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局是什么
宝玉最终出家,宝钗守活寡。
最后的结局甄宝玉见面谈仕途经济,令贾宝玉失望。和尚送来通灵宝玉,引贾宝玉梦入真如福地(系太虚幻境变形),重阅金陵十二钗判册,领悟三世情缘。
宝钗借“赤子之心”之词含功名讽谏之意,贾宝玉醒悟“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于是用心攻书,如期赶考。进场前跪别王夫人,揖别李纨,话别宝钗。出场后失踪,外头喜报中第七名举人。常州毗陵驿,贾宝玉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拜别贾政,临去作歌云“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贾政回京启奏,圣上给贾宝玉赏了个文妙真人的道号。甄士隐说“宝玉,即‘宝玉’也”,尘缘已满,仍是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形质归一。
扩展资料
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就为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林黛玉知晓宝玉将娶宝钗,这本是她数年的心病,只求速死以完此债。贾母探望,知其不好,预备后事,责备黛玉不知本分。凤姐建议宝玉娶亲之事更为重要。凤姐骗宝玉欲娶黛玉,宝玉大喜。凤姐将娶亲之事与薛姨妈商量,薛家只得答应。
此间,薛蟠被判误杀,用银子赎了。薛姨妈不将娶亲大办,只和贾家操办。王夫人将过礼的物品交与贾母审阅,贾母派人告知薛姨妈不要虚礼。黛玉之病日重一日,鸳鸯忖度贾母近日待黛玉差些,就不禀告,于是贾府众人都不过问,只有紫鹃一人。
黛玉烧了诗本子和娟帕子,紫鹃恨宝玉之心,紫鹃回潇湘馆,黛玉不好,请来李纨,李纨差紫鹃给其换衣,其间,平儿来请紫鹃,李纨使雪雁替她。娶亲时,宝玉大喜,痴病也转好,众人皆喜。宝玉揭开新娘盖头,发现是宝钗,旧病复发。贾政启程赴任,宝玉更加昏聩,连饮食也不能进了。
宝玉最终出家。
宝钗守活寡(有一个孩子)
不过很多人都认为曹雪芹的原意并非如此(事实上从原著来看也的确如此)。
薛宝钗是个在生活的不如意中逐渐长大的早熟女孩子。她有过幸福的童年,但长大之后却要面临着家败的危机。小小年纪便已经深知生活的艰难,大观园里的女孩子,唯有她对钱财地位有明确的概念,懂得勤俭持家,于是也才会不爱奢华装扮。由此,也更能够理解薛氏母女的艰辛,明白薛姨妈为何想极力促成“金玉良缘”。毕竟,只有薛宝钗未来的夫家根基够厚,而且又能够无条件地帮忙,才有可能使得薛家的败落命运进一步地推迟。不然,单靠着这个整日惹是生非的“呆霸王”薛蟠,恐怕只能让薛家离“一败涂地”越来越近。
由此看来,贾家虽然算不上最好的对象,但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宝玉长相又好,姐姐又是正当红的贵妃娘娘,重要的是亲上加亲,日后有了麻烦,贾家总不能置薛家的孤儿寡母于不顾。
然而,宝玉和宝钗却实在不是一对合适的好夫妻,宝钗虽然对宝玉有些好感,却也只是女孩子的青春萌动而已,这两个人完全不是志同道合的姐弟俩,而宝钗之所以想嫁给宝玉,大半的原因是出于家族的考虑。宝钗虽然没有黛玉那样的纯真率直的个性,却比黛玉有着更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力,宝钗之苦,苦在太懂事太争气,薛蟠若有妹妹一半的心力,薛家必定大富大贵。只可惜,千斤重担落在了一个女孩子身上,要拿着自己的婚姻来拯救整个家庭的没落,宝钗如何能够不苦?
再来看《红楼梦曲二: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家,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首曲子的意思就是:贾宝玉虽然真爱林黛玉,可是他最终是和薛宝钗结婚的。而且,夫妻二人婚后虽然内心深处痛苦,但是却相敬如宾,是恩爱的。这应该是对于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生活的基本刻画。
那么这曲子的题目,到底是谁的“终身”“误”了呢?仅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吗?既然是两个人的和曲,自然也就是两个人的“终身”都“误”了,加上贾宝玉,就是三个人。再来看内容:第一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乍一看,好像只是一种表白,表白对林黛玉的矢志不渝。但是从整个红楼梦曲的基调来看,这样的判断则有疑问。正如警幻仙子在前面介绍的,红楼梦曲其实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以“聪明累”那种对凤姐痛惜的心情,“终身误”在这里显然不会厚此薄彼地进行表白,所以这一句仍然是作者以一种痛悔的心情来写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木石前盟有多么坚定,而是悔恨为了这样的坚定伤害了一个人。看第二句,“山中高士晶莹雪”,多么高的评价,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也同样证明作者的痛悔心情。因为这样“晶莹”的“高士”,他却只能空对,让她寂寞一生。同样在这一句,他继续写出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对“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怀念。但是到这里,作者的痛苦已经有了程度之分。那就是世外仙姝虽然寂寞,自己还能“终不忘”,虽死犹生;而对山中高士的“空对”,才是最令人痛心的。到了最后一句,就完全是对“山中高士”的痛惜了。所谓“美中不足”,“美”是能跟所爱的人在一起,“不足”则是得到人而得不到心。
最后来看《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有“看破的,遁入空门”之语。贾府“事败抄没”后,“子孙流散”,“一败涂地”。贾宝玉则“悬崖撒手”,“弃而为僧”。也就是说,贾宝玉在贾府被查抄以后终于下定决心出家做了和尚,到这个时候,薛宝钗真的处于“守寡”状态了。
宝钗守活寡(有一个孩子)
不过很多人都认为曹雪芹的原意并非如此(事实上从原著来看也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