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现在的总体情况如何?

主要是机械制造及设计方面的情况.... 主要是机械制造及设计方面的情况. 展开
 我来答
stepper_行者
2006-03-11 · TA获得超过109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6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85万
展开全部
中国机械行业市场回顾与展望简述

回顾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展望未来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中国机械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在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作为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机械行业更是迅猛发展。在向机械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的新的挑战;机械行业涉及面相当广泛,如:工程、建筑、汽车、船舶、电子、石化、电力、电气、仪器仪表、物流、医疗、饮食、环保、纺织等等,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都是国家支柱性的重要行业,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和影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机械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八五”期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机械工业、汽车工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按照这一战略要求,原机械工业部会同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纲要》,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要求到2010年基本实现机械工业的振兴,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九五”初期,原机械工业部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了着重打好“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即:质量翻身战役,再塑机械产品的良好形象;组织结构优化战役,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开发能力提高战役,全面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

“九五”期间,机械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机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超过25%,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大量可靠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得到大量采用,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制造重大、精密、成套装备的能力显著提高;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机械行业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机械工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机制已在机械工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2004年我国机械工业在遭遇突如其来的“宏观紧缩”冲击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机械工业2004年产销增幅比去前一年30%以上的水平有较大回落,但增幅仍可达到15%-20%,预计2005年全行业的经济运行将由近两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回归到15%左右的正常年景的发展速度。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相信今明两年电力设备、船舶制造、石油和化工设备制造业仍将高速发展。不同细分行业其来年前景也不一样。

机械英才网根据自身资源信息优势,特编制本报告,供机械行业企业和专业人士参阅、共勉。

中国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中国机械行业的迅猛发展,在硬件方面而言,已经有了不起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是对行业经营管理和高级技术方面的企业人才的需求和互动,特别是对企业的人才储备状况的挑战。

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近年来,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机械行业中发展最迅猛、最热门的应该汽车行业,因此,在本报告中,机械英才网也给予了它特别的地位,对它的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

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大连市科协首届学术年会于2004年10月9-12日在大连市星海会展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80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等出席,共同探讨中国机械装备制造行业振兴和人才队伍建设之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路甬祥,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副部长陆燕荪,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科技部副秘书长李键,大连市市长夏德仁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年会的主题--“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把行业人才队伍的培训、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路甬祥在开幕式致词时表示,以不同的方式和视角,共同探讨提升我国装备制造创新、竞争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凸显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念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行动,意义重大。大会一至要求提倡好风气、好传统,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特别是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本届年会的召开对振兴老工业基地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以及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同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机械行业的人才现状已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相关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并提高到了一个战略方针和行业目标的高度。在2005年,我们也已经很明显的看到了中国机械行业人才的紧缺,特别是汽车行业的销售工程师和专业技术工人。

而就在2004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中国技术工人短缺的调研报告,也表明在中国机械及相关行业中,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和高级技术能力的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汽车行业的高级技术、管理、销售人才。

并且,据机械英才网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机械行业内的技工短缺现象已经遍及全国,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1、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调查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3位人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达到319%。

2、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和初级工的需求人数与求职应聘人数之比分别是24:1、21:1、18:1、15:1和15:1,目前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

3、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江苏省无锡市2005年二季度企业登记需要275名高级技师和技师,但没有一个人应聘;高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已经达到48:1,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分别为15:1和17:1。

东三省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短缺。据2004年底调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辽宁为88%,吉林为71%,黑龙江为61%。即使在上海,此比例也只有94%。2004年末,在北京,汽车行业的人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竞相以高薪争夺高级销售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场面。

4、我国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据测算,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高素质的机械、汽车营销人员将有更大的需求,机械行业的高级技术工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

当前我国机械行业高技术人才短缺现象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一轮接一轮的就业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等问题,使得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然而高级技术人才却严重短缺,人才市场呈现出求大学生、硕士生易,寻高级技师难的状况。同样,机械制造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为此,不久的将来,国家也将会推出《职业培训考核条例》,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并通过《职业培训考核条例》将其制度化;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逐步建立职工凭技能和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并逐步实现技师、高级技师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应的机械行业的企业的成本也将有所提高,所以现在就是提前争夺精英人才,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好机会。

据机械英才网统计数据表明,现在仅仅是技工的短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精英人才的需求和短缺也会逐步成为现实,形势将更加严峻。

