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术史问题的答案
1.徐黄异体2.董源山水画特征及其对后代的影响3.范宽、马远、王希孟山水画特征以及代表作品4.宋代山水画与元代山水画的不同5.明代浙派、吴派以及松江派山水画的表现特征6....
1.徐黄异体
2.董源山水画特征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3.范宽、马远、王希孟山水画特征以及代表作品
4.宋代山水画与元代山水画的不同
5.明代浙派、吴派以及松江派山水画的表现特征
6.清初四王与四僧
7.徐渭写意花鸟画特征
8.秦汉雕塑的功能、形式与代表作品
9.秦兵马俑与霍去病墓雕塑的艺术风格
10.汉代帛画的表现特征
11.莫高窟北朝壁画的内容及其代表作品
12.扬州画派特点
13.海派及其特征
14.中国传统人文画
15.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发展 展开
2.董源山水画特征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3.范宽、马远、王希孟山水画特征以及代表作品
4.宋代山水画与元代山水画的不同
5.明代浙派、吴派以及松江派山水画的表现特征
6.清初四王与四僧
7.徐渭写意花鸟画特征
8.秦汉雕塑的功能、形式与代表作品
9.秦兵马俑与霍去病墓雕塑的艺术风格
10.汉代帛画的表现特征
11.莫高窟北朝壁画的内容及其代表作品
12.扬州画派特点
13.海派及其特征
14.中国传统人文画
15.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发展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画像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诸如生产劳动,历史故事,乐舞杂技,车骑出行,建筑,天象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画像砖: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画像砖起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有描绘社会风俗的,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1、徐黄异体
指五代的花鸟画出现的两大阵营,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2、董源山水画特征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一)皴法。在山水画史上,凡有巨变,多由皴法所致。盛唐王维“始用渲淡,一变构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开始,出现皴法。这些山水画家主要集中在关陕一带,他们的山石线条以方硬工稳为主,完全取决于对当地地貌的感受。这在传为唐代的山水卷轴画和墓室壁画中的配景可略见一斑。北方的山水画风一直吹拂到五代南唐,因此,南唐翰林图画院的山水画风与北方没有大大的差异。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散开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
(二)造型。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险峰,多作平峦缓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渔者、渡客等星星点点,饶有生机。远景的山峦顶上聚集着成片的矾头,即垒叠的巨石,形同矾石的结晶体,一簇簇的苦点区分出各个矾头的外形,平列展开于画面上。
(三)构图。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多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现存与董源画风相关的古画多属长卷。
(四)植被。董源笔下的植被是构成其密体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实地实景。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和山脉多石,浮土上的林木与裸露的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江南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草木极易覆盖在以土质为主的群山之表。
(五)意境。董源的山水画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与李思训讲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画迥然不同。
影响:董源开创的江南水墨山水画风,经门人巨然的传扬,自成一派,形成了独特和完整的艺术语言结构。北宋末文人画家米芾最先发掘出董、巨山水画中笔墨平淡、意趣幽远的审美价值,米芾子米友仁入南宋后,承父风范,形成了“米家山水”的格局。
元代著名文人画家赵孟頫主宰了文人画坛后,使董、巨的江南水墨山水画风得到尊崇,这种格局一直持续不衰,元代兴起的文人画家群日益扩展了江南水墨山水画风,尤其是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出的“南北宗论”,把董、巨与唐代王维并列,为“南宗”之祖,嫡派纷呈。
董、巨的山水画风不仅滋补了赵孟頫本人的山水画,而且向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合称“元季四大家”)展示了传统绘画的根柢和生命力,明代以沈周、文徵明等为首的“吴门画派”和以董其昌为主的“松江派”以及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八大、石涛、髡残、弘仁)等无不经过上追董、巨的过程,才各取其景,各显其才,各造其极。
懒的答了,这位同学真懒,许多网上都有的,一点技术含量的都没有。我摘抄一下也觉得麻烦,自己总结吧。
有技术含量的,等我有心情再说。
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画像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诸如生产劳动,历史故事,乐舞杂技,车骑出行,建筑,天象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画像砖: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画像砖起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有描绘社会风俗的,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1、徐黄异体
指五代的花鸟画出现的两大阵营,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2、董源山水画特征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一)皴法。在山水画史上,凡有巨变,多由皴法所致。盛唐王维“始用渲淡,一变构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开始,出现皴法。这些山水画家主要集中在关陕一带,他们的山石线条以方硬工稳为主,完全取决于对当地地貌的感受。这在传为唐代的山水卷轴画和墓室壁画中的配景可略见一斑。北方的山水画风一直吹拂到五代南唐,因此,南唐翰林图画院的山水画风与北方没有大大的差异。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散开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
(二)造型。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险峰,多作平峦缓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渔者、渡客等星星点点,饶有生机。远景的山峦顶上聚集着成片的矾头,即垒叠的巨石,形同矾石的结晶体,一簇簇的苦点区分出各个矾头的外形,平列展开于画面上。
(三)构图。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多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现存与董源画风相关的古画多属长卷。
(四)植被。董源笔下的植被是构成其密体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实地实景。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和山脉多石,浮土上的林木与裸露的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江南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草木极易覆盖在以土质为主的群山之表。
(五)意境。董源的山水画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与李思训讲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画迥然不同。
影响:董源开创的江南水墨山水画风,经门人巨然的传扬,自成一派,形成了独特和完整的艺术语言结构。北宋末文人画家米芾最先发掘出董、巨山水画中笔墨平淡、意趣幽远的审美价值,米芾子米友仁入南宋后,承父风范,形成了“米家山水”的格局。
元代著名文人画家赵孟頫主宰了文人画坛后,使董、巨的江南水墨山水画风得到尊崇,这种格局一直持续不衰,元代兴起的文人画家群日益扩展了江南水墨山水画风,尤其是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出的“南北宗论”,把董、巨与唐代王维并列,为“南宗”之祖,嫡派纷呈。
