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元旦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元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农历:春节(正月初一)、路神生日(正月初五)、元宵节(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五(正月初五和正月二十五根据地方不同的不而不同,有的地方过,有的地方不过。)
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年节早见于《尚书·舜典》,到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3天,民间欢庆持续半月.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此会以十四日为最盛,乡下有不少人进城赶会,俗称"赶逛会".孔府的小姐、太太为观赏会中热闹场面,在孔府大门里面墙边筑台搭棚,悬灯结彩,在台子临街一面挂起竹帘,隔帘观光.
每年正月元月初五关于路神生日节日的由来历: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每年正月元月初十五关于元宵节日的由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渊源
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是我国民间非常隆重、热闹的娱乐型盛大节日.
元宵节起于汉朝,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众说不一.
一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雉)临朝称政,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平叛诸吕,拥立刘恒为帝,称汉文帝.因平叛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是夜,汉文帝都要微服出访,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也叫"元夕"、"元夜".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元宵节源于汉朝皇帝祭祀泰一.据史料记载,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刨建"太初历"(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时,就已把元宵节列为重大纪念节日.《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太一"又称"泰一"、"太乙",是主宰一切的神.《星经》说泰一星是"天帝神,主十六神".此说认为正月上元是朝廷的祭祀大典,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
还有一说,佛教传人中国,佛教徒认为正月十五日是佛祖示现神变降伏妖魔的日子,要举行法会纪念佛祖神变.为显佛祖神威,要大放华灯.此举流传到民间,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至此,在祭泰一神的旧说之上,又有了燃灯礼佛的意义.原有的神仙术与佛教礼仪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合壁的独特习俗.汉朝皇帝崇尚佛教,此习俗亦因官府的倡导而流行.《事物纪原》说:汉代两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吾金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与以上传说相比,民间关于东方朔巧定元宵节的传说更具有传奇色彩.传说汉武帝时有个宫女叫元宵,因思念父母不得相见,欲觅死.足智多谋、心地善良的汉武帝近臣东方朔对元宵十分同情.为了使元宵有机会同父母见面团圆,他传布火神将要在正月十五日烧毁京都长安.
见全城百姓恐慌不已,东方朔便劝汉武帝,在正月十五日让宫廷里的人全部外出避火灾,再让全城百姓挂红灯放焰火,骗过天上察看火情的火神,以保证正月十五日长安太平无事.在东方朔的帮助下,宫女元宵得以出宫与父母团圆.从此,正月十五日夜各地要挂红灯,放焰火.
元宵佳节观礼花
春节的又一个欢庆高潮——元宵节到了.听说今年的焰火晚会特别精彩,晚上刚吃完晚饭,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前往观看焰火晚会的人流中.
走在大街上,给人的第一感受是人多、车多、鞭炮声多.我们一路边说边笑不知不觉来到了观看地点.人可真多呀!把整个延河路围得水泄不通.人们说笑着,谈论着春节佳事,等待着焰火晚会的开始.我和儿子决定比赛,比一比谁的想象力丰富,谁给焰火取得名字最形象逼真.
在一片鞭炮声、欢呼声中,焰火晚会开始了.只见无数花朵在天空中绽放,继而变化为花瓣雨纷纷飘落下来.我说这叫"百花齐放",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意融融的景象……话没说完,在花瓣飘落的地方,三条银龙盘旋着飞向蓝天,并发出悦耳的响声,儿子说,这叫"银蛇歌舞".
一团团焰火不断地飞向天空,我和儿子,随着观众不住地大声叫好.品评着每一团焰火,绞尽脑汁编着各种名称.突然,在半空中出现了一条"瀑布",我指着瀑布说:"儿子,快看瀑布."他嚷着说:"瀑布是挂在山上,这里没有山,那是从天而降的银河."我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的想象力.
焰火晚会达到了高潮,只见一群群形似小蛇的焰火伴着啾啾的声音从地面不断地冲向高空,,霎时布满了半边天.我说:"我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百蛇狂舞".儿子说:"太落俗套了.不如叫‘精灵闹春’,你看,那无数的小精灵,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也不约而同地来参加焰火晚会呢."我想了想,觉得这个名字很形象.
正想着,忽然儿子大叫起来,"妈妈,快看!萤火虫!他们正在树丛中飞来飞去呢!"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看,还真像呢!那一股股腾起的烟雾,升到高空,散向八方,还真像一棵玉树,那飘散的点点焰火,像一只只萤火虫在玉树间飞舞.(待续)
一团团焰火不断的飞向天空,像"流星雨"、像"天女散花"……焰花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此时我们只恨自己平时积累的词句太少,无法形容如此绚丽的焰火.
