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舞曲与小夜曲有什么区别
展开全部
·小夜曲通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速度轻柔舒缓,悠扬悦耳
·圆舞曲速度较快,情绪热烈、欢快,是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
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二幕里的小夜曲,是在少女的窗前弹着曼陀林歌唱的典型小夜曲。小夜曲通常是黄昏或夜晚所唱的歌,但也包括早晨在爱人窗前所唱的情歌。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的。《听,听,云雀》,就是一首早晨唱的小夜曲。这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辛白林》中,克洛顿向伊摩琴唱的情歌。克洛顿是英国国王李白林的王后和前夫所生的儿子,伊摩琴是国王和前王后所生的女儿。清晨,克洛顿带了一群乐工来到和伊摩琴的闺房相连接的前室,为她奏乐,并唱着这首歌,来打动她的心。这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写成,音乐分两段,第一段在C大调上。旋律生动明快,描写了“云雀在天空歌唱,太阳之神升起”的美丽景色;第二段从C大调转为降A大调,产生了鲜明的调性对比,为“迷人的金盏花,开始睁开金色的眼睛”两句渲染出瑰丽的色彩。唱到“这一切多么美丽,我亲爱的姑娘醒来”,又转回C大调,调性色彩由暗而明,写出了晨光催人,小楼梦回的意境。
圆舞曲英文是Waltz,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溯源追根,圆舞曲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也是一种农村舞曲。圆舞曲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3/4拍或3/8、6/8拍,节奏常为“│ⅹ—ⅹ│或│ⅹ?ⅹⅹ│或ⅹ│ⅹ—ⅹ│ⅹ”,从第一拍或第三拍开始。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3/8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十八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莫扎特写了近五十首短小、精悍、具有民间风格的圆舞曲,称作《德国舞曲》。之后,舒伯特写了二百余首供钢琴独奏的圆舞曲。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作曲家肖邦写有十四首音乐会圆舞曲。维也纳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他是一位主要从事圆舞曲创作的作曲家,具有“圆舞曲之王”的美称。他一生写了447首圆舞曲。约翰?斯特劳斯创作的大量圆舞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可算是《兰色的多瑙河》了。这首圆舞曲创作于1867年,原是一首歌唱多瑙河的男声合唱曲,曲名全称《在美丽的兰色多瑙河上》,后来作者又亲自改编为乐队演奏的圆舞曲,很快流传于全世界。随后,这首乐曲又被很多作曲家改编成独唱曲和各种乐器的独奏曲。
以下介绍也可以作参考
1、特点——
小夜曲:一种常见的特性乐曲。所谓特性乐曲,就是为特定的目的创作,或是在特定的场合演出,在体裁上有鲜明特征的乐曲
圆舞曲:又名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起初流行于维也纳的舞会上,十九世纪风行欧洲。以约翰斯特劳斯的佳作《蓝色多瑙河》最为著名。圆舞曲有快步和慢步两种。
小步舞曲:起源于欧洲的宫庭,曾在法国宫庭流行一时。它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速度缓慢,从容典雅,颇具贵族的风格。
马祖卡:属于男女对舞用的三拍子舞曲。起源于波兰,也曾在欧洲风行一时。玛祖卡节奏重拍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表达的情绪一般都活泼热烈,
波尔卡:它属于一种男女对舞用的舞曲。起源于捷克民间,曾经风行全欧洲。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欢快。
2、区别——
(1)圆舞曲、小步舞曲、马祖卡都属于三拍子,只有波尔卡是属于三拍子。
(2)圆舞曲与马祖卡的区别是,前者重拍在小节的第一拍,而后者落在2、3拍。
(3)圆舞曲与小步舞曲的区别是,前者节奏比较鲜明,旋律流畅,不象小步舞曲那么温文尔雅。
3、小结——
(1)他们都可以由钢琴、手风琴、小提琴演奏……所以,他们之间的区别和演奏乐器没关系!
(2)区别在于音乐节奏的重拍以及乐曲风格、情绪的不同之上!
