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位大神能吧 初一历史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资料还有练习题 ,发给我 急急急急急啊
展开全部
一、禹建立夏朝
1、大禹治水
教师提问:大家听说过大禹治水的传说吗?大禹治水的结果怎么样?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后指出: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放弃常规,采用“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用我们今天的想像,就是顺着地理自然环境,创造出一套治洪工程,形成合乎自然规律的生态系统,从根本上解除洪水的威胁。因此说,大禹治水向我们展示了大禹率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艰苦过程,它标志着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上的二大飞跃。
大禹治水13年,坚持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出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精神;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又体现了他的聪明和智慧。大禹治水,还得到许多部族的支持,大家齐心协力。大禹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受到人民的赞扬,得到大家的拥护。他因治水而树立起威信,按原始时代的禅让制度,被民主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禹建立夏朝 (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大禹生活的时候,私有制已经产生了,相传他的家族非常富有。他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召见部落首领,接受他们的朝贡,还采用极端手段消灭不听他指挥的氏族及首领。凭着治水的功绩,大禹最终在当时的中原原始部落中建立起至高无上的权威。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在今淮河中游的涂山召开部落首领大会。这个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大禹由治水进而治国,他也由原来的部落联盟首领转变成夏朝的第一个国王。
教师提问: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后指出:①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原始时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标志着国家的产生。②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仅稍晚于古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二、王位世袭制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教师提问:大禹死后,根据惯例王位该由谁继承?
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后指出:相传禹在世时,曾推荐伯益做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已有了强大的势力,禹不给伯益实权,使他得不到锻炼,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相反,启却利用禹的威信和禹给的权力,扩大影响,树立威望。在禹死后,启打败伯益,自己继承王位。
教师提问:什么是王位世袭制?它取代了原始时代的什么制度?从禅让制演变到王位世袭制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后指出:夏传子,家天下,历史上将这种把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它取代了原始时代“公天下”的禅让制度。从禅让制演变到王位世袭制,原因在于私有制已经出现,人类已经从原始时代进入阶级社会,保护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夏王位世袭制度的创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标志着原始公社制度的瓦解。这种制度对我国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基本上确立了我国以后近4000年的君主政治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制度才结束。
2、夏朝的统治
(1)阶级关系
教师提问:夏朝由谁统治?统治者阶层还有什么人?他们属于什么阶级?被统治者是什么人?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后回答:夏国王统治夏朝,统治者阶层还有贵族,这些人都属于奴隶主阶级,他们是从原始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或部落首领转变而成的。被统治者中有平民,平民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人身比奴隶自由,但受奴隶主剥削和压迫,往往因为穷困而沦为奴隶。还有广大的奴隶,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任奴隶主宰割,过着悲惨的生活。由此可见,在夏朝奴隶制国家里,奴隶和奴隶主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广大奴隶和平民,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
(2)国家机构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介绍:夏朝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国家机构有哪些?
教师指出:国家机构,一般包括官吏、军队、法庭、监狱等。这些机构都是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的,可见夏朝国家机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夏朝为了统治全国,把全国划分为九州。由现今的科学考古推测出河南登封就是夏朝的都城阳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掘的宫殿遗址,更显示出夏王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挂图或幻灯片:《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图。
教师指图指出:该宫殿气势宏大,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既表现出王权的威严和尊贵,又显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能力。根据以上考古发掘,可以推测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疆域可达河北、山东、山西一带。
请学生阅读小字内容,从夏朝农业经济中进一步体会到这一进步。挂出《大禹陵》图。
教师指出:大禹从治水到治国,受到世人传颂。后人为纪念他,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修建了这座大禹陵,以缅怀这位传说中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人物。
三、商汤灭夏
1、夏桀的暴政
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桀骑人石砖画》。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夏桀。
教师指出: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强迫百姓无休止地服苦役,派军队连年征战,以致政乱国衰。从《桀骑人石砖画》中可见,他将两个奴隶跪捆在一起,供他骑上寻乐。他荒淫奢侈,修寝宫,造酒池,筑瑶台,完全不顾人民死活,人民都诅咒他,宁愿和他同归于尽。
2、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夏桀的暴政,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就在夏桀统治日益走向衰落的时候,黄河下游一个古老的部落——商兴盛起来,在首领汤的领导下,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⑴商汤灭夏
教师提问:商汤是如何灭掉夏朝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商汤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首领,他任用伊尹做助手,制定灭商大计;他又是一位贤明的君主,网罗一批有才干的贤人,辅助他发展商的势力。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攻夏,经过激烈的战斗,打败夏桀。
教师提问:桀悔恨自己没有杀了汤,以至于落得天下不保的下场,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后指出:夏桀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夏桀丧失人心,这就注定了他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是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商汤重用人才,勤于政事,人心归顺,所以能够成就大业。
⑵商朝的建立
教师指出:商汤灭夏,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定都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商朝前期,曾一度强盛,但很快出现了中衰的局面,都城多次迁移,政局动荡,直到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才又走上中兴的道路。
3、盘庚迁殷
教师提问: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到殷?
