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柏拉图对话集》读书札记
近读古希腊柏拉图对话篇,收益良多,且做读书札记如下。
这是一篇苏格拉底式的对话。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470-前399年)是第一个能够确切知道生卒年月的、第一个出生在雅典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最杰出的弟子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这个跟随他8年,后因苏格拉底被指控犯有败坏青年道德和信仰新神的罪状而判处死刑被迫离开雅典远走异乡的历史上最美的哲学家,以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这个柏拉图学园里最优秀的弟子,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最后却在颠簸流离中因胃病发作于加而西斯岛与世长辞的最博学的哲学家、思想家、逻辑学的创始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共同构成了哲学史上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
柏拉图早期写的对话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呼唤到地上的人。当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的智者学派对“人为性”的强调不可避免的走向人们价值判断的主观性追求,造成相对主义的盛行并直接导致价值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道德混乱的时候,苏格拉底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客观道德命题,并进行了他关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价值体系的客观标准的不懈追求。苏格拉底的探索带有普遍定义的追求,他和青年人讨论伦理问题,问“什么是某某品德?”他要得到的回答是这种品德的普遍定义,但是对话者都以一些特殊的事例来回答他,最后无果而终。
《欧悌甫戎篇》写的是苏格拉底受到控告,在他出庭受审之前,和热心宗教的欧悌甫戎讨论什么是“虔诚”的问题。欧悌甫戎提出几种具体的虔诚的例子,都被苏格拉底驳倒,最后以没有结论而告终。
两人的对话在“衙门”口发生。欧悌甫戎见到苏格拉底未上吕各苑溜达而是来到惊官动府的衙门口来觉得奇怪便问其祥。苏格拉底便告诉欧悌甫戎:“不管这位梅雷多还是哪位别人,对我看的很清楚,所以告我不虔诚。”此处便自然引出了对“虔诚”问题的讨论。聪明的苏格拉底对欧悌甫戎说:“现在请你给我说说你刚才断言的那些真知灼见吧。你说,虔诚是什么,不虔诚是什么?虔诚是不是在每个行动中都一样,反过来,不虔诚是不是全都是虔诚的反面,永远一样?是不是一切不虔诚的事情都有一个‘不虔诚的相’?”
欧悌甫戎对苏格拉底的最后一个问题表示同意并说:虔诚就是现在我所做的这件事,告发那些犯有杀人罪或者盗窃庙产罪的人,不管他是你父亲、母亲,还是什么别的人,不告就是不虔诚。
这当然不是苏格拉底想要的结果。“朋友,我刚才问你虔诚是什么,你并没有充分说清,只是跟我说虔诚就是你正在做的那件事情,就是控告你父亲杀人。”
苏格拉底接着说:“我向你提出的请求,并不是从许多虔诚的事例里说出一两件来,而是说出那个使虔诚的事情虔诚的‘型’本身。因为你说过,有一个‘相’使不虔诚的事情不虔诚,使虔诚的事情虔诚。”
于是欧悌甫戎又提出一个观点:神灵喜爱的就是虔诚,神灵不喜爱的就是不虔诚。
苏格拉底轻而易举就驳倒了这一观点:他重申了欧悌甫戎的观点:虔诚和不虔诚不一样,而且正好相反。接着,苏格拉底指出正如人与人之间在是非、贵贱、善恶等之间会有意见分歧一样,神与神之间也有争吵,有意见分歧。也就是说有些神灵认为这件事对,有些神灵认为那件事对,有的认为贵或善,有些认为贱或恶,这也即是说每个神灵都喜爱他认为善的、对的,都厌恶与此相反的事情,由此可以推出同样的事情就会既虔诚又不虔诚,因为似乎同样的事情有的神灵厌恶,有的神灵喜爱,所以它对于神灵既可爱又可恨。
于是,在苏格拉底“精神引产术”的引导下,欧悌甫戎提出这样的主张:所有的神灵都喜爱的是虔诚的,所有的神灵厌恶的是不虔诚的。当然,这依然不是苏格拉底想要的答案,正如在《美诺篇》里,苏格拉底问这位西西里岛的富家子弟,智者学派的著名代表之一高尔吉亚的学生什么是美德,美诺却列举了众多的德性现象。
对这一观点的反驳也十分的精彩。苏格拉底说: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下:究竟是虔诚的事因为虔诚所以被神灵们喜爱呢,还是它被神灵们所爱所以虔诚?这样一路考察下去,结果是:正如一件东西被喜爱并不是因为它可爱,而是因为它被喜爱,一件东西被神灵们喜爱是因为神灵在喜欢它,这样神灵喜爱的就不是虔诚的了,虔诚的也不是神灵喜爱的。
最后,苏格拉底又反驳了“凡是虔诚的都是公正的”这一观点。这一过程跟上面的一个论证过程有些相似,依然从对“究竟一切公正的都是虔诚的,还是一切虔诚的都是公正的?”探讨入手,然而,显而易见,欧悌甫戎有些跟不上苏格拉底所思路了。也许是想急急离开,欧悌甫戎说:苏格拉底,我现在有急事,该走了。
