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物鉴赏分析?
展开全部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魏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中华民族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庙号“魏太祖”。
巍巍中华,漫漫长河。伟大人物,晖同日月。他们叱咤风云,挥鞭断流。距今约1800年前的魏武帝曹操,正是这样一位中华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长达400多年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上承一统秦汉,下启盛世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过度期。
曹操对这一时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首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呼唤一位能力挽狂澜,统一中国的人,曹操顺应时代的号召,以其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统一了三分之二的中国,为以后西晋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他为扭转东汉自党锢之乱以来士大夫阶层颓废的风气,率先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略,此方针虽未被这一时期的大多数统治者采纳,但间接的影响了以后选官制度的改革——从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过度;其三,他开创了建安文坛,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一般说,曹操主要有六大功绩:一,定鼎许都,保卫汉朝;二,大兴屯田,发展经济;三,驰骋中原,降伏河西;四,致届官渡,统一华北;五,审时度势,虚国远征;六,突破世俗,唯才是举。
曹操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得益于他颁布的三项措施:
第一,“奉天子以令不臣”。虽然当时的汉朝已名存实亡,但毕竟还拥有精神权威。曹操非常清楚这一点,“首启戎行”,占有了政治上的天时,为以后战胜政敌赢得主动权。
第二,“修耕植,蓄军资”。由于战争破坏,加之自然灾害,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大片耕地荒芜,生产遭到空前破坏。据史料记载,就连袁绍、袁术这样跨州连郡的大军阀都靠劫掠来维持军粮,可想粮食之缺。曹操诗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就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所以自打他定都许城之后,将荒芜的农田收归国有,组织屯田机构,招募流民,投入粮食生产。《三国志》载曰:“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第三,“唯才是举”,三发求贤令。他不计门第,不凭资力,不分亲仇,并以朝廷为号召,招揽天下才俊,使当时的智勇之士归之如流水,成为一项统治资本。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虽然拥有如此杰出的才能,造就了如此伟大的功绩,但终究有两项过失:他不惜一切代价提拔人才,有时表现的很极端,为了得到治国用兵之才,甚至连起码的礼义廉耻也不顾。诚然,在东汉末年那段特殊的历史时代,制定这样的规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况且以曹操的干练,也不致产生严重后果。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扭转颓废的精神风貌,反而变本加厉。它使得人们为了追名逐利,都不顾廉耻。礼教原本是一个精神堤防,这一堤防一旦冲破,便造成了世风横流泛滥。以后的晋武帝时期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更是疯狂的奢靡。
曹操造成的第二个隐患就是对待内迁的各民族上。建安十二年,曹操北破乌桓,将东胡各少数民族迁徙到河北地区;对北方的匈奴,则将他们安置在并州,分五部加以统治。这对促进民族融合,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这些民族仍保留他们争强好斗的习俗,又习得汉人的政治与军事韬略,一旦中原有变,便挥鞭南下,对都城造成直接威胁。
但曹操毕竟是功勋卓著,瑕不掩瑜。他虽对造成以上后果,但他的出发点是积极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过失横加指责曹操。
巍巍中华,漫漫长河。伟大人物,晖同日月。他们叱咤风云,挥鞭断流。距今约1800年前的魏武帝曹操,正是这样一位中华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长达400多年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上承一统秦汉,下启盛世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过度期。
曹操对这一时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首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呼唤一位能力挽狂澜,统一中国的人,曹操顺应时代的号召,以其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统一了三分之二的中国,为以后西晋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他为扭转东汉自党锢之乱以来士大夫阶层颓废的风气,率先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略,此方针虽未被这一时期的大多数统治者采纳,但间接的影响了以后选官制度的改革——从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过度;其三,他开创了建安文坛,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一般说,曹操主要有六大功绩:一,定鼎许都,保卫汉朝;二,大兴屯田,发展经济;三,驰骋中原,降伏河西;四,致届官渡,统一华北;五,审时度势,虚国远征;六,突破世俗,唯才是举。
曹操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得益于他颁布的三项措施:
第一,“奉天子以令不臣”。虽然当时的汉朝已名存实亡,但毕竟还拥有精神权威。曹操非常清楚这一点,“首启戎行”,占有了政治上的天时,为以后战胜政敌赢得主动权。
