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制也没有关系,只要格式正确就行,【摘抄+赏析】,红楼梦读书笔记,300字 10
展开全部
红 楼 梦
——金陵十二钗曲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薛宝钗,林黛玉
用现在的话来说,宝钗和黛玉就是红楼梦这本言情小说的女主角,撇开女一号与女二号之争不谈,把两个重要人物放在一首诗里着实有些奇怪。但仔细想想,她们的命运本身就是交织的吧。黛玉终究是小性子和多疑的,喜欢她的人称之为别有一番风流,不喜欢的则大加批判。宝钗则不同,处世圆滑的停机之德,必是左右逢源,春风得意,但其中也不免多了些虚伪的评价。雪之晶莹”,对比着“林之寂寞”,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典范,一个是人性的本真。我们又有什么权利改变人性和传承多年的文化呢?悲剧和相争,是一种必然吧。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元春
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元春充其量只能算一个配角,但在贾府的兴衰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春省亲而建起的大观园,承载了多少故事和欢声笑语。在宫中“二十年来辨是非”,致使“三春争及初春景”,而到最后的“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府衰落的先兆已表露无疑。那个年代,多少人梦想着将女儿送入宫中以大富大贵,元春便是最好的证明。不尽人意的结果也表达了作者的无奈。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探春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 红楼十二钗曲探春之〖分骨肉〗
元迎探惜,探春应是四姐妹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不像黛玉的孤高和宝钗圆滑,她自有她的大气和处世的态度。因为毕竟是庶出,她的地位也有些不大不小的尴尬..她却能以自己的才学赢得大观园中人们的尊重。记得探春出场时的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更妙的是下面紧跟一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从中已可以看出对三姐妹的态度了。蕉下客,这个不俗的名字并没有在自己发起的诗社中出现太多次。或许她的才华是不如宝黛的,但书中除了远嫁并未给出其他结局。她不能挽回贾府已经失去的,却守住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人且不论,单是这首判词就就有些不同的不循规蹈矩的美感,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是黛玉与湘云最著名的联句。湘云的才华是不输于任何一人的,却多了些天真和开放。湘云醉卧的娇憨可爱,开朗活泼只是作为红楼之中的小小插曲,却令人记忆犹新。或许书中的湘云给人留下的的确是这种印象,但从判词来看即可知不然。人世无常,富贵又如何呢?文中多次提到她是“在家中做不了主的”,没有人知道湘云的欢乐是一种完美的伪装还是自己性格使然,但最后,你还会记得那个醉卧的憨湘云吗?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以古玩作为日常用具,以梅花雪水泡茶,伴以红梅傲雪。这就是那个妙玉。出身诗礼簪缨之家因体弱多病不得不入空门,她舍弃了锦绣的衣裳和作为正常女子的情感,却保留了那份孤高与寂寞。有人如此形容她:严严的佛经,禁锁了跃动的才情;寂寂的庵门,封谢了如花的容颜;长长的岁月,腐蚀了热血的生命;灰灰的僧袍,暗淡了青春的情海。无欲无求,只求真正的解脱,又有几人能做到?虽被列于十二金钗之中,她只是大观园的一份子,被请来的玩物。她的才学能得到少数几人的尊重,却得不到大部分人的理解和认可。由此,最后她的命运也可想而知,妙玉,就这么冷僻孤绝的穿过大观园,独自品赏着梅花雪的轻浮和生命的哀伤,她将会永远这么走下去,直至短暂生命的尽头。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贾迎春
