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课标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展开全部
语文课程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主体,教师介入新课程之后将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课程决策开发以及研究能力的挑战。
一、语文新课程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究其实质而言,是标志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语文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终结和语文新课程的诞生。这无疑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课程地位有新高度;支撑课程有新理念;教育过程有新特点等等。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目标制订无梯度,实践操作高难度,师资培训加力度,教育评价换尺度;标准本身欠精度等等。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
随着现在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特别是随着大量合格师资进入中小学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已经提上了教育部的议事日程,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学者说现在的教育理论不足以支撑教师专业化。但作为教师应该有“提前量”。教师的专业化、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应及早提上日程,现在就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理想而长远的目标,以此来激励广大语文教师的专业使命感。时代要求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还应有爱心,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现在提倡的校本科研、教师发展等都提出了发展教师的任务。综合考虑,语文教师专业化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 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面对这一要求,教师系统地补一些课程固然重要,但我们认为,结合教学实际,教师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知识更能解决教学之急需。应对当今知识的急剧膨胀,教师可能会一时对某个问题了解、掌握得不如学生。泰然处之实不可取,博学多识当为上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尽管对新课程理念有了很高的认同感,但面对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常觉得有些捉襟见肘,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甚至于有的教师使用新教材仍沿用旧讲法,等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甚至感到匮乏。由此导致教师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课程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而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如同有了米才能考虑怎样做饭一样,有了必备的知识作为“资本”,教师才能进一步思考教学中将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二)掌握“对语文学科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技能的获得需要有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因为。语文知识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该知识体系由若干知识群集(如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修辞知识等)组成,每个知识群集又包含着若干个知识点。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由浅人深,由简人繁,循序渐进;此外,语文技能也是由不同层级的子技能构成的,而子技能的获得是技能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语文技能的学习也必须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逐步累积。既然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应该由一系列的子目标构成,将这些子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特征加以排列,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确定不同侧重点的语文教学目标,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这些了然于胸。才能较好地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三)具有“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感情触角和真诚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更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语感,丰富的情感,不能想象缺乏感情的老师,对人对事缺乏同情心的教师,能够驾驭古今中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
系,这就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挑战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如师生平等观、终生学习观、大语文教学观等等。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行为。语文新课改实现了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实现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四、语文教师与语文新课程共同成长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这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中的误区。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习语文知识,也要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使用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空间,体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上,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总之,语文新课程加速了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进程,而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也不断完善着语文新课程,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语文教师也就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同新课程共同成长。
一、语文新课程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究其实质而言,是标志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语文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终结和语文新课程的诞生。这无疑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课程地位有新高度;支撑课程有新理念;教育过程有新特点等等。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目标制订无梯度,实践操作高难度,师资培训加力度,教育评价换尺度;标准本身欠精度等等。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
随着现在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特别是随着大量合格师资进入中小学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已经提上了教育部的议事日程,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学者说现在的教育理论不足以支撑教师专业化。但作为教师应该有“提前量”。教师的专业化、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应及早提上日程,现在就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理想而长远的目标,以此来激励广大语文教师的专业使命感。时代要求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还应有爱心,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现在提倡的校本科研、教师发展等都提出了发展教师的任务。综合考虑,语文教师专业化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 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面对这一要求,教师系统地补一些课程固然重要,但我们认为,结合教学实际,教师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知识更能解决教学之急需。应对当今知识的急剧膨胀,教师可能会一时对某个问题了解、掌握得不如学生。泰然处之实不可取,博学多识当为上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尽管对新课程理念有了很高的认同感,但面对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常觉得有些捉襟见肘,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甚至于有的教师使用新教材仍沿用旧讲法,等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甚至感到匮乏。由此导致教师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课程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而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如同有了米才能考虑怎样做饭一样,有了必备的知识作为“资本”,教师才能进一步思考教学中将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二)掌握“对语文学科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技能的获得需要有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因为。语文知识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该知识体系由若干知识群集(如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修辞知识等)组成,每个知识群集又包含着若干个知识点。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由浅人深,由简人繁,循序渐进;此外,语文技能也是由不同层级的子技能构成的,而子技能的获得是技能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语文技能的学习也必须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逐步累积。既然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应该由一系列的子目标构成,将这些子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特征加以排列,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确定不同侧重点的语文教学目标,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这些了然于胸。才能较好地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三)具有“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感情触角和真诚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更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语感,丰富的情感,不能想象缺乏感情的老师,对人对事缺乏同情心的教师,能够驾驭古今中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
系,这就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挑战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如师生平等观、终生学习观、大语文教学观等等。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行为。语文新课改实现了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实现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四、语文教师与语文新课程共同成长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这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中的误区。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习语文知识,也要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使用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空间,体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上,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总之,语文新课程加速了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进程,而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也不断完善着语文新课程,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语文教师也就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同新课程共同成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