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记>>简答题答案 40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简答题:
1.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3.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试做评价
4.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5.第一自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6.第三段文字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7.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8.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10.(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1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12.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13.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14.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5.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
答案:
1、年纪、衣着、神态、生活状态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说了世间朝代更迭等。桃源人与世隔绝,不知道世事变幻,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所以叹惋。
3、寄托了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4、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5、通过描绘这样的美好景象,引起读者的向往,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6、写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二)桃源人告诉渔人自己的身世。
桃花源人“先世避秦时乱”,所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7、他们不想世人来扰乱他们宁静的生活。
8、暗示桃花源不存在。
9、表达当世黑暗混乱,当世的人渴望寻找一块宁静的乐土。
10、美好在以下几个方面:景美、人和善、生活安宁。
具体描写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等等。
1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以下特点:与世隔绝,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
12、村中衣食丰足;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13、兼济天下大济苍生,创造和平安宁的社会。
14、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15、高洁志气逃浊世,美好理想寄桃源。
1.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3.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试做评价
4.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5.第一自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6.第三段文字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7.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8.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10.(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1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12.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13.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14.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5.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
答案:
1、年纪、衣着、神态、生活状态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说了世间朝代更迭等。桃源人与世隔绝,不知道世事变幻,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所以叹惋。
3、寄托了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4、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5、通过描绘这样的美好景象,引起读者的向往,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6、写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二)桃源人告诉渔人自己的身世。
桃花源人“先世避秦时乱”,所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7、他们不想世人来扰乱他们宁静的生活。
8、暗示桃花源不存在。
9、表达当世黑暗混乱,当世的人渴望寻找一块宁静的乐土。
10、美好在以下几个方面:景美、人和善、生活安宁。
具体描写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等等。
1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以下特点:与世隔绝,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
12、村中衣食丰足;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13、兼济天下大济苍生,创造和平安宁的社会。
14、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15、高洁志气逃浊世,美好理想寄桃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