禹陵等古迹,是一个风光秀丽、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绍兴古代被称为“报仇雪耻之乡”。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曾在这里卧薪尝胆,艰难地复国。后来这里又出了陆游、王思任这样有民族气节、顽强斗争的著名人物。
鲁迅的家庭在当时的绍兴来说,还算一个比较体面的家庭,还有水田几十亩和一些房产,他银源的祖父在京城做官,是个丰衣足食的安康之家。他家的住宅是一所聚族而居的朝南的大宅院,一进大门,走过铺着土板的天井,就是一个挂着“德寿堂”匾额的大厅,两旁的柱子上,还写着一副对联:“品节泽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从大厅进去,是一方块天井,再往里走。北面有几间狭小的楼房,这是鲁差携迅一家的住所。楼下两边的一间,是鲁迅的祖母和保姆长妈妈居住的,东边的那一间,用木板隔开,前半间是吃饭和会客的地方,后半间就是鲁迅父母的卧室。
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进士出身,被皇上经过殿试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被派到江西做知事,在那里当官的时候,因为与知府不和,终于被免职了。在这之后,不得不卖掉田产,到京城买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小小官职。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给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鲁迅有一定的影响。保姆长妈妈和鲁迅朝夕相处,她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但也有许多迷信观念,满肚子繁琐礼节。她喜欢给小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长毛”(太平天国的军队)的传说,说得绘声绘色很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致。使幼年鲁迅对诬蔑太平天国的宣传产生了怀疑。
还有一次,鲁迅从一个远房叔祖玉田老人那里听说,有一部叫《山海经》的书,上面有许多稀奇而好看的图画,他很想得到。虽然长妈妈不识字,但对小鲁迅念念不忘的东西还是记在心上了。大约10多天或者1个月后,她探亲回来,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他,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高兴得全身都颤抖了,赶紧接过来,打开一看,啊!多么怪诞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面的兽,龙头的蛇,独角的牛,三脚的鸟,还有那掉了头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拿着盾牌与斧头狂舞的怪物“刑天”……鲁迅不禁在这美妙的世界中陶醉了,也被这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感动了,使小鲁迅深深地记住了劳苦人民的哺育。
在鲁迅幼年生活里留有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鲁迅最早的师父。据说鲁迅生于8月3日,和“灶司菩萨”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闰年,而且出生时的胎包质地薄,俗称“蓑衣包”。老人们都认为,这样的孩子很少,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难以养大。于是家里人替他去向菩萨“记名”,就是说,报了名,算是“出家人”了。不仅如此,在不到1岁时,还把他抱到寺院,拜龙和尚为师,意思是舍给寺院了,但并非真的去当和尚。做和尚的人自己认为将来能成佛,很高超,但读书人却认为他们不会做官,无家无室,是下贱之辈,所以孩子拜和尚为师,鬼怪也就不来搅扰了。由此得了一个法名“长庚”,也就是长寿的意思。龙师父对人和气,不教鲁迅念经,也不教佛门规矩。从龙师父那里鲁迅得到他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直到晚年,还深情地怀念着他,并尊称他为自己的第一个师父。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个很有才华的秀才,他对鲁迅的管教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深沉的。
虽然父亲的爱是严酷的,但正是这种严酷的爱,和他在远方的祖父的严格教诲,使鲁迅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博览群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为他日后创造我们民族的文学艺术高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7岁时,鲁迅就被父亲送进私塾。跟远房的叔祖父周玉田学习《鉴略》,这位老人藏书很多,像绘图本的《山海经》和《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这些印着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的书,最使鲁迅神往。但是他的祖父认为孩子上学,应该先有一些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所以要鲁迅读的书,头一本就是《鉴略》。他常说,这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后来鲁迅又去和另一个性情乖僻,也是本家远房叔祖辈的周子京学习。这个人因为屡试不第,神经有一点不正常了,他曾经把“蟋蟀”解释为“虱子”,被族里的人笑话。因为这个奇特的解释,鲁迅就从那里退学了。这两个私塾都在周家合族而居的新台门里。
12岁时,鲁迅离开新台门,到绍兴城里最著名,也是最严厉的三味书屋学习,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他的老师是有名的方正博学的老秀才寿镜吾先生。
先生对鲁迅很好,有一次鲁迅家里的人病了,要用10年的陈米来做药引。鲁迅正为此大费脑筋的时候,寿镜吾知道了,第二天就身穿长衫,背了一袋陈米到鲁迅家里来,使鲁迅深受感动。
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教育方法还是封建的老一套,除了背书、听书、习字、对课,不让学别的,甚至不让看有图画的本子,但活泼的孩子们往往背地里不听那一套。那时鲁迅爱画画儿,用一种叫“荆门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孔孟的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很不少,最成片段的是《荡寇态》和《西游记》的绣像。
小鲁迅用压岁钱为自己买书。特别是他心爱的画谱、画册。他最开始在皇甫庄见到《毛诗品物图考》时,喜爱极了。后来他积攒了钱到书店去买到一部,爱不释手,偶尔发现有点墨污或别的小毛病,就觉得不满意,赶快拿到书店里去换,换了好几回。最后惹怒了书店的伙什,人家嘲弄地说:“这比姐姐的面孔还白呢,何必换掉?”