迎春是三姐妹中最没有特点的那个,探春会作诗且心高气傲,惜春会画,且最后遁入空门。迎春所有的,只是一个身份,仅仅只是庶出的身份。我曾经想,以她的容貌和性格,或许生在平凡人家,就会被许配给个小人家,平凡的度过幸福的一生。只不过这只是奢望。这是她的命运。迎春被嫁给了一个“味好色,好赌酗酒”之人,更可悲的是原因竟然是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贾府的大小姐,生母早亡,不被父母宠爱,又没有才学,的确是很难在偌大的家族中立足的了。或许她是无奈的,才华不是后天可求来的,她唯一的要求是安安静静的度过一生,她绝不犯人,只求人莫犯她。我最喜欢关于她的一个场景,在花阴下穿茉莉花。终究命运也没有给她平静一生的权利。像她这样的女子,或许是没有太多人关注的,永远都没有人会像她那样,将柔弱的生命穿成芬芳洁白的茉莉花。
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虚花悟》
惜春是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有了黛玉,宝钗和探春,她的性格和才学自然是不能引人注目的。当她长大初通人事,荣府已经逐渐走向败落。元春去世,迎春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这即是勘破三春。于是她剃去烦恼丝,从此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生在如此荣华富贵的世家,又怎能幸福?她的冷漠,也预示这出家为尼的悲惨命运。但她却是真正保全自己的心性和清白,孤独的终老一生。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是贾府中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她泼辣,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从小假充男儿教养,使她拥有了这样在封建社会女子中不多见的性格。有时她的心的确是太狠,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讨好贾母和王夫人。这样的做法当然是要遭到下人的怨恨的。既然她是太聪明,或许应是能掌控一切的,但没有人可以。她一生唯一的依靠就是贾府,等到贾府衰败,她的命运可想而知。她只是锋芒毕露,而锋芒毕露就意味着她的一生能站在人生的顶端,而站的太高的人,永远都是孤独的。或许开始时贾琏是爱她的,但逐渐爬到顶端后,她就失去了所有人的爱和信任,没有人说她是不对的,只是这是她性格中永远无法改变的东西,决定她命运的东西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贾巧姐
虽说名字中含有巧,她的命运却没有如此。不过也有人说她的命运是红楼梦中最好的。失去了大小姐的身份,却应该有了许多人所求的平静生活。书的前半部分中她娇弱,受尽宠爱,贾府衰落后却遭遇 “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最后才遇到刘姥姥。曹雪芹给她的设定就是尝遍人间的一切,不知凤姐知道刘姥姥这么做又会怎么想呢?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
李纨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只是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忠贞守节,无才便是德等的代名词。多少次在贾母面前,她都是最孝顺的那个。她不会作诗,却领着姐妹们在大观园起诗社.我想她应该是自比做梅的,沁香,坚韧,饱经风霜却仍富有生机。黛玉离世的时候,只有她和探春陪在身边。至此,我们仿佛才真正看清了李纨的全貌。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
秦可卿在书中的戏份并不多,但却经常在太虚幻境中出现。书的开始,她便是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婀娜纤巧,办事稳妥,对人温柔、和平。幻境中的可卿更是其鲜艳妩媚似乎宝钗,其袅娜则如黛玉。她与李纨似乎是刚好相反的例子。她的房中不挂通常使人上进的字画,却有一股幽香。有人这么评价她:秦可卿的心,仅仅是为了孽情而生,当它无可阻止地要跌入红尘的青砖时,必定破碎、伤痕重重;幸福永远距离她遥不可及,她的生命,拿捏起来也永远毫无轻重;她的美丽,只换得了攒起眉头看百千度的流年,而她所有的流年,都是荒唐和寂寞,她所有的柔肠,都是一瞬间的风情。人们对她还是颇有微辞的,她的所有就如一个迷,在红楼中逐渐隐逸.