用幻灯打出史学界对盘庚迁殷的几种观点:
①贵族间激烈的王位之争。迁都以挽救政治危机;
②贵族生活奢侈。迁都为了实行节俭;
③洪水泛滥,冲毁旧都。迁都以摆脱自然灾害的困扰;
④商是游牧民族,迁都是自然之事;
⑤商的农业生产造成地力衰竭,迁都以更换耕地。
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以上几种说法都是推测,但也都具备一定的道理。我们认为:其中洪水灾害和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这两种说法比较合理。我们想像,当洪水泛滥时,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活环境恶劣,使国家管理无法正常进行;另外,王朝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对国家统治产生直接厉害关系,这种政治因素大体上可能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里面对黄河,背靠大山,自然条件好。政治也安定下来,商朝逐渐稳固了统治。
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次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商朝中衰到中兴的转折点。商朝由此走向发展和强盛。因此,后人又称商朝为殷商或殷朝。
4、残酷的奴隶制度
学生阅读课文中各图:《商王大墓》、《殷墟陵墓的殉葬者》、《带枷的奴隶俑》;补充幻灯片或挂图:《商王大墓》《殷墟宫殿复原图》、《妇好墓》。
教师指出:从这些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奴隶主生活极其奢侈,他们生前住在高大的宫殿中,吃的是山珍海味。奴隶主死后,有许多重要的陪葬品,如妇好墓中就出土了1600多件青铜器和玉器等随葬品,品种繁多,有许多是稀世珍品。奴隶主不光在生前享受着奴隶们创造的文明,还幻想死后继续过着享乐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奴隶们被大批屠杀,或作供品用来祭祀,或用来殉葬。奴隶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境遇十分悲惨。因此说,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是广大奴隶的地狱。
5、商朝经济的发展
教师指出: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其经济有了很大进步。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将夏朝农业与商朝农业相比较,了解商朝经济发展的情况。请学生比较夏、商经济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指出:商朝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有一块牛骨上面刻有商王令奴隶在土地上集体耕作的命令。从墓葬中伪动物骨头中了解到,商朝畜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我们知道牛、马、羊、猪等在商朝已经被饲养了。商朝尽管还大量使用石器,如石锄、石铲、石镰以及木制工具,但也使用了青铜工具,这说明商朝的手工业较夏朝有了新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给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粮食作物中,我们今天的五谷——稻、黍、麦、粟、豆,商朝都有了。
6、商朝的统治区域
打出幻灯或挂图:《夏统治区域图》、《商统治区域图》,将两图相比较。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商朝的统治区域大大超过了夏朝,它东到海滨,南到湖北和湖南北部,西至陕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商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1、大禹治水
教师提问:大家听说过大禹治水的传说吗?大禹治水的结果怎么样?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后指出: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放弃常规,采用“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用我们今天的想像,就是顺着地理自然环境,创造出一套治洪工程,形成合乎自然规律的生态系统,从根本上解除洪水的威胁。因此说,大禹治水向我们展示了大禹率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艰苦过程,它标志着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上的二大飞跃。
大禹治水13年,坚持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出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精神;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又体现了他的聪明和智慧。大禹治水,还得到许多部族的支持,大家齐心协力。大禹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受到人民的赞扬,得到大家的拥护。他因治水而树立起威信,按原始时代的禅让制度,被民主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禹建立夏朝 (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大禹生活的时候,私有制已经产生了,相传他的家族非常富有。他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召见部落首领,接受他们的朝贡,还采用极端手段消灭不听他指挥的氏族及首领。凭着治水的功绩,大禹最终在当时的中原原始部落中建立起至高无上的权威。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在今淮河中游的涂山召开部落首领大会。这个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大禹由治水进而治国,他也由原来的部落联盟首领转变成夏朝的第一个国王。
教师提问: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后指出:①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原始时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标志着国家的产生。②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仅稍晚于古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二、王位世袭制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教师提问:大禹死后,根据惯例王位该由谁继承?
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后指出:相传禹在世时,曾推荐伯益做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已有了强大的势力,禹不给伯益实权,使他得不到锻炼,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相反,启却利用禹的威信和禹给的权力,扩大影响,树立威望。在禹死后,启打败伯益,自己继承王位。
教师提问:什么是王位世袭制?它取代了原始时代的什么制度?从禅让制演变到王位世袭制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后指出:夏传子,家天下,历史上将这种把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它取代了原始时代“公天下”的禅让制度。从禅让制演变到王位世袭制,原因在于私有制已经出现,人类已经从原始时代进入阶级社会,保护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夏王位世袭制度的创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标志着原始公社制度的瓦解。这种制度对我国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基本上确立了我国以后近4000年的君主政治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制度才结束。
2、夏朝的统治
(1)阶级关系
教师提问:夏朝由谁统治?统治者阶层还有什么人?他们属于什么阶级?被统治者是什么人?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后回答:夏国王统治夏朝,统治者阶层还有贵族,这些人都属于奴隶主阶级,他们是从原始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或部落首领转变而成的。被统治者中有平民,平民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人身比奴隶自由,但受奴隶主剥削和压迫,往往因为穷困而沦为奴隶。还有广大的奴隶,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任奴隶主宰割,过着悲惨的生活。由此可见,在夏朝奴隶制国家里,奴隶和奴隶主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广大奴隶和平民,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
(2)国家机构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介绍:夏朝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国家机构有哪些?