这种刻薄的话曾使鲁迅很生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少年对书的痴迷程度。当他买不起书的时候,就自己动手抄,他从小就有抄书和描画的习惯,三卷《茶经》、《五木经》他都亲手抄过。
那时他还在祖父的指点下,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其他许多古典诗词。祖父给鲁迅兄弟规定了读诗的次序:“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轼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在祖父的影响下,鲁迅除读了《诗经》外,还读了《楚辞》及陶潜、李白、李贺、李商隐、温庭筠、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的诗。小鲁迅聪明伶俐,很受长辈称赞。有一年正月,那时他刚5岁,过年的时候大人们在厅里打牌,有一位长辈看他可爱,就逗他,问道:“你喜欢哪一个人打赢?”
结果鲁迅的回答出人意外,他说:“我喜欢大家都赢。”
一句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连连称赞他,叫他“胡平尾巴”。这是一句绍兴话,意思是短小灵活,敏捷利落。
鲁迅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早晨要去给生病的父亲买药,上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他很后悔自己的迟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用来警诫自己,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迟到过。一直到晚年,鲁迅还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并且在一次闲谈中告诉自己的亲人。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自幼严格要求自己和认真学习的精神。
鲁迅的课本上全都是红圈圈,就是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认为写得好的。这是由于他思维敏捷,学习勤奋,读书多的缘故。
鲁迅对什么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并且酷爱自然科学。他最喜欢的是一本上面带有许多图的《花镜》书,这是他花了200多文钱买来的,里面有许多宝贵的栽培经验的知识,还强调通过人工培育可以改变植物的特性,宣传“人力可以回天”的思想。
可以这样说,13岁以前鲁迅的生活是无忧无虑幸福而快乐的,这如同百草园、三味书屋、安桥头一样美好。世界还未将黑暗和肮脏的一面展示给他,他还是个在温暖与欢乐中过着士大夫家庭生活的少爷。他不知道这个社会除了衣食无忧,开心快乐,还是一个黑暗的人间地狱,更不知道自己会为推翻这个世界而冲锋陷阵。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虚搏伏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鲁迅所处的家庭正如同清朝的统治在一步一步走向衰败,其辉煌已成为历史,但是还没有完全破落。周家原来住在湖南道州,本来都是种地的普通农民,后来不断发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大地主,再后来迁居到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经是第14代了。
绍兴是我国东部近海的一座城市,也是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之一。那里河网纵横交错,土地肥沃,素来被称为鱼米之乡。在城郊不远处,有兰亭、鉴湖、会稽山、大禹陵等古迹,是一个风光秀丽、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绍兴古代被称为“报仇雪耻之乡”。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曾在这里卧薪尝胆,艰难地复国。后来这里又出了陆游、王思任这样有民族气节、顽强斗争的著名人物。
鲁迅的家庭在当时的绍兴来说,还算一个比较体面的家庭,还有水田几十亩和一些房产,他银源的祖父在京城做官,是个丰衣足食的安康之家。他家的住宅是一所聚族而居的朝南的大宅院,一进大门,走过铺着土板的天井,就是一个挂着“德寿堂”匾额的大厅,两旁的柱子上,还写着一副对联:“品节泽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从大厅进去,是一方块天井,再往里走。北面有几间狭小的楼房,这是鲁差携迅一家的住所。楼下两边的一间,是鲁迅的祖母和保姆长妈妈居住的,东边的那一间,用木板隔开,前半间是吃饭和会客的地方,后半间就是鲁迅父母的卧室。
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进士出身,被皇上经过殿试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被派到江西做知事,在那里当官的时候,因为与知府不和,终于被免职了。在这之后,不得不卖掉田产,到京城买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小小官职。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给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鲁迅有一定的影响。保姆长妈妈和鲁迅朝夕相处,她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但也有许多迷信观念,满肚子繁琐礼节。她喜欢给小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长毛”(太平天国的军队)的传说,说得绘声绘色很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致。使幼年鲁迅对诬蔑太平天国的宣传产生了怀疑。
还有一次,鲁迅从一个远房叔祖玉田老人那里听说,有一部叫《山海经》的书,上面有许多稀奇而好看的图画,他很想得到。虽然长妈妈不识字,但对小鲁迅念念不忘的东西还是记在心上了。大约10多天或者1个月后,她探亲回来,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他,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高兴得全身都颤抖了,赶紧接过来,打开一看,啊!多么怪诞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面的兽,龙头的蛇,独角的牛,三脚的鸟,还有那掉了头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拿着盾牌与斧头狂舞的怪物“刑天”……鲁迅不禁在这美妙的世界中陶醉了,也被这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感动了,使小鲁迅深深地记住了劳苦人民的哺育。