全部的,不知道是否有用
——金陵十二钗曲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薛宝钗,林黛玉
用现在的话来说,宝钗和黛玉就是红楼梦这本言情小说的女主角,撇开女一号与女二号之争不谈,把两个重要人物放在一首诗里着实有些奇怪。但仔细想想,她们的命运本身就是交织的吧。黛玉终究是小性子和多疑的,喜欢她的人称之为别有一番风流,不喜欢的则大加批判。宝钗则不同,处世圆滑的停机之德,必是左右逢源,春风得意,但其中也不免多了些虚伪的评价。雪之晶莹”,对比着“林之寂寞”,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典范,一个是人性的本真。我们又有什么权利改变人性和传承多年的文化呢?悲剧和相争,是一种必然吧。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元春
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元春充其量只能算一个配角,但在贾府的兴衰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春省亲而建起的大观园,承载了多少故事和欢声笑语。在宫中“二十年来辨是非”,致使“三春争及初春景”,而到最后的“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府衰落的先兆已表露无疑。那个年代,多少人梦想着将女儿送入宫中以大富大贵,元春便是最好的证明。不尽人意的结果也表达了作者的无奈。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探春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 红楼十二钗曲探春之〖分骨肉〗
元迎探惜,探春应是四姐妹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不像黛玉的孤高和宝钗圆滑,她自有她的大气和处世的态度。因为毕竟是庶出,她的地位也有些不大不小的尴尬..她却能以自己的才学赢得大观园中人们的尊重。记得探春出场时的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更妙的是下面紧跟一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从中已可以看出对三姐妹的态度了。蕉下客,这个不俗的名字并没有在自己发起的诗社中出现太多次。或许她的才华是不如宝黛的,但书中除了远嫁并未给出其他结局。她不能挽回贾府已经失去的,却守住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人且不论,单是这首判词就就有些不同的不循规蹈矩的美感,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是黛玉与湘云最著名的联句。湘云的才华是不输于任何一人的,却多了些天真和开放。湘云醉卧的娇憨可爱,开朗活泼只是作为红楼之中的小小插曲,却令人记忆犹新。或许书中的湘云给人留下的的确是这种印象,但从判词来看即可知不然。人世无常,富贵又如何呢?文中多次提到她是“在家中做不了主的”,没有人知道湘云的欢乐是一种完美的伪装还是自己性格使然,但最后,你还会记得那个醉卧的憨湘云吗?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以古玩作为日常用具,以梅花雪水泡茶,伴以红梅傲雪。这就是那个妙玉。出身诗礼簪缨之家因体弱多病不得不入空门,她舍弃了锦绣的衣裳和作为正常女子的情感,却保留了那份孤高与寂寞。有人如此形容她:严严的佛经,禁锁了跃动的才情;寂寂的庵门,封谢了如花的容颜;长长的岁月,腐蚀了热血的生命;灰灰的僧袍,暗淡了青春的情海。无欲无求,只求真正的解脱,又有几人能做到?虽被列于十二金钗之中,她只是大观园的一份子,被请来的玩物。她的才学能得到少数几人的尊重,却得不到大部分人的理解和认可。由此,最后她的命运也可想而知,妙玉,就这么冷僻孤绝的穿过大观园,独自品赏着梅花雪的轻浮和生命的哀伤,她将会永远这么走下去,直至短暂生命的尽头。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贾迎春
迎春是三姐妹中最没有特点的那个,探春会作诗且心高气傲,惜春会画,且最后遁入空门。迎春所有的,只是一个身份,仅仅只是庶出的身份。我曾经想,以她的容貌和性格,或许生在平凡人家,就会被许配给个小人家,平凡的度过幸福的一生。只不过这只是奢望。这是她的命运。迎春被嫁给了一个“味好色,好赌酗酒”之人,更可悲的是原因竟然是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贾府的大小姐,生母早亡,不被父母宠爱,又没有才学,的确是很难在偌大的家族中立足的了。或许她是无奈的,才华不是后天可求来的,她唯一的要求是安安静静的度过一生,她绝不犯人,只求人莫犯她。我最喜欢关于她的一个场景,在花阴下穿茉莉花。终究命运也没有给她平静一生的权利。像她这样的女子,或许是没有太多人关注的,永远都没有人会像她那样,将柔弱的生命穿成芬芳洁白的茉莉花。
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虚花悟》