董、巨的山水画风不仅滋补了赵孟頫本人的山水画,而且向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合称“元季四大家”)展示了传统绘画的根柢和生命力,明代以沈周、文徵明等为首的“吴门画派”和以董其昌为主的“松江派”以及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八大、石涛、髡残、弘仁)等无不经过上追董、巨的过程,才各取其景,各显其才,各造其极。
懒的答了,这位同学真懒,许多网上都有的,一点技术含量的都没有。我摘抄一下也觉得麻烦,自己总结吧。
有技术含量的,等我有心情再说。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999743.html
展开全部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画像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诸如生产劳动,历史故事,乐舞杂技,车骑出行,建筑,天象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画像砖: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画像砖起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有描绘社会风俗的,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1、徐黄异体
指五代的花鸟画出现的两大阵营,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2、董源山水画特征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一)皴法。在山水画史上,凡有巨变,多由皴法所致。盛唐王维“始用渲淡,一变构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开始,出现皴法。这些山水画家主要集中在关陕一带,他们的山石线条以方硬工稳为主,完全取决于对当地地貌的感受。这在传为唐代的山水卷轴画和墓室壁画中的配景可略见一斑。北方的山水画风一直吹拂到五代南唐,因此,南唐翰林图画院的山水画风与北方没有大大的差异。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散开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
(二)造型。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险峰,多作平峦缓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渔者、渡客等星星点点,饶有生机。远景的山峦顶上聚集着成片的矾头,即垒叠的巨石,形同矾石的结晶体,一簇簇的苦点区分出各个矾头的外形,平列展开于画面上。
(三)构图。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多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现存与董源画风相关的古画多属长卷。
(四)植被。董源笔下的植被是构成其密体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实地实景。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和山脉多石,浮土上的林木与裸露的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江南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草木极易覆盖在以土质为主的群山之表。
(五)意境。董源的山水画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与李思训讲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画迥然不同。
影响:董源开创的江南水墨山水画风,经门人巨然的传扬,自成一派,形成了独特和完整的艺术语言结构。北宋末文人画家米芾最先发掘出董、巨山水画中笔墨平淡、意趣幽远的审美价值,米芾子米友仁入南宋后,承父风范,形成了“米家山水”的格局。
元代著名文人画家赵孟頫主宰了文人画坛后,使董、巨的江南水墨山水画风得到尊崇,这种格局一直持续不衰,元代兴起的文人画家群日益扩展了江南水墨山水画风,尤其是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出的“南北宗论”,把董、巨与唐代王维并列,为“南宗”之祖,嫡派纷呈。
董、巨的山水画风不仅滋补了赵孟頫本人的山水画,而且向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合称“元季四大家”)展示了传统绘画的根柢和生命力,明代以沈周、文徵明等为首的“吴门画派”和以董其昌为主的“松江派”以及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八大、石涛、髡残、弘仁)等无不经过上追董、巨的过程,才各取其景,各显其才,各造其极。
自己去查有的...分我要了哈
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画像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诸如生产劳动,历史故事,乐舞杂技,车骑出行,建筑,天象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画像砖: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画像砖起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有描绘社会风俗的,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1、徐黄异体
指五代的花鸟画出现的两大阵营,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2、董源山水画特征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一)皴法。在山水画史上,凡有巨变,多由皴法所致。盛唐王维“始用渲淡,一变构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开始,出现皴法。这些山水画家主要集中在关陕一带,他们的山石线条以方硬工稳为主,完全取决于对当地地貌的感受。这在传为唐代的山水卷轴画和墓室壁画中的配景可略见一斑。北方的山水画风一直吹拂到五代南唐,因此,南唐翰林图画院的山水画风与北方没有大大的差异。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散开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
(二)造型。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险峰,多作平峦缓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渔者、渡客等星星点点,饶有生机。远景的山峦顶上聚集着成片的矾头,即垒叠的巨石,形同矾石的结晶体,一簇簇的苦点区分出各个矾头的外形,平列展开于画面上。
(三)构图。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多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现存与董源画风相关的古画多属长卷。
(四)植被。董源笔下的植被是构成其密体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实地实景。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和山脉多石,浮土上的林木与裸露的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江南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草木极易覆盖在以土质为主的群山之表。
(五)意境。董源的山水画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与李思训讲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画迥然不同。
影响:董源开创的江南水墨山水画风,经门人巨然的传扬,自成一派,形成了独特和完整的艺术语言结构。北宋末文人画家米芾最先发掘出董、巨山水画中笔墨平淡、意趣幽远的审美价值,米芾子米友仁入南宋后,承父风范,形成了“米家山水”的格局。
元代著名文人画家赵孟頫主宰了文人画坛后,使董、巨的江南水墨山水画风得到尊崇,这种格局一直持续不衰,元代兴起的文人画家群日益扩展了江南水墨山水画风,尤其是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出的“南北宗论”,把董、巨与唐代王维并列,为“南宗”之祖,嫡派纷呈。
董、巨的山水画风不仅滋补了赵孟頫本人的山水画,而且向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合称“元季四大家”)展示了传统绘画的根柢和生命力,明代以沈周、文徵明等为首的“吴门画派”和以董其昌为主的“松江派”以及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八大、石涛、髡残、弘仁)等无不经过上追董、巨的过程,才各取其景,各显其才,各造其极。
自己去查有的...分我要了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