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百字成语故事!!! 急急急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追问
还有么????
展开全部
拔苗助长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朝三暮四
源于《庄子·齐物论》。宋国有一个名叫狙公的人,非常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一长,他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意思。狙公宁可省下家里人吃的粮食,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渐渐的,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就改喂橡实给猴子吃。后来,连橡实也不多了,他便对猴子们说给你们“朝三暮四”,猴子们大吵大闹起来;狙公灵机一动,换了一种说法对猴子说,给你们“暮四而朝三”,所有的猴子听了都非常高兴。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暮四朝三”,都指的是早上给猴子三个橡实,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数量是一样的。后来,人们用“朝三暮四”表示用诈术骗人。现在用来比喻反复无常。
鸡鸣狗盗
源于《史记·孟尝君列传》。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仰慕齐国孟尝君的才能,准备聘用他做秦国的相国,于是预约孟尝君到咸阳会面。秦国原来的相国非常嫉妒,于是就在秦王面前大进谗言。秦王听信馋言,不但不让孟尝君做相国,反而打算杀掉他。
可是孟尝君是个好义之士,甚至墨守成规的秦王的弟弟泾阳君也成了他的至交。泾阳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把它告诉了孟尝君,还要他以重礼贿赂秦王的爱妃燕姬,让他请求秦王释放孟尝君回国。燕姬答应帮忙,但提出要一件与孟尝君送给秦王一样的白狐皮袍子,孟尝君无法弄到同样的袍子。这时有一位食客自愿为他解忧,这位食客有会学狗叫的本领,当夜潜入秦宫的衣库,装着狗叫的声音,混过了看守人员的耳目,顺利地把那件白狐皮袍子偷了出来,送给了燕姬。后来秦王果然答应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赶紧离开咸阳,他担心秦王一旦后悔,到时候他再也离不开秦国了。可是跑到函谷关时,鸡还没叫,按照秦国法律,不到鸡叫的时候,关门不能打开。正巧孟尝君有个门客会学鸡叫,于是他学起鸡叫来,引得所有的鸡都叫起来。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认为开关的时间到了,便开门让孟尝君一行走了。不出所料,秦王知道孟尝君逃走了,赶紧派人去追,等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他们早已走了。后来,人们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伎俩称作“鸡鸣狗盗”,也把使用这种小伎俩的人称作“鸡鸣狗盗之徒”。
涸辙之鱼
“涸辙之鱼”源于《庄子.外物篇》。这个典故源于一个寓言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著名学者庄周家庭生活非常拮据,经常向别人借粮。有一天他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是一个既吝啬又爱面子的人,他假惺惺地对庄周说,不用说借给你粮食,就是借给你三百金都可以,但是要等到秋后我收到租子后才能借给你。庄周听后非常生气,他讲下面这个故事。
庄周说他在来监河侯处所的路上,听到呼喊声,回头一看,发现在地上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他好奇地问鲋鱼为何呼喊。鲋鱼说他是东海龙王的大臣,不幸落难于此,想让庄周给他一升半斗之水,这样就可以救他一条命。庄周听后说:“可以,我将要到南方游说吴、越国王,到那边后引来长江水救你,好吧?”鲋鱼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水就无法自下而上,这是你所知道的。如今,我只求你一点点水,而你却许诺这样的大话,等你引来江水,我早都渴死了,你还不如把我送到干鱼店里让我等死吧!”监河侯听了非常尴尬。
后来,人们就用“涸辙之鱼”来表示身陷困境,急待援救。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巧取豪夺
源于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宋代襄阳的米友仁既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长于作画,非常喜欢模仿古人的作品。他为了弄到古人的真品,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有一次,他在涟水发现了一幅真品牧牛图,于是就向主人借来描摹,后来他把真品留下来,却把摹本拿去还给主人。过了几个月后,主人才发现米友仁还来的不是真品,于是就去向他讨要。开始米友仁还想抵赖,最后主人说他的真品牛的眼睛里有牧童,而模仿的这幅却没有。在事实面前米友仁不得不把真品还给了人家。即使如此,米友仁的欺骗手段还是屡屡得手。他惯用的手法之一是借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经过精心描摹后故意把真假本混在一起让主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非常逼真,别人时常把仿本当作真本而收下来。通过这样的手段,他骗到许多古代的书画。除此之外,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夺取。有一次,他在船上看到另一位喜欢收藏书画的人,手里有一幅王羲之的真品,他提出用一幅画同这个人交换。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大喊大叫,以投河自尽来威胁。这个人没有办法,只好与他交换。他依靠巧偷豪夺,所得甚多。后来,人们把“巧偷豪夺”改为“巧取豪夺”,用来表示用卑鄙的手段去骗取,用蛮横的手段去掠夺。用于贬义。
一字之师
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买椟还珠
