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国的古籍,一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其实远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创造了句号和逗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记载。《丶部》:“丶,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这便是后代的逗号。《�部》:“�,钩识也。”这就是今天的句号了。古人在写作中,有时就加上它,有时则是碰到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上它以示区别。
现代意义上的古书标点,是指根据古书的内容,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停顿、结构和语气等准确清楚地表现出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
但是,的确很多古书是没一个标点的.那怎么办?
古人云:“读书不能不明句读”。其实古人断句的主要方法是句读(念豆)。
《增韵》:“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所谓成文语绝处,是指在意义上和语气上可以自足;而“读”则主要是为便於诵读而划分的语言片段。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古代童子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句读,而老师给学生讲书的过程也就是传授句读古书的能力。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就是句读经典文献的能力,能够正确句读文献,也就对文献的思想大意有了正确的理解。古代谚语说“学识如何覌点书。”(唐·李匡义《资暇集》引稷下谚)也是讲能否给古书加上正确的标点,体现了读书人的学识修养和水平。据《后汉书·班昭传》记载,《汉书》始出,多未能读者,马融伏於阁下,“从昭受读”。由此可知,对於没有标点的著作,即使在当时,读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经过专门传授。
所以,古私塾的老师在授课时,起先很少给学生讲授课文的意思,而往往进行我念一句,学生跟念一句的方法明晰文章的结构分布,而后学生诵读直至烂熟于心。这样,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训练,终于熟悉句读的方法,读书也就不难了。
不过,无论如何,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肯定要比我们困难,尤其是自学者,因此读错书的情况应该也常有发生。
我想这也是古人写文章、作诗词时,过分讲究扬抑音节、句法句式的一个诱因吧。
现代意义上的古书标点,是指根据古书的内容,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停顿、结构和语气等准确清楚地表现出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
但是,的确很多古书是没一个标点的.那怎么办?
古人云:“读书不能不明句读”。其实古人断句的主要方法是句读(念豆)。
《增韵》:“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所谓成文语绝处,是指在意义上和语气上可以自足;而“读”则主要是为便於诵读而划分的语言片段。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古代童子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句读,而老师给学生讲书的过程也就是传授句读古书的能力。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就是句读经典文献的能力,能够正确句读文献,也就对文献的思想大意有了正确的理解。古代谚语说“学识如何覌点书。”(唐·李匡义《资暇集》引稷下谚)也是讲能否给古书加上正确的标点,体现了读书人的学识修养和水平。据《后汉书·班昭传》记载,《汉书》始出,多未能读者,马融伏於阁下,“从昭受读”。由此可知,对於没有标点的著作,即使在当时,读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经过专门传授。
所以,古私塾的老师在授课时,起先很少给学生讲授课文的意思,而往往进行我念一句,学生跟念一句的方法明晰文章的结构分布,而后学生诵读直至烂熟于心。这样,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训练,终于熟悉句读的方法,读书也就不难了。
不过,无论如何,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肯定要比我们困难,尤其是自学者,因此读错书的情况应该也常有发生。
我想这也是古人写文章、作诗词时,过分讲究扬抑音节、句法句式的一个诱因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