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错在哪里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初中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此外还涉及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呼告。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 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例子: 1、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2、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隐 喻 ﹝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例子: 1、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2、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本体)都成了水墨山水(喻体)。(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例子:1、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灰色的幔」是喻体。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比喻的作用:⒈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⒉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同时还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甲】把非生物拟人化。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乙】把有生物拟人化。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丙】把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2、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作用: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可分三种形式,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项羽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毛泽东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第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数字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例】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例】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纪念刘和珍君》)
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反问的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1)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丰子恺《山中避雨》)肯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2)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否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反语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1、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可举广告语和《红楼梦》中有关双关运用。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运用呼告,表感叹,更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分为呼人和呼物两种形式。例子(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硕鼠》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有用吗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 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例子: 1、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2、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隐 喻 ﹝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例子: 1、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2、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本体)都成了水墨山水(喻体)。(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例子:1、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灰色的幔」是喻体。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比喻的作用:⒈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⒉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同时还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甲】把非生物拟人化。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乙】把有生物拟人化。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丙】把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2、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作用: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可分三种形式,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项羽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毛泽东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第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数字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例】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例】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纪念刘和珍君》)
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反问的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1)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丰子恺《山中避雨》)肯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2)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否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反语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1、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可举广告语和《红楼梦》中有关双关运用。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运用呼告,表感叹,更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分为呼人和呼物两种形式。例子(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硕鼠》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有用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