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成现代文
“据鲁,亲周,故殷,远之三代,约共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些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
“据鲁,亲周,故殷,远之三代,约共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些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这里称“子”而不称“王”,奉“召”而讳之曰“狩”,就是后世所谓“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记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激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秋七月,纪侯来朝。九月,入杞。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展开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记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激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秋七月,纪侯来朝。九月,入杞。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以鲁国的十二位国公(统治者)在位的时期为出发点,回溯历史近至周朝,远到殷朝,前后共涉及到三个时代,文字言简意赅。 因此吴、楚两国的国君自称为“王”,但《春秋》却将他们贬称为“子”(臣子,晚辈); 晋文公在践土召开的会盟,实际上与会的周天子是被传唤来的,但《春秋》却避讳这事,把它说成是周天子到河阳打猎巡幸。依此类推, 《春秋》正是通过这样的笔法,来警醒和约束当时的世道。《春秋》里所包含和弘扬的褒贬道义,被后来的统治者信奉采纳和推广。 《春秋》中主张的道义一旦传播开来,那么天下的乱臣贼子们便都害怕了。
孔子倡导“王道”,游说了七十多位各国诸侯,却没有被采纳。于是孔子向西游历考察周天子所在的地方,将历史和风闻旧事都记录下来。回到鲁国后编撰了《春秋》。记载涵盖了上到鲁隐公在位,下至鲁哀公获得麒麟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年份。 《春秋》文字精练,删除了繁文缛节,修订了道义和礼法;从王道齐备,到人事周全(,应有尽有。) 孔子对他的七十多位弟子口传提点,耳提面命讲述了《春秋》的要领,因为《春秋》里大量的讽刺谴责、抑扬褒奖,这些忌讳的言论含义是不方便笔录的。 鲁国君子左丘明担心各位弟子因各持己见,见解不同, 反而会失去了《春秋》的精髓义,因此根据孔子《春秋》中所详尽论述的史料,摘录记录成书,编撰成《左氏春秋》。
(鲁桓公)二年,春天,周历正月戊申日,宋国的华父督杀死了宋国国君(宋疡公,名字叫与夷)以及大臣(官职大夫)孔父(孔父嘉)。 滕国国君到鲁国参拜鲁桓公。 周历三月,鲁桓公在稷地与齐侯、陈侯和郑伯会晤,商量承认宋国政变(最终导致宋国大乱)。 夏季周历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了(宋国从郜国抢夺的)郜国大鼎, 并于戊申日将大鼎安放到了太庙。 秋天,周历七月,纪侯来鲁国觐见。 同年九月, 鲁国攻陷杞国。 鲁桓公和(西)戎(部落)在唐地结盟。 同年冬季,鲁桓公从唐地返回鲁国。
孔子倡导“王道”,游说了七十多位各国诸侯,却没有被采纳。于是孔子向西游历考察周天子所在的地方,将历史和风闻旧事都记录下来。回到鲁国后编撰了《春秋》。记载涵盖了上到鲁隐公在位,下至鲁哀公获得麒麟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年份。 《春秋》文字精练,删除了繁文缛节,修订了道义和礼法;从王道齐备,到人事周全(,应有尽有。) 孔子对他的七十多位弟子口传提点,耳提面命讲述了《春秋》的要领,因为《春秋》里大量的讽刺谴责、抑扬褒奖,这些忌讳的言论含义是不方便笔录的。 鲁国君子左丘明担心各位弟子因各持己见,见解不同, 反而会失去了《春秋》的精髓义,因此根据孔子《春秋》中所详尽论述的史料,摘录记录成书,编撰成《左氏春秋》。
(鲁桓公)二年,春天,周历正月戊申日,宋国的华父督杀死了宋国国君(宋疡公,名字叫与夷)以及大臣(官职大夫)孔父(孔父嘉)。 滕国国君到鲁国参拜鲁桓公。 周历三月,鲁桓公在稷地与齐侯、陈侯和郑伯会晤,商量承认宋国政变(最终导致宋国大乱)。 夏季周历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了(宋国从郜国抢夺的)郜国大鼎, 并于戊申日将大鼎安放到了太庙。 秋天,周历七月,纪侯来鲁国觐见。 同年九月, 鲁国攻陷杞国。 鲁桓公和(西)戎(部落)在唐地结盟。 同年冬季,鲁桓公从唐地返回鲁国。
追问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秋七月,纪侯来朝。九月,入杞。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追答
(鲁桓公)二年,春天,周历正月戊申日,宋国的华父督杀死了宋国国君(宋疡公,名字叫与夷)以及大臣(官职大夫)孔父(孔父嘉)。 滕国国君到鲁国参拜鲁桓公。 周历三月,鲁桓公在稷地与齐侯、陈侯和郑伯会晤,商量承认宋国政变(最终导致宋国大乱)。 夏季周历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了(宋国从郜国抢夺的)郜国大鼎, 并于戊申日将大鼎安放到了太庙。 秋天,周历七月,纪侯来鲁国觐见。 同年九月, 鲁国攻陷杞国。 鲁桓公和(西)戎(部落)在唐地结盟。 同年冬季,鲁桓公从唐地返回鲁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