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边际收益?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边际收益递增?——一点想法
边际收益递减一直被奉为经济学的金科玉律,然而自扬格1928年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发展》一文算起,收益递增经济学也有70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关于此现象的突破性论文层出不穷,到现在也算异军突起,自成一体。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增呢?
假定边际收益递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稀缺性。既然资源是稀缺的,那么就会引出争夺资源的竞争,而在竞争之下收益就会递减,直至与边际成本相一致从而达成所谓的均衡。而收益递增说所强调的是胜者通吃(winner—take—most),也就是领先者更领先,并最终一统市场。这种情形即一般所形容的“锁入效应”。最经典的例子是80年代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之争,在技术上领先的苹果公司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远远不如DOS/IBM。阿瑟在他的《收益递增与两个商业世界》一文中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马歇尔的稳定、缓慢、连续因而是收益递减的世界;和当代不稳定、不可预测并且有多种可能结果并且收益递增的世界。
然而,一个无限递增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熊彼特曾经推测由于官僚体制的膨胀最终将抑制资本主义的创新可能,于是他所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垄断的国家企业将取竞争性的私人企业制度而代之。但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了吗?没有,至少今天还没有看到。同样如果我们假定收益是递增的,那么由于边际的下一个投资就会产生比前一个更高的回报,因此投资将无限持续下去,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了吗?没有。一个最生动的例子是,50年前的五百强企业今天还剩下了多少?从控制论上说,正反馈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
阿瑟对此的解释是所谓的锁定只是暂时的,将会被一波接一波的新技术发展所取代。可如果是这样的话,所谓的收益递增就只能是一个短期或者说服从于收益递减的现象,因为它最终走向了收益递减。设时间为横轴,边际收益为纵轴,我们所看到的就会是一幅拱形图。打个比方的话,收益递增就像是一股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典型的自组织:Autocatakinetic。要补充的是在文章初定之后,笔者在google上以Autocatakinetic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却意外发现了描述龙卷风作为一种自发秩序的文献,顿生相见恨晚之感),从一个角度看它不断地从外部吸入资源(收益递增)。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则有着非常明确的边界,也就是说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不稳定的现象是无法观察的,也因此我们不会看到它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稳定性开始崩溃(我们看不见它了),最终走向了递减的宿命。
汪丁丁曾经论述过收益递增的根本原因是(知识的)互补性。他还进一步指出收益递增(动态变迁)和收益递减(静态均衡)之间是无法兼容的。这无法兼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的看法是可以从资源的稀缺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考虑。所谓静态分析其实指的是假定资源的所有量不变而研究资源的吸纳情况。如果收益递增,这股龙卷风就会不断地加速获取资源,并最终吸干整个系统(系统就是所有资源的总合),从而使自身也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只有递减或者说最终递减的系统才能与大系统合谐共处。在笔者看来,研究收益递增现象,本质上就是讨论它是如何形成、稳定和消失(一定会消失或者说重新进入递减的状态,否则地球就要被消灭了)。
而所谓的动态也可看作是两个变量(资源这个大系统与吸纳资源的小系统)之下的分析。资源如果不能即定,再说它是否稀缺就毫无意义了。因为连资源有多少都不知道,又何谈稀缺与否。这里所说的资源,指的就是小系统所需要的东西。没有当代工业,石油、天然气有什么用处?一百年前谁会想到硅这种元素有如此魅力?难处在于几个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变量之间是没有办法分析的。这是人的问题,因为思考的过程需要一个支点。
既然在静态即稀缺性分析中不容许研究收益递增。而在动态下没有办法深入研究收益递增(可以初步讨论,却不能给出具体的性质)。由是在笔者看来,想要研究收益递增,一种可能是将动态的性质归入到静态当中来。比如在小系统和大系统之间确立一种可能的必然联系,从中入手将问题简化。举个例子的话,我们可以设想小系统的收益递增和大系统(即所有可能资源)的扩张之间的简单关系,通过把一个变量重新固化,化动为静,将所有动态问题重新归结为静态下的讨论。然而这条路可以说基本不通,因为这之间简单的线性关系不太可能存在。而如果是复杂的相互关系,也就不可能化动为静了。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如果要研究收益递增,再沿老路即资源稀缺假定下的边际分析是不太会有什么成果的。事实上,在我看来问题并不在于凸性假设,而在于原先的二维结构图(被周其仁戏称为大叉叉的供给-需求曲线)。收益递增不应该被理解为二维图下的上升曲线,而是三维图下的自组织(比如龙卷风)。
那么“复杂”性分析又如何呢?比如非线性中的混沌、分形,或者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前沿中吸取什么?笔者对此没什么了解因此不敢妄加置评,不过在最近翻译的一篇相关论文(暂定译名为《自发秩序、自组织闭包和空间-时间关系的发展》)中却发现了类似的描述。那篇文章描绘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最大熵定律)和我们经常看到的自发秩序之间的矛盾。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马上可以看出(在波尔茨曼解释之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边际递减非常相似,而自发秩序(或者说自组织)则堪比收益递增。在物理学中已经有人尝试将两种原本不可比较或者说相反的现象作统一的解释,比如其中的一种:如果秩序的流动要比无秩序流动更快的生产熵(第二定律平衡方程所要求的),而且如果世界在即定约束下以最快的速率最小化位势(最大熵生产定律),那么只要有机会秩序就会自发地出现(引自前述译文)。
经过贝塔朗菲、薛定谔、普里高津等人的努力,这方面的文献已经蔚为大观,不知经济学界是否还准备对此视而不见?