在鲁迅幼年生活里留有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鲁迅最早的师父。据说鲁迅生于8月3日,和“灶司菩萨”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闰年,而且出生时的胎包质地薄,俗称“蓑衣包”。老人们都认为,这样的孩子很少,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难以养大。于是家里人替他去向菩萨“记名”,就是说,报了名,算是“出家人”了。不仅如此,在不到1岁时,还把他抱到寺院,拜龙和尚为师,意思是舍给寺院了,但并非真的去当和尚。做和尚的人自己认为将来能成佛,很高超,但读书人却认为他们不会做官,无家无室,是下贱之辈,所以孩子拜和尚为师,鬼怪也就不来搅扰了。由此得了一个法名“长庚”,也就是长寿的意思。龙师父对人和气,不教鲁迅念经,也不教佛门规矩。从龙师父那里鲁迅得到他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直到晚年,还深情地怀念着他,并尊称他为自己的第一个师父。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个很有才华的秀才,他对鲁迅的管教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深沉的。
虽然父亲的爱是严酷的,但正是这种严酷的爱,和他在远方的祖父的严格教诲,使鲁迅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博览群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为他日后创造我们民族的文学艺术高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7岁时,鲁迅就被父亲送进私塾。跟远房的叔祖父周玉田学习《鉴略》,这位老人藏书很多,像绘图本的《山海经》和《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这些印着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的书,最使鲁迅神往。但是他的祖父认为孩子上学,应该先有一些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所以要鲁迅读的书,头一本就是《鉴略》。他常说,这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后来鲁迅又去和另一个性情乖僻,也是本家远房叔祖辈的周子京学习。这个人因为屡试不第,神经有一点不正常了,他曾经把“蟋蟀”解释为“虱子”,被族里的人笑话。因为这个奇特的解释,鲁迅就从那里退学了。这两个私塾都在周家合族而居的新台门里。
12岁时,鲁迅离开新台门,到绍兴城里最著名,也是最严厉的三味书屋学习,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他的老师是有名的方正博学的老秀才寿镜吾先生。
先生对鲁迅很好,有一次鲁迅家里的人病了,要用10年的陈米来做药引。鲁迅正为此大费脑筋的时候,寿镜吾知道了,第二天就身穿长衫,背了一袋陈米到鲁迅家里来,使鲁迅深受感动。
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教育方法还是封建的老一套,除了背书、听书、习字、对课,不让学别的,甚至不让看有图画的本子,但活泼的孩子们往往背地里不听那一套。那时鲁迅爱画画儿,用一种叫“荆门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孔孟的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很不少,最成片段的是《荡寇态》和《西游记》的绣像。
小鲁迅用压岁钱为自己买书。特别是他心爱的画谱、画册。他最开始在皇甫庄见到《毛诗品物图考》时,喜爱极了。后来他积攒了钱到书店去买到一部,爱不释手,偶尔发现有点墨污或别的小毛病,就觉得不满意,赶快拿到书店里去换,换了好几回。最后惹怒了书店的伙什,人家嘲弄地说:“这比姐姐的面孔还白呢,何必换掉?”
这种刻薄的话曾使鲁迅很生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少年对书的痴迷程度。当他买不起书的时候,就自己动手抄,他从小就有抄书和描画的习惯,三卷《茶经》、《五木经》他都亲手抄过。
那时他还在祖父的指点下,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其他许多古典诗词。祖父给鲁迅兄弟规定了读诗的次序:“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轼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在祖父的影响下,鲁迅除读了《诗经》外,还读了《楚辞》及陶潜、李白、李贺、李商隐、温庭筠、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的诗。小鲁迅聪明伶俐,很受长辈称赞。有一年正月,那时他刚5岁,过年的时候大人们在厅里打牌,有一位长辈看他可爱,就逗他,问道:“你喜欢哪一个人打赢?”
结果鲁迅的回答出人意外,他说:“我喜欢大家都赢。”
一句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连连称赞他,叫他“胡平尾巴”。这是一句绍兴话,意思是短小灵活,敏捷利落。
鲁迅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早晨要去给生病的父亲买药,上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他很后悔自己的迟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用来警诫自己,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迟到过。一直到晚年,鲁迅还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并且在一次闲谈中告诉自己的亲人。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自幼严格要求自己和认真学习的精神。
鲁迅的课本上全都是红圈圈,就是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认为写得好的。这是由于他思维敏捷,学习勤奋,读书多的缘故。
鲁迅对什么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并且酷爱自然科学。他最喜欢的是一本上面带有许多图的《花镜》书,这是他花了200多文钱买来的,里面有许多宝贵的栽培经验的知识,还强调通过人工培育可以改变植物的特性,宣传“人力可以回天”的思想。
可以这样说,13岁以前鲁迅的生活是无忧无虑幸福而快乐的,这如同百草园、三味书屋、安桥头一样美好。世界还未将黑暗和肮脏的一面展示给他,他还是个在温暖与欢乐中过着士大夫家庭生活的少爷。他不知道这个社会除了衣食无忧,开心快乐,还是一个黑暗的人间地狱,更不知道自己会为推翻这个世界而冲锋陷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