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江南好风景,旧成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说明:
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自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遂改名为《忆江南》。《金奁集》入"南吕宫"。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晚唐 温庭筠《忆江南》赏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场景]女子早起梳妆后,独自豋江边小楼望远以待爱人远行归来。看了无数只船,都不是爱人所乘的,直到黄昏(从“斜晖”可知),仍只有江水相伴。望着长满白苹的水中汀洲,不禁泪下,并轻轻唱起了“哭沙”。那沙,就是往日与爱人一道在那洲上漫步时带回,怎不触物生情!
[分析]以女子一日之生活为线索,可想象日日如此,其哀怨可知。从时间上,从早到晚;从空间上,从眼前之洲到极目之远帆;从情绪上,从希望到失望;从程度上,从一帆到千帆,从每一帆之小失望到黄昏之最后之失望,气氛渲染到高潮,然后以旧游之处结束。
[结论]莫让爱你的人总是在等待、总是空等待。
忆江南◎怀旧 李煜 (南唐后主)
〔题考〕 本调原名[望江南]。【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故亦名[谢秋娘]。白乐天作[忆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忆】,自注云:「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见【碧鸡漫志】)于是又名[江南好],[江南忆];而[忆江南]本名,亦以此而起。此外刘禹锡词,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之句:因又名为[春去也]、[梦江南]、[望江南]。而【全唐诗】于李后主[忆江南]注又名[归塞北];万氏【词律】,又有[梦江口]之名。至梁武帝与沈约之[江南弄]各曲,或以为亦[忆江南]之别名;此调异名,可谓伙矣。
〔作法〕 本调二十七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多少恨,
○⊙● (句)
昨夜梦魂中。
⊙●●○△ (平韵)
还似旧时游上苑,
⊙●⊙○○●● (句)
车如流水马如龙,
⊙○⊙●●○△ (协平韵)
花月正春风。
⊙●●○△ (协平韵)
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词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日出江花红胜火②,春来江水绿如蓝③。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
第一首注释:
①谙:熟悉
②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③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
简单的意思: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日出时,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能不想念江南?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最后一句是“曲终奏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特色。
点评:
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调”,其在斯乎?
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自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遂改名为《忆江南》。《金奁集》入"南吕宫"。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晚唐 温庭筠《忆江南》赏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场景]女子早起梳妆后,独自豋江边小楼望远以待爱人远行归来。看了无数只船,都不是爱人所乘的,直到黄昏(从“斜晖”可知),仍只有江水相伴。望着长满白苹的水中汀洲,不禁泪下,并轻轻唱起了“哭沙”。那沙,就是往日与爱人一道在那洲上漫步时带回,怎不触物生情!
[分析]以女子一日之生活为线索,可想象日日如此,其哀怨可知。从时间上,从早到晚;从空间上,从眼前之洲到极目之远帆;从情绪上,从希望到失望;从程度上,从一帆到千帆,从每一帆之小失望到黄昏之最后之失望,气氛渲染到高潮,然后以旧游之处结束。
[结论]莫让爱你的人总是在等待、总是空等待。
忆江南◎怀旧 李煜 (南唐后主)
〔题考〕 本调原名[望江南]。【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故亦名[谢秋娘]。白乐天作[忆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忆】,自注云:「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见【碧鸡漫志】)于是又名[江南好],[江南忆];而[忆江南]本名,亦以此而起。此外刘禹锡词,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之句:因又名为[春去也]、[梦江南]、[望江南]。而【全唐诗】于李后主[忆江南]注又名[归塞北];万氏【词律】,又有[梦江口]之名。至梁武帝与沈约之[江南弄]各曲,或以为亦[忆江南]之别名;此调异名,可谓伙矣。
〔作法〕 本调二十七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多少恨,
○⊙● (句)
昨夜梦魂中。
⊙●●○△ (平韵)
还似旧时游上苑,
⊙●⊙○○●● (句)
车如流水马如龙,
⊙○⊙●●○△ (协平韵)
花月正春风。
⊙●●○△ (协平韵)
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词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日出江花红胜火②,春来江水绿如蓝③。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
第一首注释:
①谙:熟悉
②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③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
简单的意思: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日出时,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能不想念江南?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最后一句是“曲终奏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特色。
点评:
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调”,其在斯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