边际收益递减一直被奉为经济学的金科玉律,然而自扬格1928年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发展》一文算起,收益递增经济学也有70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关于此现象的突破性论文层出不穷,到现在也算异军突起,自成一体。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增呢?
假定边际收益递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稀缺性。既然资源是稀缺的,那么就会引出争夺资源的竞争,而在竞争之下收益就会递减,直至与边际成本相一致从而达成所谓的均衡。而收益递增说所强调的是胜者通吃(winner—take—most),也就是领先者更领先,并最终一统市场。这种情形即一般所形容的“锁入效应”。最经典的例子是80年代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之争,在技术上领先的苹果公司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远远不如DOS/IBM。阿瑟在他的《收益递增与两个商业世界》一文中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马歇尔的稳定、缓慢、连续因而是收益递减的世界;和当代不稳定、不可预测并且有多种可能结果并且收益递增的世界。
然而,一个无限递增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熊彼特曾经推测由于官僚体制的膨胀最终将抑制资本主义的创新可能,于是他所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垄断的国家企业将取竞争性的私人企业制度而代之。但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了吗?没有,至少今天还没有看到。同样如果我们假定收益是递增的,那么由于边际的下一个投资就会产生比前一个更高的回报,因此投资将无限持续下去,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了吗?没有。一个最生动的例子是,50年前的五百强企业今天还剩下了多少?从控制论上说,正反馈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
阿瑟对此的解释是所谓的锁定只是暂时的,将会被一波接一波的新技术发展所取代。可如果是这样的话,所谓的收益递增就只能是一个短期或者说服从于收益递减的现象,因为它最终走向了收益递减。设时间为横轴,边际收益为纵轴,我们所看到的就会是一幅拱形图。打个比方的话,收益递增就像是一股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典型的自组织:Autocatakinetic。要补充的是在文章初定之后,笔者在google上以Autocatakinetic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却意外发现了描述龙卷风作为一种自发秩序的文献,顿生相见恨晚之感),从一个角度看它不断地从外部吸入资源(收益递增)。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则有着非常明确的边界,也就是说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不稳定的现象是无法观察的,也因此我们不会看到它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稳定性开始崩溃(我们看不见它了),最终走向了递减的宿命。
汪丁丁曾经论述过收益递增的根本原因是(知识的)互补性。他还进一步指出收益递增(动态变迁)和收益递减(静态均衡)之间是无法兼容的。这无法兼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的看法是可以从资源的稀缺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考虑。所谓静态分析其实指的是假定资源的所有量不变而研究资源的吸纳情况。如果收益递增,这股龙卷风就会不断地加速获取资源,并最终吸干整个系统(系统就是所有资源的总合),从而使自身也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只有递减或者说最终递减的系统才能与大系统合谐共处。在笔者看来,研究收益递增现象,本质上就是讨论它是如何形成、稳定和消失(一定会消失或者说重新进入递减的状态,否则地球就要被消灭了)。
而所谓的动态也可看作是两个变量(资源这个大系统与吸纳资源的小系统)之下的分析。资源如果不能即定,再说它是否稀缺就毫无意义了。因为连资源有多少都不知道,又何谈稀缺与否。这里所说的资源,指的就是小系统所需要的东西。没有当代工业,石油、天然气有什么用处?一百年前谁会想到硅这种元素有如此魅力?难处在于几个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变量之间是没有办法分析的。这是人的问题,因为思考的过程需要一个支点。
