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之嫌。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几乎称为曹操一生的定论,“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奸雄。曹操很阴险。对于许攸,当初对袁绍无计可施的时候,听说许攸来访大喜过望,不仅来不及穿上鞋和许攸攀谈,而且对许攸言听计从,后来火烧乌巢,取得了大胜仗。
不过由于许攸过于狂妄,曹操后来就找个机会让许褚把许攸给杀了;曹操表面上对皇帝忠心耿耿,暗地里却把汉献帝玩弄于鼓掌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祢衡自以为才高八斗,因此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在京城甚至是丞相府破口大骂,曹操表面上不予计较,其实却借刘表等人之手除掉了心腹隐患。
曹操又是一个英雄,能够在乱世中崛起,且在兖州以少胜多打败了黄巾军,从而成为一方州牧。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与袁绍陈兵官渡,最终大败十倍于自己的袁绍,成为当时第一流的诸侯。
历史相关背景:
刘协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但他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掌握了他,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地方割据政权发号施令。这个道理虽然简单,真正明白的人却不多,袁绍就不懂。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政治家,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治中从事毛玠向他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觉得是说到了点子上。
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2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
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这位朋友,请详细说明,不过你的回答可以做为我的题目,但真的要详细的啊
可以到书店里买一本意林名人馆 曹操 的书上面有
——乱世奸雄、才智之将
如何看待魏的主帅曹操——对他的评价因人而异。这正说明现实的曹操本身具有难以用一个层次加以把握的复杂性。作为将军的才能、特别是从他的军事才能的观点来看,他具有同时期的竞争者——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所远远不能企及的天赋之才。这点,当时可以与之比肩的,只有诸葛孔明一人而已。
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上所展示的、代表这一时期两名军事天才家的无数次头脑战,不
断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而说到真正能在战乱之世屡操胜券的将才,首先应推曹操,他
才是杰出的英雄。
曹操在作为将军的器宇方面,也极擅长收揽人心,他广泛纠集人材,大胆加以擢拔,
正像他用尽心机企图招揽敌将关羽、赵云那样,巧妙地抬举投降的敌将,罗致了许多名
将,为我所用。而且,其才文武兼备,无所不包。这样看来,曹操的确是个与他自己所
希冀做天下人的大志相称的稀代英杰。而实际上,考察一下他在乱世中所走过的足迹,
便可以看出他另一个真实相貌,那就是他那极端冷酷无情的才人的“面孔”。
曹操作为将军的确是伟大的,真正有力量的。但是,曹操虽说是英雄,毕竟是奸雄一
流的人物。他另有残酷无道的一面,即使为他出过力的部下,他也毫不容情地杀掉。”
在说明曹操残忍性的事件中,他曾残杀过父亲的朋友吕伯奢全家。曹操年轻时期,暗杀董卓未成,当他逃走时他探望了吕伯奢,求借一宿。吕伯奢
爽快地把他留了下来,到邻村去沽酒。夜已深更,隔壁传来了磨刀声,这是为了款待曹
操杀猪相待。曹操错误地认为要杀自己,立即杀掉了吕伯奢的家族和奴仆。不仅如此,
当他明白了自己的判断错误之后,在逃走途中遇上了吕伯奢,他为了消除后顾之忧,把
吕伯奢也杀了。他的人性真是冷酷已极。这里,不难看出曹操可怕的虚无主义者的冷酷
面孔,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与目的,可以无动于衷地随便杀人。
曹操这种令人生畏的冷酷性,自然使人们一直在内心里都不喜欢他。而曹操则企图
以他自己特殊的才干来赢得人心。
从这种意义说,他究竟是好是坏姑且不论,总之,曹操始终是以他的“才智”作为
有力武器取胜的。他一方面仗持这个“利刃”登上了乱世的顶峰;而另一方面,又用这
个“利刃”不断伤害自己。曹操经常由于过分相信自己的才智而招致失败。
比如,当魏、蜀大战时。魏军连连大胜,蜀兵丢盔弃甲,争相败走。魏军乘机追赶。
如果当时追上蜀兵,那么蜀军就会全部被歼。但是,曹操止住大军。魏将都对这次收兵
感到奇怪。而曹操则认为孔明所率的蜀军并非真的退兵而是佯败,采取了慎重的处理。
但由于曹操收兵,蜀军突然转为反攻,结果魏军只好退却。
曹操经常赌智谋,结果败在自己的智谋身上
“据说智者反而会溺死在智中”。这样,曹操从本质说来是个策士,他总免不了自认为
没有比自己智谋更高明的人。结果,他是才有余而德不足,为自己的才所囿,不能行王
道,也就是说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霸道的奸雄。
年轻时的曹操,是个充满理想的有为青年。使他最初扬名是在讨伐黄巾时,当时他
一直是在国家这个大义名分下活动。后来,当臣下劝他继皇帝位时,他拒绝说:“苟天
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这是通晓天命与道义的曹操的一个侧面。但是从另一方面说,
他又是充满野心的。在这种相互对立的野心与道义的紧张关系当中,曹操相信自己的力
量与才智,一味向前猛进。
到了临近晚年,在曹操的面目中,他的野心上升到首位,到处表现出又是易怒又是焦躁的丑态。这个当时不过是一介宫门警卫、胸怀壮志、气概恢弘、
对逢迎或阿谀感到侮辱,笑人之愚的青年曹操,到了五十几岁的后半生,逐渐丧失过去
英杰面目
“……不过,近来的他又是如何呢?在赤壁之战前,在赏月的船上,已经相当计较
自己老龄了,老来以后,他已完全不再是青春时期那种不为逆境所动的姿态了,动辄愿
意听到侧近者的悦耳之言,他不知不觉也变成了过去他曾经轻蔑过、唾弃过、嗤笑过其
愚的上官地位了。”——不管什么样的英雄豪杰,随着年龄、境遇的推移,很容易陷入
人所具有的平庸的弱点。在这里,一代的权势者功成名就之后极易陷入的可悲习性,带
着某种哀感,被充分地显露出来了。曹操的可悲之处,归根到底,是在说明:一个才智
之士,甚至把他自己所怀抱的青春理想都践踏了,从自己本来所唾弃的丑恶人性,一步
也未能逃脱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