教师指出:国家机构,一般包括官吏、军队、法庭、监狱等。这些机构都是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的,可见夏朝国家机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夏朝为了统治全国,把全国划分为九州。由现今的科学考古推测出河南登封就是夏朝的都城阳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掘的宫殿遗址,更显示出夏王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挂图或幻灯片:《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图。
教师指图指出:该宫殿气势宏大,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既表现出王权的威严和尊贵,又显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能力。根据以上考古发掘,可以推测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疆域可达河北、山东、山西一带。
请学生阅读小字内容,从夏朝农业经济中进一步体会到这一进步。挂出《大禹陵》图。
教师指出:大禹从治水到治国,受到世人传颂。后人为纪念他,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修建了这座大禹陵,以缅怀这位传说中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人物。
三、商汤灭夏
1、夏桀的暴政
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桀骑人石砖画》。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夏桀。
教师指出: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强迫百姓无休止地服苦役,派军队连年征战,以致政乱国衰。从《桀骑人石砖画》中可见,他将两个奴隶跪捆在一起,供他骑上寻乐。他荒淫奢侈,修寝宫,造酒池,筑瑶台,完全不顾人民死活,人民都诅咒他,宁愿和他同归于尽。
2、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夏桀的暴政,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就在夏桀统治日益走向衰落的时候,黄河下游一个古老的部落——商兴盛起来,在首领汤的领导下,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⑴商汤灭夏
教师提问:商汤是如何灭掉夏朝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商汤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首领,他任用伊尹做助手,制定灭商大计;他又是一位贤明的君主,网罗一批有才干的贤人,辅助他发展商的势力。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攻夏,经过激烈的战斗,打败夏桀。
教师提问:桀悔恨自己没有杀了汤,以至于落得天下不保的下场,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后指出:夏桀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夏桀丧失人心,这就注定了他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是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商汤重用人才,勤于政事,人心归顺,所以能够成就大业。
⑵商朝的建立
教师指出:商汤灭夏,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定都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商朝前期,曾一度强盛,但很快出现了中衰的局面,都城多次迁移,政局动荡,直到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才又走上中兴的道路。
3、盘庚迁殷
教师提问: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到殷?
用幻灯打出史学界对盘庚迁殷的几种观点:
①贵族间激烈的王位之争。迁都以挽救政治危机;
②贵族生活奢侈。迁都为了实行节俭;
③洪水泛滥,冲毁旧都。迁都以摆脱自然灾害的困扰;
④商是游牧民族,迁都是自然之事;
⑤商的农业生产造成地力衰竭,迁都以更换耕地。
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以上几种说法都是推测,但也都具备一定的道理。我们认为:其中洪水灾害和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这两种说法比较合理。我们想像,当洪水泛滥时,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活环境恶劣,使国家管理无法正常进行;另外,王朝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对国家统治产生直接厉害关系,这种政治因素大体上可能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里面对黄河,背靠大山,自然条件好。政治也安定下来,商朝逐渐稳固了统治。
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次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商朝中衰到中兴的转折点。商朝由此走向发展和强盛。因此,后人又称商朝为殷商或殷朝。
4、残酷的奴隶制度
学生阅读课文中各图:《商王大墓》、《殷墟陵墓的殉葬者》、《带枷的奴隶俑》;补充幻灯片或挂图:《商王大墓》《殷墟宫殿复原图》、《妇好墓》。
教师指出:从这些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奴隶主生活极其奢侈,他们生前住在高大的宫殿中,吃的是山珍海味。奴隶主死后,有许多重要的陪葬品,如妇好墓中就出土了1600多件青铜器和玉器等随葬品,品种繁多,有许多是稀世珍品。奴隶主不光在生前享受着奴隶们创造的文明,还幻想死后继续过着享乐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奴隶们被大批屠杀,或作供品用来祭祀,或用来殉葬。奴隶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境遇十分悲惨。因此说,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是广大奴隶的地狱。
5、商朝经济的发展
教师指出: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其经济有了很大进步。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将夏朝农业与商朝农业相比较,了解商朝经济发展的情况。请学生比较夏、商经济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指出:商朝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有一块牛骨上面刻有商王令奴隶在土地上集体耕作的命令。从墓葬中伪动物骨头中了解到,商朝畜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我们知道牛、马、羊、猪等在商朝已经被饲养了。商朝尽管还大量使用石器,如石锄、石铲、石镰以及木制工具,但也使用了青铜工具,这说明商朝的手工业较夏朝有了新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给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粮食作物中,我们今天的五谷——稻、黍、麦、粟、豆,商朝都有了。
6、商朝的统治区域
打出幻灯或挂图:《夏统治区域图》、《商统治区域图》,将两图相比较。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商朝的统治区域大大超过了夏朝,它东到海滨,南到湖北和湖南北部,西至陕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商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