精彩的晚会结束了,观众又化作股股洪流,涌向四面八方.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一首歌《难忘今宵》.难忘今宵,难忘今宵的焰火晚会,但愿明年我们再相约在此处,那时焰火会精彩,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
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年节早见于《尚书·舜典》,到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3天,民间欢庆持续半月.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此会以十四日为最盛,乡下有不少人进城赶会,俗称"赶逛会".孔府的小姐、太太为观赏会中热闹场面,在孔府大门里面墙边筑台搭棚,悬灯结彩,在台子临街一面挂起竹帘,隔帘观光.
每年正月元月初五关于路神生日节日的由来历: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每年正月元月初十五关于元宵节日的由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渊源
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是我国民间非常隆重、热闹的娱乐型盛大节日.
元宵节起于汉朝,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众说不一.
一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雉)临朝称政,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平叛诸吕,拥立刘恒为帝,称汉文帝.因平叛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是夜,汉文帝都要微服出访,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也叫"元夕"、"元夜".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元宵节源于汉朝皇帝祭祀泰一.据史料记载,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刨建"太初历"(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时,就已把元宵节列为重大纪念节日.《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太一"又称"泰一"、"太乙",是主宰一切的神.《星经》说泰一星是"天帝神,主十六神".此说认为正月上元是朝廷的祭祀大典,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
还有一说,佛教传人中国,佛教徒认为正月十五日是佛祖示现神变降伏妖魔的日子,要举行法会纪念佛祖神变.为显佛祖神威,要大放华灯.此举流传到民间,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至此,在祭泰一神的旧说之上,又有了燃灯礼佛的意义.原有的神仙术与佛教礼仪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合壁的独特习俗.汉朝皇帝崇尚佛教,此习俗亦因官府的倡导而流行.《事物纪原》说:汉代两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吾金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与以上传说相比,民间关于东方朔巧定元宵节的传说更具有传奇色彩.传说汉武帝时有个宫女叫元宵,因思念父母不得相见,欲觅死.足智多谋、心地善良的汉武帝近臣东方朔对元宵十分同情.为了使元宵有机会同父母见面团圆,他传布火神将要在正月十五日烧毁京都长安.
见全城百姓恐慌不已,东方朔便劝汉武帝,在正月十五日让宫廷里的人全部外出避火灾,再让全城百姓挂红灯放焰火,骗过天上察看火情的火神,以保证正月十五日长安太平无事.在东方朔的帮助下,宫女元宵得以出宫与父母团圆.从此,正月十五日夜各地要挂红灯,放焰火.
元宵佳节观礼花
春节的又一个欢庆高潮——元宵节到了.听说今年的焰火晚会特别精彩,晚上刚吃完晚饭,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前往观看焰火晚会的人流中.
走在大街上,给人的第一感受是人多、车多、鞭炮声多.我们一路边说边笑不知不觉来到了观看地点.人可真多呀!把整个延河路围得水泄不通.人们说笑着,谈论着春节佳事,等待着焰火晚会的开始.我和儿子决定比赛,比一比谁的想象力丰富,谁给焰火取得名字最形象逼真.
在一片鞭炮声、欢呼声中,焰火晚会开始了.只见无数花朵在天空中绽放,继而变化为花瓣雨纷纷飘落下来.我说这叫"百花齐放",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意融融的景象……话没说完,在花瓣飘落的地方,三条银龙盘旋着飞向蓝天,并发出悦耳的响声,儿子说,这叫"银蛇歌舞".
一团团焰火不断地飞向天空,我和儿子,随着观众不住地大声叫好.品评着每一团焰火,绞尽脑汁编着各种名称.突然,在半空中出现了一条"瀑布",我指着瀑布说:"儿子,快看瀑布."他嚷着说:"瀑布是挂在山上,这里没有山,那是从天而降的银河."我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的想象力.
焰火晚会达到了高潮,只见一群群形似小蛇的焰火伴着啾啾的声音从地面不断地冲向高空,,霎时布满了半边天.我说:"我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百蛇狂舞".儿子说:"太落俗套了.不如叫‘精灵闹春’,你看,那无数的小精灵,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也不约而同地来参加焰火晚会呢."我想了想,觉得这个名字很形象.
正想着,忽然儿子大叫起来,"妈妈,快看!萤火虫!他们正在树丛中飞来飞去呢!"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看,还真像呢!那一股股腾起的烟雾,升到高空,散向八方,还真像一棵玉树,那飘散的点点焰火,像一只只萤火虫在玉树间飞舞.(待续)
一团团焰火不断的飞向天空,像"流星雨"、像"天女散花"……焰花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此时我们只恨自己平时积累的词句太少,无法形容如此绚丽的焰火.
精彩的晚会结束了,观众又化作股股洪流,涌向四面八方.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一首歌《难忘今宵》.难忘今宵,难忘今宵的焰火晚会,但愿明年我们再相约在此处,那时焰火会精彩,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uctvyxuxuxufftcfogxx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最普遍的介绍:
特点是什么:
举例说明应用场景:
其它含义:
举例说明应用场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