·圆舞曲速度较快,情绪热烈、欢快,是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
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二幕里的小夜曲,是在少女的窗前弹着曼陀林歌唱的典型小夜曲。小夜曲通常是黄昏或夜晚所唱的歌,但也包括早晨在爱人窗前所唱的情歌。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的。《听,听,云雀》,就是一首早晨唱的小夜曲。这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辛白林》中,克洛顿向伊摩琴唱的情歌。克洛顿是英国国王李白林的王后和前夫所生的儿子,伊摩琴是国王和前王后所生的女儿。清晨,克洛顿带了一群乐工来到和伊摩琴的闺房相连接的前室,为她奏乐,并唱着这首歌,来打动她的心。这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写成,音乐分两段,第一段在C大调上。旋律生动明快,描写了“云雀在天空歌唱,太阳之神升起”的美丽景色;第二段从C大调转为降A大调,产生了鲜明的调性对比,为“迷人的金盏花,开始睁开金色的眼睛”两句渲染出瑰丽的色彩。唱到“这一切多么美丽,我亲爱的姑娘醒来”,又转回C大调,调性色彩由暗而明,写出了晨光催人,小楼梦回的意境。
圆舞曲英文是Waltz,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溯源追根,圆舞曲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也是一种农村舞曲。圆舞曲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3/4拍或3/8、6/8拍,节奏常为“│ⅹ—ⅹ│或│ⅹ?ⅹⅹ│或ⅹ│ⅹ—ⅹ│ⅹ”,从第一拍或第三拍开始。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3/8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十八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莫扎特写了近五十首短小、精悍、具有民间风格的圆舞曲,称作《德国舞曲》。之后,舒伯特写了二百余首供钢琴独奏的圆舞曲。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作曲家肖邦写有十四首音乐会圆舞曲。维也纳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他是一位主要从事圆舞曲创作的作曲家,具有“圆舞曲之王”的美称。他一生写了447首圆舞曲。约翰?斯特劳斯创作的大量圆舞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可算是《兰色的多瑙河》了。这首圆舞曲创作于1867年,原是一首歌唱多瑙河的男声合唱曲,曲名全称《在美丽的兰色多瑙河上》,后来作者又亲自改编为乐队演奏的圆舞曲,很快流传于全世界。随后,这首乐曲又被很多作曲家改编成独唱曲和各种乐器的独奏曲。
以下介绍也可以作参考
1、特点——
小夜曲:一种常见的特性乐曲。所谓特性乐曲,就是为特定的目的创作,或是在特定的场合演出,在体裁上有鲜明特征的乐曲
圆舞曲:又名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起初流行于维也纳的舞会上,十九世纪风行欧洲。以约翰斯特劳斯的佳作《蓝色多瑙河》最为著名。圆舞曲有快步和慢步两种。
小步舞曲:起源于欧洲的宫庭,曾在法国宫庭流行一时。它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速度缓慢,从容典雅,颇具贵族的风格。
马祖卡:属于男女对舞用的三拍子舞曲。起源于波兰,也曾在欧洲风行一时。玛祖卡节奏重拍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表达的情绪一般都活泼热烈,
波尔卡:它属于一种男女对舞用的舞曲。起源于捷克民间,曾经风行全欧洲。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欢快。
2、区别——
(1)圆舞曲、小步舞曲、马祖卡都属于三拍子,只有波尔卡是属于三拍子。
(2)圆舞曲与马祖卡的区别是,前者重拍在小节的第一拍,而后者落在2、3拍。
(3)圆舞曲与小步舞曲的区别是,前者节奏比较鲜明,旋律流畅,不象小步舞曲那么温文尔雅。
3、小结——
(1)他们都可以由钢琴、手风琴、小提琴演奏……所以,他们之间的区别和演奏乐器没关系!
(2)区别在于音乐节奏的重拍以及乐曲风格、情绪的不同之上!
展开全部
小夜曲
小夜曲是一种常见的特性乐曲。所谓特性乐曲,就是为特定的目的创作,或是在特定的场合演出,在体裁上有鲜明特征的乐曲。例如小夜曲、夜曲、摇篮曲、船歌、幻想曲、即兴曲、随想曲、狂想曲等等。这些乐曲大都是器乐曲,但其中也有些体裁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这里要讲的小夜曲,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
圆舞曲或音译为“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旋转舞,它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滑行、旋转,动作轻松优美,情绪活跃欢快。十八世纪末叶开始流行于欧洲,现在它已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交谊舞。
圆舞曲的旋律幽雅流畅,含有旋转的律动。伴奏部通常每一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第三拍是弱拍,在较高的音区奏和弦的其他音。 圆舞曲的结构通常包含两个或三个段落,构成二段式或 三段式。包含两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段是第一段的继续发展和收束。包含三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也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可以是第—段的继续发展,也可以出现和第一段形成对比的另一个主题,第三 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这种形式的圆舞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套曲,就是把三、四首二段式或三段式的圆舞曲连缀在一起,加上引子和尾声,成为一首大型的圆舞曲。奥地利作曲家约 翰·斯特劳斯,以写圆舞曲著称,有“圆舞曲之王”的称誉,他的作品大多是这种套曲形式的大型圆舞曲。旋律优雅绚丽,妩 媚动人。节奏灵活多变,并具有浓厚的奥地利民间音乐色彩和鲜明生动的生活形象。
小夜曲是一种常见的特性乐曲。所谓特性乐曲,就是为特定的目的创作,或是在特定的场合演出,在体裁上有鲜明特征的乐曲。例如小夜曲、夜曲、摇篮曲、船歌、幻想曲、即兴曲、随想曲、狂想曲等等。这些乐曲大都是器乐曲,但其中也有些体裁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这里要讲的小夜曲,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
圆舞曲或音译为“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旋转舞,它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滑行、旋转,动作轻松优美,情绪活跃欢快。十八世纪末叶开始流行于欧洲,现在它已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交谊舞。
圆舞曲的旋律幽雅流畅,含有旋转的律动。伴奏部通常每一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第三拍是弱拍,在较高的音区奏和弦的其他音。 圆舞曲的结构通常包含两个或三个段落,构成二段式或 三段式。包含两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段是第一段的继续发展和收束。包含三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也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可以是第—段的继续发展,也可以出现和第一段形成对比的另一个主题,第三 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这种形式的圆舞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套曲,就是把三、四首二段式或三段式的圆舞曲连缀在一起,加上引子和尾声,成为一首大型的圆舞曲。奥地利作曲家约 翰·斯特劳斯,以写圆舞曲著称,有“圆舞曲之王”的称誉,他的作品大多是这种套曲形式的大型圆舞曲。旋律优雅绚丽,妩 媚动人。节奏灵活多变,并具有浓厚的奥地利民间音乐色彩和鲜明生动的生活形象。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30619.html?si=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