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死谏,武死战?
文死谏、武死战,意思就是说文官应该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生命进谏,武将为了战争胜利而不惜生命奋战。
指大臣为了自己的想法被采纳而不惜冒犯领导者(通常是皇帝)的行为。
进谏需要置生死于肚外的勇气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同时也需要扪心自问,深思熟虑的意识以及相提并论的方法
扩展资料: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死谏事件:
唐太宗时魏征死谏:
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死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谏
意思是:文官应该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生命进谏,武将为了战争胜利而不惜生命奋战。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进谏事件:唐太宗时魏征死谏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扩展资料
一、历史上进谏成功的比较多:
①李斯进谏秦始皇《谏逐客书》成功结果:李斯成功保住官职,并从此得到始皇的重视重用,也保住了其他门客的地位,为秦国留下了大量人才,为后来秦朝统一打下了基础。
②邹忌谏齐威王
内容比较多,简单点说就是通过兼听则明、受蒙蔽的程度来讲治国的道理
二、失败的更多,举两个:
①扶苏
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
②司马迁
司马迁百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死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征
文官应该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生命向皇帝进谏,武将为了战争胜利而不惜生命为国家奋战。
死谏,是指大臣为了自己的想法被采纳而不惜冒犯领导者(通常是皇帝)的行为。
常言有“文死谏、武死战”,明代唐顺之 的《封知县张公墓志铭》记载:“顾吾与若母两人老耳,死谏是尔职,不死是圣天子恩厚无量也”。
意思是不要顾念家里的老母,向皇帝谏言是你的职责。你如果不死是天子的恩德。
扩展资料:
古代儒家倡导“文死谏武死战”,在古代文武官的分工非常明确,文臣负责帮助君主处理国家的政务管理,而武将则是负责守卫边疆。
因此儒家认为文臣的最高境界就是死谏君主,武将就应该不畏生死的战斗保护自己的国家。
古代很多大臣为了让皇帝接受自己的意见就拼死上谏,甚至有一部分比较激烈的大臣当场撞死在朝堂的柱子上面。
这类大臣即使最后没有死谏成功,也会被世人所称赞。武将在和敌方战斗的时候逃跑,即使是活下来也会被世人嘲笑。如果他战死沙场,即使是最后打败仗也会被后人敬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死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