从机械制造行业业的现状来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忽视

虽然在当今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已经被社会认可,但是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是技术工人短缺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技术工人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尽管技术工人的短缺早已出现,但技工教育培训的发展还难以适应。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如近年教育部布点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尽管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已达2万多所,但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只有200多所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且由于经费不足,规模有限,设备设施老化,毕业生待遇未得到很好解决,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学生和家长们“非大学不上,非名牌大学不上,非热门专业不读”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学历相对低但需要长期在生产第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工却不被人们重视,甚至是被大大的忽视了,这就在源头上流失了“高技能人才”;虽然国家对各级高级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增大了力度,比如对营销师、建造师、造价师等等高级职业资格的培训,但就总的人才状况而言,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培训出来的这些人才是否真正能在实践中被企业所接受?这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技工人才重要输送基地的技术学校也有很大的办学困难: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所需设备价格高、使用率低;生源少,学校办学积极性也不高;与计算机、英语等热门专业相比,学生学成后工作辛苦、收入少、工作相对难找。

2、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培养,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然而许多企业只顾追求短期效益,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2003年企业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仅为195元,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未达到国家规定1.5%的最低比例;2004年的增长也非常有限;2005年上半年有所改善,但也仅局限于部分外资企业和国内各大知名企业。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这次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其中,职工教育经费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比例在20%以下的企业占58.5%,比例在20%-50%之间的企业占26.9%,比例在50%以上的企业占14.6%。

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不注重人才培养,不注重人才的储备,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短缺。

3、还没有形成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

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存在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没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在技能人才的激励上,企业尤其是使用高技能人才多的国有企业,多没有建立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在企业外部,由于没有给技能人才创造灵活的流动环境,因而也没有达到使技能人才在流动中实现应有价值,以逐步提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达到鼓励技能人才投资的目的。

虽然近几年各种技能认证考试不断推出,但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还存在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没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

我国将对机械工程师实行技术资格认证制,全国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已经在2004年11月份开考。虽然高薪聘请技术人员的信息常见于报端,但是技术人才的整体薪资还处于较低水平。良好的激励和流动机制还没有形成。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业高级人才短缺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地各相关部门的重视,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

对于企业而言,诚然,高薪可能会找到优秀的高技术人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高技术人才的匮乏,涉及到人才断层,解决此问题,任重而道远。首先要从改变人们对技术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抓起,只有人们对技术人才的认识改变了,技术人才市场才可能出现繁荣的局面。寻找和培养高技术人才才有了落脚之处。同时还要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培训水平,让它真正的成为技术工人的摇篮。

自我国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以来,企业领导质量意识普遍增强,但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一些企业领导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抓质量促效益上,不愿花大力气推动艰苦细致的质量工作,产品质量的低水平徘徊也就不足为奇。一些企业管理混乱是导致企业质量效益不佳的另一主要原因。

机械英才网提醒行业企业,国内众多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结构普遍存在一定缺陷,技术人员队伍过于年轻,经验不足,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工作较为浮躁。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报酬分配不合理,薪金过低,对技术攻关的奖励承诺无法兑现,这些普遍存在的情况大大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身怀绝技的技术人员因对企业不满而离开企业,开办生产同样产品的私有企业,这不仅削弱原来企业的技术力量,而且加剧了机械行业的无序竞争。

参考资料: 机械英才网

百度网友ebf92ad3a
2006-03-12 · TA获得超过87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我是北京汽车行业某大型国企高级技师,下岗了!设备卖废铁了,工厂改住宅小区了,这就是前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安顾祈cV
2019-11-09
知道答主
回答量: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万
展开全部
据了解,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比相差甚远,高技能性人才的缺口数量巨大。现如今,举目四望,各行各业最缺少的恐怕已经不是有着大专本科学历乃至硕士博士学历的大学生,而是大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一来到企业就能立马上手干起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06-03-22
展开全部
世界机械制造工业发展7大特征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地位基础化

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经济规模化

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业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发展极不平衡 区域色彩浓重

以2003年为例,销售额名列世界前500位的企业几乎来自北美洲、亚洲、欧洲,所占比例高达99%,显示了三大洲在世界机械工业发展中无与伦比的统治地位。

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发达国家加大了产业转移的力度,机械产品中附加值低的产品被安排到市场潜在需求发展中国家生产: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大生产商纷纷采取专业化生产,“单品种,大批量”已成为很多500强企业生产方式的新特色;同时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步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服务的个性化成为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根本性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跨国公司,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机械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原材料调配、零部件采购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的跨国并购加剧

现代并购不再一味的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时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而且趋饱和的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建厂的风险增大,也使得更多企业开始采用联合并购的手段。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产品高技术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在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推动、提升和改造的作用。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型生物、环保装备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成果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其高新技术含量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

参考资料: 中国工业设备网发表时间:2005-12-19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