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被谁杀死的
展开全部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是,杨贵妃魂归离恨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被谁杀死的,诗家有不同的说法.
杜甫名诗《北征》最后一节,写到马嵬事变;:忆昔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从其中中自诛褒妲;一句看,杜甫似乎是说,杨贵妃是被唐玄宗亲自下令处死的.
刘禹锡《马嵬行》诗转述当地小孩子的说法: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具体细节是: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意思是,唐明皇在军人的逼迫下,不得已(请特别注意舍;字)用内含金屑的毒酒赐死杨贵妃.
白居易《长恨歌》叙述唐明皇带着杨贵妃逃至西出都门百余里;的马嵬驿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显然,白居易认为,杨贵妃是被扈从军人处死的.
郑畋《马嵬坡》诗是这样写的: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诗中虽然说唐明皇难以忘怀杨贵妃,但主要内容是:拿南朝陈后主(隋军攻占南京时,他跟妃子张丽华、孔贵嫔一起躲在景阳宫一口枯井里)作反衬,说明唐明皇圣明,能够在危急时刻,为了国家利益,下令处死自己宠爱的妃子.
这几首诗,都是唐人咏马嵬事变;的名诗.他们的观点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派:杜甫、郑畋似乎倾向于认为,唐明皇在处死杨贵妃一事上是主动的;白居易强调扈从军人(六军的作用,没提唐明皇的作用;刘禹锡介于两者之间,既强调了军人的作用,也没有忽略唐明皇的作用.
那么,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呢?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二引魏泰《隐居诗话》,对刘禹锡、白居易的观点、措辞很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的诗,歌咏禄山能使官军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并斥责道: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亦失臣下事君之礼;.魏泰特别赞赏杜甫的说法,因为它肯定了唐明皇能够吸取夏商末代君主的失败教训,畏天悔过,赐妃子以死;.至于郑畋的《马嵬行》,意思倒是没错,但是,词句凡下,比托无状;,不值得一说.
今人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一书《欣赏与阅读编比较》中,完全不同意魏泰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观点.他认为,魏泰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他认为:这几首诗中,白居易写得最好,因为写出了事实的真相,写出了唐明皇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写出了在危急时牺牲杨贵妃的丑恶表现;;刘禹锡写的不如白居易,刘虽然也写了事实,但他用‘夭姬’两字,具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郑畋歌颂唐明皇是圣明天子,违反官军迫死杨贵妃的事实,是不对的;;杜甫还要替唐明皇美化,写得最不行;.
跟周振甫先生对魏泰的说法差不多,我也基本上不能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周振甫先生的观点,也未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其实,孰是孰非的问题,都是可以讨论的.首先,杨贵妃被处死,原本就是多方作用的结果;其次,史书记载也颇含糊,不见得是诗人们故意歪曲;再次,评论诗歌好坏,不能简单依据是否反映了自己认为的所谓事实;,还应该考虑到写作的时代背景之类情况.例如,杜甫写《北征》一诗,时当安史;乱中,肯定唐明皇中自诛褒妲;,或许有勉励君王、激励斗志的用意.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云:在当时危急存亡的情况下,把皇帝说成一个昏君,便要影响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情绪;.此说有理.事实上,杜甫也并非真的认为,杨贵妃就是唐明皇亲自处死的.上引《北征》诗句,接着还有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几句.杜甫特意提到当时兵谏主事者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并给他如此崇高的评价.可见,杜甫并没有丝毫抹杀军人作用的意思.他只不过是把话说得委婉一些,艺术一些罢了.
其实,杨贵妃的被缢杀,直接原因固然是马嵬坡禁军兵谏和玄宗许可两个.但是,祸根早已种下.对此,新旧《唐书》杨贵妃传都有所透露.
《旧唐书》云:及禄山反,露檄数国忠之罪.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 书》云: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
根据新旧唐书的如上记载,我们知道:杨贵妃之死,曾经百般讨好她的干儿子;安禄山,是重要有力的推手;后来(公元756年7月)在灵武继位的太子李亨(唐肃宗),有可能是马嵬事变;因而也是诛杀杨贵妃的幕后操手.
不过,归根结柢,杨贵妃的悲剧,根源还在于她那位臭名昭著的堂哥杨国忠的多行不义,在于她及其姊妹的不懂得谨言慎行,明哲保身.还是应了那句古语: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杨国忠、杨贵妃兄妹,早在马嵬事变;之前,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只要玄宗一退,没有人能再罩着他们,他们犯下的罪孽,造成的祸害,立刻就会遭到清算,末日就会到来.
