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 我来答
铁面玫瑰
2016-12-22 · TA获得超过358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586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505万
展开全部
  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呢?当然不能。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
  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荆轲这个人是不值得肯定的。这个看法是否正确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因而,将荆轲报答太子的思想与反抗暴秦挽救燕国的愿望割裂起来分析问题以至于否定荆轲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观的。
  荆轲劝樊于期自杀过于残忍。那么是否如此呢?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于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于樊来说,燕国若亡,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而言也并非绝对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私的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虑,精明多智。
  总之,荆轲这一人物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而且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堪称豪侠!
恩惠360
2017-01-01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407
采纳率:88%
帮助的人:227万
展开全部
从历史的观点看,秦朝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荆轲的大智大勇虽值得赞扬,但是不能改变历史的前进趋势。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卫人称他为庆卿,而到燕,燕人称他为荆卿。荆轲喜欢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毗沙王
文化旅行者

2018-09-28 · 爱收集历史素材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2万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2840万
展开全部
从历史的观点看,秦朝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荆轲的大智大勇虽值得赞扬,但是不能改变历史的前进趋势。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卫人称他为庆卿,而到燕,燕人称他为荆卿。荆轲喜欢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爬山小能手
2016-12-13 · TA获得超过147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3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7万
展开全部
1,将生死置之度外,明知必死,为了承诺依然赴约,为人操守令人赞叹,可当一句大侠。
2,不知天下大势,为了燕国太子丹去刺杀嬴政,目的是保存燕国,阻碍六国的统一,假如他成功刺秦,那么很有可能中原地区重新陷入混乱,继续自相残杀,只怕荆轲在历史中便成为了千古罪人。
以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q957809327
2012-09-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4万
展开全部
荆轲可以说是足智多谋,计划了很久,这是好的地方。但是傻是傻在太过急躁,只是以他一人之力去刺杀秦王,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