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失误在何处? 10

 我来答
百度网友ec2fb098e
2006-03-11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公平客观地讲,我认为诸葛亮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存在较大的失误。当然这是在三国鼎立前十几年所提出的,所以其中存在些许失误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关羽军的毁败和刘备争夺荆州的失误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隆中对”中“若有荆、益”之说的影响,所以我还是把这点算了进去。
  第二:错误地支持刘备发动彝陵之战,至少是没有明确劝谏刘备。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以为我在说胡话了。的确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是说道:“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但我翻阅了《三国志》,书中却一个字也没讲到诸葛亮曾经苦谏过刘备,相反赵云的谏词倒是清楚得很。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为了颂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做必要的加工和修饰是完全可能的。《三国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如果诸葛亮真得曾经苦谏过刘备,书中必定会有记载。还有一点可证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道:“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其中“秭归蹉跌”就是指以后的彝陵之战,从“难可逆见”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没有想到刘备会在彝陵之战大败而回,起码可以像第三次重分荆州那样,两家各得到一些利益。
  第三:对刘禅问题的处理方法上有一定的失误。从《前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的处理态度。他让刘禅在对待“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时,“事无大小”都要向郭攸之、费YI、董允、向宠等人,“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实际上就是让刘禅什么事情也别干,什么主意也别拿。当然这从一时看,确实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诸葛亮这样做的做法是欠妥的。试想:如果一个一切要依靠群臣,自己毫无主见,怎能当个好皇帝?而且诸葛亮死后,蒋琬、费YI又继续执行诸葛亮的做法,大约要到费YI执政的晚期,刘禅才开始处理朝政。我们知道,刘备死时,刘禅已经有17年了,到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时,刘禅已有21岁了。费YI死于公元253年,也就是说从刘备死时的公元223年到公元253年这近30年的时间里,刘禅做了个“无权皇帝”。同样的,孙权在接掌东吴时,也是20岁,他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下成长为一名卓越而老练的政治家、外交谋略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孙权是通过自已的实践,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绩。而反观刘禅,本身资质就不如孙权,再不给他多加实践的机会,他又怎么能成为一个有为之主呢?
  第四:对马谡的使用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误。其实对于诸葛亮在如何使用马谡的问题上,我有些独到的看法,我会在以后向大家做出阐述。但是,蜀军由于在马谡的问题上,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所以我也把这点算了进去。
  第五:用刑之失。街亭失守,诸葛亮斩马谡,又杀了李盛、废了黄袭,还把李邈、遣还成都,对于收藏马谡的向朗也“免官还成都”,永不重用。(参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违众议而用马谡是诸葛亮本人,而且北伐也确实需要像马谡这样可以出谋画策人材,像这样不给别人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就以明军纪给斩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我认为这也是不妥的。
  第六:诸葛亮处理政务有着严重的失误。也是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他无论是政事还是军事,不分巨细,事事操心,公事私事,不论大小,事事过问。甚至于要亲自核对帐簿,乃至“流汗竟日”;“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者不至数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魏氏春秋》与《杨戏传》裴注引《襄阳记》)这本身虽然反映出诸葛亮勤劳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但他做为蜀汉政权的“第一把手”,更应该多带些战略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与全局相关的大事上去。而且这样做还有三个坏处:其一:过多地过问琐事,势必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抓小事多了,势必会影响到抓大事上去;其二:诸葛亮如此勤劳忘我地工作,势必会影响到另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无法发挥出他们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刘禅问题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其三:事必躬亲对诸葛亮本人的健康也十分不利。诸葛亮死时的年纪并不大,只有54岁,相比曹操死时66岁、刘备死时63岁、孙权死时71岁而言,确实算得上是英年早逝。。诸葛亮就是由于过度的操劳,严重地损害了他本人的健康而过早地去逝的。
  当然诸葛亮虽说有此6失,但不能否定他本人是三国时期中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诸葛亮他的高尚品德,恪守诺言,扶弱抑强,忠于职守,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所学习,所称赞!!!