探讨无果而终。
近读古希腊柏拉图对话篇,收益良多,且做读书札记如下。
这是一篇苏格拉底式的对话。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470-前399年)是第一个能够确切知道生卒年月的、第一个出生在雅典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最杰出的弟子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这个跟随他8年,后因苏格拉底被指控犯有败坏青年道德和信仰新神的罪状而判处死刑被迫离开雅典远走异乡的历史上最美的哲学家,以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这个柏拉图学园里最优秀的弟子,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最后却在颠簸流离中因胃病发作于加而西斯岛与世长辞的最博学的哲学家、思想家、逻辑学的创始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共同构成了哲学史上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
柏拉图早期写的对话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呼唤到地上的人。当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的智者学派对“人为性”的强调不可避免的走向人们价值判断的主观性追求,造成相对主义的盛行并直接导致价值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道德混乱的时候,苏格拉底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客观道德命题,并进行了他关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价值体系的客观标准的不懈追求。苏格拉底的探索带有普遍定义的追求,他和青年人讨论伦理问题,问“什么是某某品德?”他要得到的回答是这种品德的普遍定义,但是对话者都以一些特殊的事例来回答他,最后无果而终。
《欧悌甫戎篇》写的是苏格拉底受到控告,在他出庭受审之前,和热心宗教的欧悌甫戎讨论什么是“虔诚”的问题。欧悌甫戎提出几种具体的虔诚的例子,都被苏格拉底驳倒,最后以没有结论而告终。
两人的对话在“衙门”口发生。欧悌甫戎见到苏格拉底未上吕各苑溜达而是来到惊官动府的衙门口来觉得奇怪便问其祥。苏格拉底便告诉欧悌甫戎:“不管这位梅雷多还是哪位别人,对我看的很清楚,所以告我不虔诚。”此处便自然引出了对“虔诚”问题的讨论。聪明的苏格拉底对欧悌甫戎说:“现在请你给我说说你刚才断言的那些真知灼见吧。你说,虔诚是什么,不虔诚是什么?虔诚是不是在每个行动中都一样,反过来,不虔诚是不是全都是虔诚的反面,永远一样?是不是一切不虔诚的事情都有一个‘不虔诚的相’?”
欧悌甫戎对苏格拉底的最后一个问题表示同意并说:虔诚就是现在我所做的这件事,告发那些犯有杀人罪或者盗窃庙产罪的人,不管他是你父亲、母亲,还是什么别的人,不告就是不虔诚。
这当然不是苏格拉底想要的结果。“朋友,我刚才问你虔诚是什么,你并没有充分说清,只是跟我说虔诚就是你正在做的那件事情,就是控告你父亲杀人。”
苏格拉底接着说:“我向你提出的请求,并不是从许多虔诚的事例里说出一两件来,而是说出那个使虔诚的事情虔诚的‘型’本身。因为你说过,有一个‘相’使不虔诚的事情不虔诚,使虔诚的事情虔诚。”
于是欧悌甫戎又提出一个观点:神灵喜爱的就是虔诚,神灵不喜爱的就是不虔诚。
苏格拉底轻而易举就驳倒了这一观点:他重申了欧悌甫戎的观点:虔诚和不虔诚不一样,而且正好相反。接着,苏格拉底指出正如人与人之间在是非、贵贱、善恶等之间会有意见分歧一样,神与神之间也有争吵,有意见分歧。也就是说有些神灵认为这件事对,有些神灵认为那件事对,有的认为贵或善,有些认为贱或恶,这也即是说每个神灵都喜爱他认为善的、对的,都厌恶与此相反的事情,由此可以推出同样的事情就会既虔诚又不虔诚,因为似乎同样的事情有的神灵厌恶,有的神灵喜爱,所以它对于神灵既可爱又可恨。
于是,在苏格拉底“精神引产术”的引导下,欧悌甫戎提出这样的主张:所有的神灵都喜爱的是虔诚的,所有的神灵厌恶的是不虔诚的。当然,这依然不是苏格拉底想要的答案,正如在《美诺篇》里,苏格拉底问这位西西里岛的富家子弟,智者学派的著名代表之一高尔吉亚的学生什么是美德,美诺却列举了众多的德性现象。
对这一观点的反驳也十分的精彩。苏格拉底说: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下:究竟是虔诚的事因为虔诚所以被神灵们喜爱呢,还是它被神灵们所爱所以虔诚?这样一路考察下去,结果是:正如一件东西被喜爱并不是因为它可爱,而是因为它被喜爱,一件东西被神灵们喜爱是因为神灵在喜欢它,这样神灵喜爱的就不是虔诚的了,虔诚的也不是神灵喜爱的。
最后,苏格拉底又反驳了“凡是虔诚的都是公正的”这一观点。这一过程跟上面的一个论证过程有些相似,依然从对“究竟一切公正的都是虔诚的,还是一切虔诚的都是公正的?”探讨入手,然而,显而易见,欧悌甫戎有些跟不上苏格拉底所思路了。也许是想急急离开,欧悌甫戎说:苏格拉底,我现在有急事,该走了。
探讨无果而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