既然在静态即稀缺性分析中不容许研究收益递增。而在动态下没有办法深入研究收益递增(可以初步讨论,却不能给出具体的性质)。由是在笔者看来,想要研究收益递增,一种可能是将动态的性质归入到静态当中来。比如在小系统和大系统之间确立一种可能的必然联系,从中入手将问题简化。举个例子的话,我们可以设想小系统的收益递增和大系统(即所有可能资源)的扩张之间的简单关系,通过把一个变量重新固化,化动为静,将所有动态问题重新归结为静态下的讨论。然而这条路可以说基本不通,因为这之间简单的线性关系不太可能存在。而如果是复杂的相互关系,也就不可能化动为静了。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如果要研究收益递增,再沿老路即资源稀缺假定下的边际分析是不太会有什么成果的。事实上,在我看来问题并不在于凸性假设,而在于原先的二维结构图(被周其仁戏称为大叉叉的供给-需求曲线)。收益递增不应该被理解为二维图下的上升曲线,而是三维图下的自组织(比如龙卷风)。
那么“复杂”性分析又如何呢?比如非线性中的混沌、分形,或者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前沿中吸取什么?笔者对此没什么了解因此不敢妄加置评,不过在最近翻译的一篇相关论文(暂定译名为《自发秩序、自组织闭包和空间-时间关系的发展》)中却发现了类似的描述。那篇文章描绘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最大熵定律)和我们经常看到的自发秩序之间的矛盾。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马上可以看出(在波尔茨曼解释之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边际递减非常相似,而自发秩序(或者说自组织)则堪比收益递增。在物理学中已经有人尝试将两种原本不可比较或者说相反的现象作统一的解释,比如其中的一种:如果秩序的流动要比无秩序流动更快的生产熵(第二定律平衡方程所要求的),而且如果世界在即定约束下以最快的速率最小化位势(最大熵生产定律),那么只要有机会秩序就会自发地出现(引自前述译文)。
经过贝塔朗菲、薛定谔、普里高津等人的努力,这方面的文献已经蔚为大观,不知经济学界是否还准备对此视而不见?
展开全部
边际收益:
企业出售额外一单位产品所能得到的收益的增量。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低于价格。原因是:为销售所追加的这一单位产品,所有在此单位以前出售的产品的价格都必须有所降低。
英文名:
Margina revenue
企业出售额外一单位产品所能得到的收益的增量。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低于价格。原因是:为销售所追加的这一单位产品,所有在此单位以前出售的产品的价格都必须有所降低。
英文名:
Margina revenue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英文名错了,应该是Marginal Revenue
还有多一种条件,就是垄断竞争市场, MR不存在
简单的说,边际收益,打比方,你种地,花100块钱给庄稼施肥,后来又花100块买肥料给庄稼施肥。在这个时候就象我们吃馒头一样,吃第一个满足感最强,第二个减弱,最后一个几乎就为负值。你施肥也一样,在这个例子里边际收益就是你第2次的100块,平均每一快钱给庄稼带来的益处的多少。
还有多一种条件,就是垄断竞争市场, MR不存在
简单的说,边际收益,打比方,你种地,花100块钱给庄稼施肥,后来又花100块买肥料给庄稼施肥。在这个时候就象我们吃馒头一样,吃第一个满足感最强,第二个减弱,最后一个几乎就为负值。你施肥也一样,在这个例子里边际收益就是你第2次的100块,平均每一快钱给庄稼带来的益处的多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6-03-12
展开全部
英文名错了,应该是Marginal Revenue
还有多一种条件,就是垄断竞争市场, MR不存在
简单的说,边际收益,打比方,你种地,花100块钱给庄稼施肥,后来又花100块买肥料给庄稼施肥。在这个时候就象我们吃馒头一样,吃第一个满足感最强,第二个减弱,最后一个几乎就为负值。你施肥也一样,在这个例子里边际收益就是你第2次的100块,平均每一快钱给庄稼带来的益处的多少。
还有多一种条件,就是垄断竞争市场, MR不存在
简单的说,边际收益,打比方,你种地,花100块钱给庄稼施肥,后来又花100块买肥料给庄稼施肥。在这个时候就象我们吃馒头一样,吃第一个满足感最强,第二个减弱,最后一个几乎就为负值。你施肥也一样,在这个例子里边际收益就是你第2次的100块,平均每一快钱给庄稼带来的益处的多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