惜春是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有了黛玉,宝钗和探春,她的性格和才学自然是不能引人注目的。当她长大初通人事,荣府已经逐渐走向败落。元春去世,迎春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这即是勘破三春。于是她剃去烦恼丝,从此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生在如此荣华富贵的世家,又怎能幸福?她的冷漠,也预示这出家为尼的悲惨命运。但她却是真正保全自己的心性和清白,孤独的终老一生。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是贾府中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她泼辣,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从小假充男儿教养,使她拥有了这样在封建社会女子中不多见的性格。有时她的心的确是太狠,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讨好贾母和王夫人。这样的做法当然是要遭到下人的怨恨的。既然她是太聪明,或许应是能掌控一切的,但没有人可以。她一生唯一的依靠就是贾府,等到贾府衰败,她的命运可想而知。她只是锋芒毕露,而锋芒毕露就意味着她的一生能站在人生的顶端,而站的太高的人,永远都是孤独的。或许开始时贾琏是爱她的,但逐渐爬到顶端后,她就失去了所有人的爱和信任,没有人说她是不对的,只是这是她性格中永远无法改变的东西,决定她命运的东西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贾巧姐
虽说名字中含有巧,她的命运却没有如此。不过也有人说她的命运是红楼梦中最好的。失去了大小姐的身份,却应该有了许多人所求的平静生活。书的前半部分中她娇弱,受尽宠爱,贾府衰落后却遭遇 “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最后才遇到刘姥姥。曹雪芹给她的设定就是尝遍人间的一切,不知凤姐知道刘姥姥这么做又会怎么想呢?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
李纨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只是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忠贞守节,无才便是德等的代名词。多少次在贾母面前,她都是最孝顺的那个。她不会作诗,却领着姐妹们在大观园起诗社.我想她应该是自比做梅的,沁香,坚韧,饱经风霜却仍富有生机。黛玉离世的时候,只有她和探春陪在身边。至此,我们仿佛才真正看清了李纨的全貌。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
秦可卿在书中的戏份并不多,但却经常在太虚幻境中出现。书的开始,她便是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婀娜纤巧,办事稳妥,对人温柔、和平。幻境中的可卿更是其鲜艳妩媚似乎宝钗,其袅娜则如黛玉。她与李纨似乎是刚好相反的例子。她的房中不挂通常使人上进的字画,却有一股幽香。有人这么评价她:秦可卿的心,仅仅是为了孽情而生,当它无可阻止地要跌入红尘的青砖时,必定破碎、伤痕重重;幸福永远距离她遥不可及,她的生命,拿捏起来也永远毫无轻重;她的美丽,只换得了攒起眉头看百千度的流年,而她所有的流年,都是荒唐和寂寞,她所有的柔肠,都是一瞬间的风情。人们对她还是颇有微辞的,她的所有就如一个迷,在红楼中逐渐隐逸.
全部的,不知道是否有用
展开全部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不是说了是摘抄加赏析啊!!!
追答
我尽力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不难采集许多璀璨的明珠,其中一部《红楼梦》人人推崇,堪称绝唱。然而《红楼梦》的兴衰之史,实为一种说教,其耀眼之处是劝人们保持心理的平衡。作者之所以著书为红楼梦,是希望世人能够从人生大梦中清醒,不要被功名、金钱等所诱惑,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缔所在,红楼梦为梦,人生何时何地不如梦境一样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曾几时,不是被梦境所萦绕,只是有些人能从梦中清醒,而有些人还继续在梦中沉迷。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不难采集许多璀璨的明珠,其中一部《红楼梦》人人推崇,堪称绝唱。然而《红楼梦》的兴衰之史,实为一种说教,其耀眼之处是劝人们保持心理的平衡。作者之所以著书为红楼梦,是希望世人能够从人生大梦中清醒,不要被功名、金钱等所诱惑,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缔所在,红楼梦为梦,人生何时何地不如梦境一样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曾几时,不是被梦境所萦绕,只是有些人能从梦中清醒,而有些人还继续在梦中沉迷。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