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随时知道时间的

古代人没有现在人那么方便地看表,看手机。他们是怎么随时知道时间的呢?尤其是夜间,还没有太阳位置的参照。这一觉醒来,怎么知道几时几刻了。一个时辰才打一次更,这古人怎么知道具... 古代人没有现在人那么方便地看表,看手机。他们是怎么随时知道时间的呢?尤其是夜间,还没有太阳位置的参照。这一觉醒来,怎么知道几时几刻了。一个时辰才打一次更,这古人怎么知道具体时间啊。常常有看到“约好某时”的文字,这古人又是怎么做到不早到不迟到的呢? 展开
 我来答
仌琞
推荐于2018-12-10 · TA获得超过112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3万
展开全部
绳结、沙漏,日晷、香
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到八刻为下一个时辰之始。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六十甲子顺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符小莉说游戏
2020-10-21 · 贡献了超过128个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9万
展开全部

古代的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没有手表,古人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希识而2133
高粉答主

2018-11-16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
采纳率:30%
帮助的人:8160
展开全部

1、古代用来观测日影的圭表。

我们经常说“立竿测影”,就是把一根杆子放在地上,在正午的时候去测量它的影长,从而确定方向、时间、节气。

通过对这些漆杆的研究,我们发现古人非常聪明,在大约4000年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确定节气,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形成。

除了测影竿,铜圭表也是常见的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在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的古天文台,大家都能够看到铜圭表。

明朝的郭守敬建了八尺高表,就是为了获得更精确的影长,借助这种更长、更大的圭表,当时已经可以把影长测量做得非常精确。

2、时间具象转化

除了用影长来判断时间之外,古人还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把时间留在地面上。比如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

这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这样古人就可以非常精确地把时间留在地面上,并且通过报时的方法向公众传达。

扩展资料:

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在北京建国门有一座古观象台,叫作钦天监,也就是国家天文台的前身。钦天监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观象授时。

观象授时之后,天文学家会把时间播报给公众,比如北京的钟鼓楼就起到了很重要的报时功能。

在过去没有钟表的年代,每天都有晨钟和暮鼓,夜里也会有人敲着锣,走街串巷地喊时间。每到特定的时间,北京的鼓楼都会打鼓,甚至还有表演,这既是一种报时,也显示了皇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计时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圣豆汁哥
2012-09-17 · TA获得超过9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68万
展开全部
首先是时间的定位,每个地方把太阳在最上边的时候算作中午12点,这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各地时间定位标准。
然后计量工具有日晷,滴漏,沙漏一堆东西,除了日晷能随时看看,其他的都是纯计量法,就是给一天拆成12或者24份,想想应该不难。
至于后面你问的,古人生活大多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一觉醒来是5:28还是6:01除了满足下好奇心其实也没什么用,具体时间不是很重要。
“越好某时”这事不好说,但是我看电视剧貌似没见到过特别精确的时间,都是什么XXX日上午大槐树下不见不散
其实应该是没有太精确的时间概念吧,都是什么一炷香的时间,要不就是几更天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bs88480
2012-09-17 · 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77万
展开全部
平常的人家想了解具体的时间很难,在城市里有打更的,但是也是2个小时报一次时间;地位更高的有沙漏等工具,但也不常用;
普通人判断时间主要还是靠经验,古人对不同季节太阳的位置和每个月不同时间月亮的位置都很清楚,大概几点在什么位置,总之都是靠经验来判断;如果没有太阳和月亮就很难了,基本上靠感觉。
为什么古代晚上只有1到5更,而没有分的更细,就是因为时间不好确定,沙漏和日晷也不是谁都可以用的工具。
古代的约好某时,完全不会那么准确,因为也没办法判断谁到的时间更准,所以就是个大概时间。
到清朝中后期,西洋怀表就很流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