参考资料: http://www.cne3online.com/wen2/html/2004/2108_2004119.asp

一格316
2006-03-12 · TA获得超过569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4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8万
展开全部
公平客观地讲,我认为诸葛亮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存在较大的失误。当然这是在三国鼎立前十几年所提出的,所以其中存在些许失误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关羽军的毁败和刘备争夺荆州的失误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隆中对”中“若有荆、益”之说的影响,所以我还是把这点算了进去。
第二:错误地支持刘备发动彝陵之战,至少是没有明确劝谏刘备。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以为我在说胡话了。的确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是说道:“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但我翻阅了《三国志》,书中却一个字也没讲到诸葛亮曾经苦谏过刘备,相反赵云的谏词倒是清楚得很。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为了颂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做必要的加工和修饰是完全可能的。《三国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如果诸葛亮真得曾经苦谏过刘备,书中必定会有记载。还有一点可证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道:“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其中“秭归蹉跌”就是指以后的彝陵之战,从“难可逆见”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没有想到刘备会在彝陵之战大败而回,起码可以像第三次重分荆州那样,两家各得到一些利益。
第三:对刘禅问题的处理方法上有一定的失误。从《前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的处理态度。他让刘禅在对待“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时,“事无大小”都要向郭攸之、费YI、董允、向宠等人,“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实际上就是让刘禅什么事情也别干,什么主意也别拿。当然这从一时看,确实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诸葛亮这样做的做法是欠妥的。试想:如果一个一切要依靠群臣,自己毫无主见,怎能当个好皇帝?而且诸葛亮死后,蒋琬、费YI又继续执行诸葛亮的做法,大约要到费YI执政的晚期,刘禅才开始处理朝政。我们知道,刘备死时,刘禅已经有17年了,到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时,刘禅已有21岁了。费YI死于公元253年,也就是说从刘备死时的公元223年到公元253年这近30年的时间里,刘禅做了个“无权皇帝”。同样的,孙权在接掌东吴时,也是20岁,他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下成长为一名卓越而老练的政治家、外交谋略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孙权是通过自已的实践,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绩。而反观刘禅,本身资质就不如孙权,再不给他多加实践的机会,他又怎么能成为一个有为之主呢?
第四:对马谡的使用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误。其实对于诸葛亮在如何使用马谡的问题上,我有些独到的看法,我会在以后向大家做出阐述。但是,蜀军由于在马谡的问题上,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所以我也把这点算了进去。
第五:用刑之失。街亭失守,诸葛亮斩马谡,又杀了李盛、废了黄袭,还把李邈、遣还成都,对于收藏马谡的向朗也“免官还成都”,永不重用。(参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违众议而用马谡是诸葛亮本人,而且北伐也确实需要像马谡这样可以出谋画策人材,像这样不给别人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就以明军纪给斩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我认为这也是不妥的。
第六:诸葛亮处理政务有着严重的失误。也是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他无论是政事还是军事,不分巨细,事事操心,公事私事,不论大小,事事过问。甚至于要亲自核对帐簿,乃至“流汗竟日”;“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者不至数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魏氏春秋》与《杨戏传》裴注引《襄阳记》)这本身虽然反映出诸葛亮勤劳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但他做为蜀汉政权的“第一把手”,更应该多带些战略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与全局相关的大事上去。而且这样做还有三个坏处:其一:过多地过问琐事,势必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抓小事多了,势必会影响到抓大事上去;其二:诸葛亮如此勤劳忘我地工作,势必会影响到另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无法发挥出他们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刘禅问题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其三:事必躬亲对诸葛亮本人的健康也十分不利。诸葛亮死时的年纪并不大,只有54岁,相比曹操死时66岁、刘备死时63岁、孙权死时71岁而言,确实算得上是英年早逝。。诸葛亮就是由于过度的操劳,严重地损害了他本人的健康而过早地去逝的。
当然诸葛亮虽说有此6失,但不能否定他本人是三国时期中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诸葛亮他的高尚品德,恪守诺言,扶弱抑强,忠于职守,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所学习,所称赞!!!

参考资料: 这是我早先作为笔记储存在word中的,忘了出处,不好意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雷子嘎嘎
2006-03-11 · TA获得超过90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一种失误,但也是一种无奈,蜀国只是偏帮一隅,财力有限 。而他用兵谨慎,不肯冒险,当初若肯听魏延之计,兵出子午谷,也许有一拼,但诸葛亮依兵法徐徐而进,饴误了战机,实在可惜。但诸葛亮不善于变通,前几次既然不胜为何不另找战地,结果六出祁山寸土未得,最后病死五丈原。可叹。可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风夜无翼
2006-03-11 · TA获得超过4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9万
展开全部
失街亭,孔明和马谡是好朋友,因此孔明让马谡守街亭
而马谡这个人刚愎自用,不听命令,导致街亭失守.
街亭是蜀军最重要的城池之一.街亭失守,蜀军大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8149d46f3
2006-03-15 · TA获得超过52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1万
展开全部
不是传说他通晓天文地理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他明知到最终天下会落入何人之手,还选择辅佐刘备,就是为了与天抗衡,试试自己的能力。呵呵……迷信说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