杜甫名诗《北征》最后一节,写到马嵬事变;:忆昔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从其中中自诛褒妲;一句看,杜甫似乎是说,杨贵妃是被唐玄宗亲自下令处死的.
刘禹锡《马嵬行》诗转述当地小孩子的说法: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具体细节是: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意思是,唐明皇在军人的逼迫下,不得已(请特别注意舍;字)用内含金屑的毒酒赐死杨贵妃.
白居易《长恨歌》叙述唐明皇带着杨贵妃逃至西出都门百余里;的马嵬驿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显然,白居易认为,杨贵妃是被扈从军人处死的.
郑畋《马嵬坡》诗是这样写的: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诗中虽然说唐明皇难以忘怀杨贵妃,但主要内容是:拿南朝陈后主(隋军攻占南京时,他跟妃子张丽华、孔贵嫔一起躲在景阳宫一口枯井里)作反衬,说明唐明皇圣明,能够在危急时刻,为了国家利益,下令处死自己宠爱的妃子.
这几首诗,都是唐人咏马嵬事变;的名诗.他们的观点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派:杜甫、郑畋似乎倾向于认为,唐明皇在处死杨贵妃一事上是主动的;白居易强调扈从军人(六军的作用,没提唐明皇的作用;刘禹锡介于两者之间,既强调了军人的作用,也没有忽略唐明皇的作用.
那么,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呢?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二引魏泰《隐居诗话》,对刘禹锡、白居易的观点、措辞很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的诗,歌咏禄山能使官军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并斥责道: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亦失臣下事君之礼;.魏泰特别赞赏杜甫的说法,因为它肯定了唐明皇能够吸取夏商末代君主的失败教训,畏天悔过,赐妃子以死;.至于郑畋的《马嵬行》,意思倒是没错,但是,词句凡下,比托无状;,不值得一说.
今人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一书《欣赏与阅读编比较》中,完全不同意魏泰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观点.他认为,魏泰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他认为:这几首诗中,白居易写得最好,因为写出了事实的真相,写出了唐明皇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写出了在危急时牺牲杨贵妃的丑恶表现;;刘禹锡写的不如白居易,刘虽然也写了事实,但他用‘夭姬’两字,具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郑畋歌颂唐明皇是圣明天子,违反官军迫死杨贵妃的事实,是不对的;;杜甫还要替唐明皇美化,写得最不行;.
跟周振甫先生对魏泰的说法差不多,我也基本上不能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周振甫先生的观点,也未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其实,孰是孰非的问题,都是可以讨论的.首先,杨贵妃被处死,原本就是多方作用的结果;其次,史书记载也颇含糊,不见得是诗人们故意歪曲;再次,评论诗歌好坏,不能简单依据是否反映了自己认为的所谓事实;,还应该考虑到写作的时代背景之类情况.例如,杜甫写《北征》一诗,时当安史;乱中,肯定唐明皇中自诛褒妲;,或许有勉励君王、激励斗志的用意.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云:在当时危急存亡的情况下,把皇帝说成一个昏君,便要影响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情绪;.此说有理.事实上,杜甫也并非真的认为,杨贵妃就是唐明皇亲自处死的.上引《北征》诗句,接着还有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几句.杜甫特意提到当时兵谏主事者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并给他如此崇高的评价.可见,杜甫并没有丝毫抹杀军人作用的意思.他只不过是把话说得委婉一些,艺术一些罢了.
其实,杨贵妃的被缢杀,直接原因固然是马嵬坡禁军兵谏和玄宗许可两个.但是,祸根早已种下.对此,新旧《唐书》杨贵妃传都有所透露.
《旧唐书》云:及禄山反,露檄数国忠之罪.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 书》云: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
根据新旧唐书的如上记载,我们知道:杨贵妃之死,曾经百般讨好她的干儿子;安禄山,是重要有力的推手;后来(公元756年7月)在灵武继位的太子李亨(唐肃宗),有可能是马嵬事变;因而也是诛杀杨贵妃的幕后操手.
不过,归根结柢,杨贵妃的悲剧,根源还在于她那位臭名昭著的堂哥杨国忠的多行不义,在于她及其姊妹的不懂得谨言慎行,明哲保身.还是应了那句古语: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杨国忠、杨贵妃兄妹,早在马嵬事变;之前,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只要玄宗一退,没有人能再罩着他们,他们犯下的罪孽,造成的祸害,立刻就会遭到清算,末日就会到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