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相传楚国有个商人想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用名贵的香木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盒子,盒子上面不但刻着精美的图案,而且还用香料熏过,这样一来,更加香气扑鼻。他把珍珠放到盒子里,又用玫瑰、珍珠对盒子装饰了一番,盒子看起来更加美观,有个郑国人看到盒子非常好看,于是花大价钱“买椟而还其珠”,买了盒子,而把珍珠还给了他。后来,人们用“买椟还珠”比喻舍本求末,取舍不当;或者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到事物的本质。
一箭双雕
源于《北史·长孙晟传》。长孙晟是南北朝时期洛阳人。他不仅聪明,而且很有军事才能,尤其擅长射箭。他出使西北突厥族时,突厥王非常佩服他的箭法,常和他一起出外打猎。当地人听见他猛烈发箭的弓声,都惊异地称作“霹雳”;看见他飞快跑马的姿态,又夸奖地称作“闪电”。有一次,他又和突厥王外出打猎。突厥王看到空中有两只雕,正在争夺一块肉吃,准备搭弓射箭时,只听得“嗖”的一声,两只雕一齐直落下来,突厥王跑去一看,原来一箭射中了两只雕。从此更加佩服长孙晟的本领。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箭双雕”,用来比喻采取一项措施同时收到了两种效果。
一诺千金
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专门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名诺言。”接着曹邱征又说:“你的名声如此之大,难道与我到处宣扬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话后非常高兴,认为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原来与曹邱生的宣传有关。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说话算数。
亡羊补牢
源于《战国策·楚策四》。战国时期,楚襄王整天淫逸享乐、不理朝政,奸臣州侯、夏侯等又不离其左右。当时有一个名叫庄辛的大臣劝谏楚襄王,如果再这样下去,楚国一定会灭亡的。可是楚襄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庄辛大骂一通。庄辛于是率领全家到赵国去了。果然没过多久,秦国就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内部空虚,无力抵抗,最后楚襄王被迫逃到城阳。这时他才意识到庄辛的话不错,于是派人到赵国去请庄辛。
庄辛回来后,楚庄王内疚地对庄辛承认了错误,问庄辛现在应该怎么办。庄辛诚恳地回答道:“我听见人们说,看见兔子而回头招呼猎犬,还不算太晚;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楚襄王听从了庄辛的建议,果然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失地。后来,人们用“亡羊补牢”来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如果及时补救还有希望。
源于《庄子·齐物论》。宋国有一个名叫狙公的人,非常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一长,他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意思。狙公宁可省下家里人吃的粮食,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渐渐的,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就改喂橡实给猴子吃。后来,连橡实也不多了,他便对猴子们说给你们“朝三暮四”,猴子们大吵大闹起来;狙公灵机一动,换了一种说法对猴子说,给你们“暮四而朝三”,所有的猴子听了都非常高兴。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暮四朝三”,都指的是早上给猴子三个橡实,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数量是一样的。后来,人们用“朝三暮四”表示用诈术骗人。现在用来比喻反复无常。
鸡鸣狗盗
源于《史记·孟尝君列传》。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仰慕齐国孟尝君的才能,准备聘用他做秦国的相国,于是预约孟尝君到咸阳会面。秦国原来的相国非常嫉妒,于是就在秦王面前大进谗言。秦王听信馋言,不但不让孟尝君做相国,反而打算杀掉他。
可是孟尝君是个好义之士,甚至墨守成规的秦王的弟弟泾阳君也成了他的至交。泾阳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把它告诉了孟尝君,还要他以重礼贿赂秦王的爱妃燕姬,让他请求秦王释放孟尝君回国。燕姬答应帮忙,但提出要一件与孟尝君送给秦王一样的白狐皮袍子,孟尝君无法弄到同样的袍子。这时有一位食客自愿为他解忧,这位食客有会学狗叫的本领,当夜潜入秦宫的衣库,装着狗叫的声音,混过了看守人员的耳目,顺利地把那件白狐皮袍子偷了出来,送给了燕姬。后来秦王果然答应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赶紧离开咸阳,他担心秦王一旦后悔,到时候他再也离不开秦国了。可是跑到函谷关时,鸡还没叫,按照秦国法律,不到鸡叫的时候,关门不能打开。正巧孟尝君有个门客会学鸡叫,于是他学起鸡叫来,引得所有的鸡都叫起来。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认为开关的时间到了,便开门让孟尝君一行走了。不出所料,秦王知道孟尝君逃走了,赶紧派人去追,等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他们早已走了。后来,人们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伎俩称作“鸡鸣狗盗”,也把使用这种小伎俩的人称作“鸡鸣狗盗之徒”。
涸辙之鱼
“涸辙之鱼”源于《庄子.外物篇》。这个典故源于一个寓言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著名学者庄周家庭生活非常拮据,经常向别人借粮。有一天他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是一个既吝啬又爱面子的人,他假惺惺地对庄周说,不用说借给你粮食,就是借给你三百金都可以,但是要等到秋后我收到租子后才能借给你。庄周听后非常生气,他讲下面这个故事。
