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有哪三个途径

 我来答
清正且明快的小高山1
2012-09-02 · TA获得超过560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22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256万
展开全部
今天我想讲的一个问题是,学历史的人要为不学历史的人做什么?我们是不是有那么一个清楚的分界,就是一种大众的史学和一种专门化史学,象牙塔里面的史学,中国象牙塔里的史学现在实际上很糟糕。我就觉得这个问题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太多的区分了所谓大众史学和象牙塔的史学。所以我不相信现在那些自己觉得很成功的历史学家,认为只要放下身段,就能够讲好故事。这不是一个放下身段的问题。所以我想讲这两者之间相通之处。过去我们笼统地讲还原历史,现在我们知道历史学家想还原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我想我们应该追求三个还原,这三个还原是可能的,现在有很多历史学家,实际上我觉得他们并不关注这一点,所以他们和大众希望知道的历史,差距越来越远,以至于这两种好像变成完全不一样东西。
  这三个还原,第一个还原是处在那个时代的人对那个时代的感受。这个我认为很重要。因为所谓还原就是有一个标准的版本,可是就在那个时代也没有一个很标准的版本,但是我们能还原这个保留在记载里面的。它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感受,但这是我们能还原的,因为有记录,或者我们能通过某种方法把记录里没有的感受,用特别的方法把它表述出来,这是很重要的。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汉武帝的三张面孔》这本书有一些想法其实是很好的。我很佩服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他写《叫魂》的时候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中国历史学家没有提出过。那就是他想了解一个全盛时代的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的普通人,对全盛时代的感受是什么。这个全盛时代现在变成了我们民族的一个骄傲。因为有那么几个全盛时代,所以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觉得很骄傲。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全盛时代的人民,普通的人民,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感受是什么?是幸福吗?是比一般的时代更幸福一点吗?或者甚至于相反?我们没有人思考这一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要去感受那个时代的人对那个时代的感知,这样的历史学才有一个准头。这不是说当你要去给所谓大众讲故事的时候,你要这样,而是我们在从事自己专业研究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意识。如果没有,是不是能够叫做没有良心或者是没有良知。这是一个还原。
  第二个还原,我觉得就是历史学自己的工作,它必须要还原到一个大的历史途径。这需要我们做很多很多细部的研究,非常专门化的研究。现在中国的历史学研究,我认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中观的,其实并不微观。中国历史学家现在有多少人懂考据?考据是什么?清代那个乾嘉汉学的那套学问是什么东西都不懂,你在做什么考据?当你希望概括出一个跟别人不一样、更贴合实际的总体的图景的时候,你会需要很多非常微观的技术手段和细节研究。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你没有那样一个总体的表述,或者对总体表述没有追求,所以你会觉得那样一种讲法就够了,其实它并不微观。所以微观跟宏观我认为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最可怕的是中观。我们现在泛滥的著作就是中观的著作。你说研究汉史,就一部《汉书》,或者再加上一部《史记》,这个解读法,当然就是中观,只能就字面的东西去读读他。所以我认为第一要还原当事人的感觉,第二要还原一幅总体的图画。
  第三个要还原的就在史实这个层面。我觉得现在我们被某些所谓最高原则蒙蔽了,比如说大国崛起的就是一种最高的原则。某一些被我们封为是绝对重要的,可以颠覆一切其他原则的那种最高原则,蒙蔽了我们的良知。所以历史学研究要还原的就是良知,就是常识。我经常讲我们研究出来的东西是不能违背良知和常识的,它只能超越良知。可能超越常识,但是它绝对不能违背常识。比如说为了国家利益,你能不能残酷地限制某些人的利益,甚至把他们肉体消灭掉?一个历史上所谓崛起的时代,是不是就不能批评了?这里有一个良知的问题。
  比如我们讲匈奴,第一次把匈奴逐出河套以南,然后有朔方、九原这些郡;第二次逐出整个河西地区,然后有河西四郡,一开始两郡,后来便成了酒泉、敦煌、张掖和武威四郡;第三次整个逐出漠南。这个是一个完全正义的事业吗?匈奴后来经过长城他们是要哭的。漠南是匈奴游牧人发展最有利的地区,为什么?因为游牧经济需要跟其他经济的交流,如果跑到了漠北,跟其他文化的交流就非常困难。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吗?汉代这样残酷无情地对待匈奴,要把匈奴人在整个漠北消灭掉。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吗?是不是因为这是保卫汉朝的利益,所以任何做法,甚至致人于死地都是可以的?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苛求汉武帝做什么,而是当我们今天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因为历史的教训,而使自己变得人道一点。所以我觉得恐怕不只是一个怎么教育大众的问题。如果做好了这三步,你还原到当事人的感觉,还原到总体的历史途径,还原到常识和良知。那么历史学没有什么大众历史和象牙塔历史的分别。朱先生写的《重读近代史》是什么书呢,仅仅是一个对大众的宣讲吗?我认为不是的。里面有很多很新的东西,所以这个界限在我看来不那么重要,中国的历史学界反思自己那么多年以来的糊涂,那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本文根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研讨会”上的记录稿整理)
董胤元
2012-09-02 · TA获得超过59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6万
展开全部
第一个书本得来,正史、野史全要涉猎。而且不光是历史类的,风俗民情也不可忽略。这主要是为了让你进入化境的状态,因为80年代和现在就有很大不同,经历的人深有感触,而三四十年代又是另一个样子,那么以20年一个分层来划分的话,如果追溯到先秦,整个社会和今天几乎面目全非,无论思想、文字、历法、语言、习俗等等,没经历过总容易深刻,所以越多的涉猎当时的主做,只能说是越贴近当时的知识分子这一部分人,一小部分人。但是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了。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止是多少年甚至是一辈子没有新发现问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钻进书本和那些生僻的文字打交道,这是一个没有喧闹的世界,需要沉下心去大量阅读。
第二个采风,由于美术学生一样,到事件的发生地探访遗迹。很多事情也许过去了,但是在发生过的地方也许会留下蛛丝马迹。
第三个就是聊天。雁过留声,天空没有留下什么,但是听到的人将这记下,通过口口相传,让我们这些没有捡到过雁的人一样可以了解。和人聊天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提炼到需要的东西,这犹如沙里淘金,最漫无目的、最耗时耗力、可能收效甚微,但是得到的可能是最珍贵的。
第四个思考,研究历史是需要想象力的。很多时候知识都掌握了,但是就差那关键的几个部件,想象力就填补了这些不足,有些可能只是猜测,要到若干年后有相应的文物出土,才能证实,有些也许永远不会被证实,但是只有有了想象力,才能把很多东西串联起来,也许历史其实就是那么发展的也说不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贺兰青璃
2012-09-02 · TA获得超过173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24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297万
展开全部
历史资料
口述历史
历史遗迹考察

查阅相关权威正史,然后浸入相关领域
调查访问当事人,高度还原历史事件
考察古迹,通过实物猜测还原历史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