庄周说他在来监河侯处所的路上,听到呼喊声,回头一看,发现在地上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他好奇地问鲋鱼为何呼喊。鲋鱼说他是东海龙王的大臣,不幸落难于此,想让庄周给他一升半斗之水,这样就可以救他一条命。庄周听后说:“可以,我将要到南方游说吴、越国王,到那边后引来长江水救你,好吧?”鲋鱼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水就无法自下而上,这是你所知道的。如今,我只求你一点点水,而你却许诺这样的大话,等你引来江水,我早都渴死了,你还不如把我送到干鱼店里让我等死吧!”监河侯听了非常尴尬。
后来,人们就用“涸辙之鱼”来表示身陷困境,急待援救。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巧取豪夺
源于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宋代襄阳的米友仁既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长于作画,非常喜欢模仿古人的作品。他为了弄到古人的真品,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有一次,他在涟水发现了一幅真品牧牛图,于是就向主人借来描摹,后来他把真品留下来,却把摹本拿去还给主人。过了几个月后,主人才发现米友仁还来的不是真品,于是就去向他讨要。开始米友仁还想抵赖,最后主人说他的真品牛的眼睛里有牧童,而模仿的这幅却没有。在事实面前米友仁不得不把真品还给了人家。即使如此,米友仁的欺骗手段还是屡屡得手。他惯用的手法之一是借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经过精心描摹后故意把真假本混在一起让主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非常逼真,别人时常把仿本当作真本而收下来。通过这样的手段,他骗到许多古代的书画。除此之外,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夺取。有一次,他在船上看到另一位喜欢收藏书画的人,手里有一幅王羲之的真品,他提出用一幅画同这个人交换。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大喊大叫,以投河自尽来威胁。这个人没有办法,只好与他交换。他依靠巧偷豪夺,所得甚多。后来,人们把“巧偷豪夺”改为“巧取豪夺”,用来表示用卑鄙的手段去骗取,用蛮横的手段去掠夺。用于贬义。
一字之师
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买椟还珠
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相传楚国有个商人想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用名贵的香木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盒子,盒子上面不但刻着精美的图案,而且还用香料熏过,这样一来,更加香气扑鼻。他把珍珠放到盒子里,又用玫瑰、珍珠对盒子装饰了一番,盒子看起来更加美观,有个郑国人看到盒子非常好看,于是花大价钱“买椟而还其珠”,买了盒子,而把珍珠还给了他。后来,人们用“买椟还珠”比喻舍本求末,取舍不当;或者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到事物的本质。
一箭双雕
源于《北史·长孙晟传》。长孙晟是南北朝时期洛阳人。他不仅聪明,而且很有军事才能,尤其擅长射箭。他出使西北突厥族时,突厥王非常佩服他的箭法,常和他一起出外打猎。当地人听见他猛烈发箭的弓声,都惊异地称作“霹雳”;看见他飞快跑马的姿态,又夸奖地称作“闪电”。有一次,他又和突厥王外出打猎。突厥王看到空中有两只雕,正在争夺一块肉吃,准备搭弓射箭时,只听得“嗖”的一声,两只雕一齐直落下来,突厥王跑去一看,原来一箭射中了两只雕。从此更加佩服长孙晟的本领。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箭双雕”,用来比喻采取一项措施同时收到了两种效果。
一诺千金
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专门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名诺言。”接着曹邱征又说:“你的名声如此之大,难道与我到处宣扬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话后非常高兴,认为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原来与曹邱生的宣传有关。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说话算数。
亡羊补牢
源于《战国策·楚策四》。战国时期,楚襄王整天淫逸享乐、不理朝政,奸臣州侯、夏侯等又不离其左右。当时有一个名叫庄辛的大臣劝谏楚襄王,如果再这样下去,楚国一定会灭亡的。可是楚襄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庄辛大骂一通。庄辛于是率领全家到赵国去了。果然没过多久,秦国就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内部空虚,无力抵抗,最后楚襄王被迫逃到城阳。这时他才意识到庄辛的话不错,于是派人到赵国去请庄辛。
庄辛回来后,楚庄王内疚地对庄辛承认了错误,问庄辛现在应该怎么办。庄辛诚恳地回答道:“我听见人们说,看见兔子而回头招呼猎犬,还不算太晚;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楚襄王听从了庄辛的建议,果然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失地。后来,人们用“亡羊补牢”来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如果及时补救还有希望。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还有么?要比较不常见的。。
追答
胸有成竹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