第二,“修耕植,蓄军资”。由于战争破坏,加之自然灾害,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大片耕地荒芜,生产遭到空前破坏。据史料记载,就连袁绍、袁术这样跨州连郡的大军阀都靠劫掠来维持军粮,可想粮食之缺。曹操诗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就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所以自打他定都许城之后,将荒芜的农田收归国有,组织屯田机构,招募流民,投入粮食生产。《三国志》载曰:“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第三,“唯才是举”,三发求贤令。他不计门第,不凭资力,不分亲仇,并以朝廷为号召,招揽天下才俊,使当时的智勇之士归之如流水,成为一项统治资本。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虽然拥有如此杰出的才能,造就了如此伟大的功绩,但终究有两项过失:他不惜一切代价提拔人才,有时表现的很极端,为了得到治国用兵之才,甚至连起码的礼义廉耻也不顾。诚然,在东汉末年那段特殊的历史时代,制定这样的规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况且以曹操的干练,也不致产生严重后果。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扭转颓废的精神风貌,反而变本加厉。它使得人们为了追名逐利,都不顾廉耻。礼教原本是一个精神堤防,这一堤防一旦冲破,便造成了世风横流泛滥。以后的晋武帝时期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更是疯狂的奢靡。
曹操造成的第二个隐患就是对待内迁的各民族上。建安十二年,曹操北破乌桓,将东胡各少数民族迁徙到河北地区;对北方的匈奴,则将他们安置在并州,分五部加以统治。这对促进民族融合,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这些民族仍保留他们争强好斗的习俗,又习得汉人的政治与军事韬略,一旦中原有变,便挥鞭南下,对都城造成直接威胁。
但曹操毕竟是功勋卓著,瑕不掩瑜。他虽对造成以上后果,但他的出发点是积极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过失横加指责曹操。
展开全部
曹操人物赏析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奸诈”、“虚伪”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也许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把曹操形象丑化、被定格。因此,要还曹操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在我看来.其能力全方位覆盖,政治、军事、内政、智慧、胆识、诗词歌赋……综合能力在同时代无出其右者。曹操年轻之时便胸怀天下,希望可以作为一位治世之能臣来报效国家。但现实的黑暗让曹操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几年的官场沉浮让曹操看透了所谓的大汉王朝、看透了这个群雄并起的乱世,于是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来拯救这个世界。一个乱世之奸雄就此诞生。这是曹操的无奈,也是英雄的悲哀。但是这个时代,却因为这一意料之中的转变而注定要大放异彩。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剧性的人物。
曹操出身宦官,在士族阶级中格外令人瞧不起。曹操五短身材、相貌猥琐,这在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同样备受冷落,但曹操不仅站稳了脚跟,还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这肯定不仅仅是因为曹操出色的个人能力,还由于曹操拥有同样出色的魅力。曹操曾三下求贤令,摒弃了自汉以来一直捧行的所谓“德行”、“孝廉”之类的选材标准,公然打出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这种招聘广告,意在招揽到“盗嫂受金”的同时能够“六出奇计”的人才。此外,曹操深谙领导艺术,懂得使用诸如哭典韦之赏和苦郭嘉之打这类不按套路出牌的方法来引导手下的人才,使其能更加努力地做事。正因为如此,魏国拥有比吴蜀两国都要庞大的智囊团和打手队。“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就现在社会来说真正喜欢曹操的和盲目喜欢曹操的人,都是在曹操身上找到了自己没有达到或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和精神层次。个人认为曹操的形象中有几点符合当今社会:
1.奸诈--当今社会尔虞我诈必不可少虽不能及害人之为,但及防人之用
2.多疑--现在什么事情都要多多思考一棋走错,满盘皆啰嗦,万事多想多听多看
3.聪明--现在社会不聪明就是被淘汰的前兆。
4.霸气--这个是现在很多人做不到的,哎~没钱没权..想霸气?难,社会的压制,百姓的权利丧失都是构成“霸气”在人心中一种渴望的原因
5.成功--虽然他最后没有真的成功但是他的人生也确实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虽然曹家没有司马家成功但是又有几个人看重司马家.....
这就是多数人喜欢曹操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很重要的,曹操不是出自高官之后,只是一个太监的养孙..虽不是庶民,但是也高不到那里去,后来靠才学当了个小官又因为刺杀董卓不成逃跑后成大事。这是一种现在社会中年轻人达不到的渴望,没有有权或有钱的父辈想成事难,想当官难,就算当了官发现上级领导不正,反抗难,反抗了跑?难跑了再成大事..难!所以对曹操的喜欢可以分成敬佩崇拜羡慕!
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计谋的人,他虽然是非常的奸诈狡猾,但是他的实力也是不可轻视的,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还是要数那次的赤壁之战,曹操把袁绍的几万兵马,毁灭的只剩下几百来个人乐,并且曹操自己也没有花多大的功夫,这可只是个奇迹呀。曹操这个人还是非常求贤若渴的那种人.
总而言之曹操是一个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君主。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奸诈”、“虚伪”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也许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把曹操形象丑化、被定格。因此,要还曹操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在我看来.其能力全方位覆盖,政治、军事、内政、智慧、胆识、诗词歌赋……综合能力在同时代无出其右者。曹操年轻之时便胸怀天下,希望可以作为一位治世之能臣来报效国家。但现实的黑暗让曹操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几年的官场沉浮让曹操看透了所谓的大汉王朝、看透了这个群雄并起的乱世,于是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来拯救这个世界。一个乱世之奸雄就此诞生。这是曹操的无奈,也是英雄的悲哀。但是这个时代,却因为这一意料之中的转变而注定要大放异彩。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剧性的人物。
曹操出身宦官,在士族阶级中格外令人瞧不起。曹操五短身材、相貌猥琐,这在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同样备受冷落,但曹操不仅站稳了脚跟,还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这肯定不仅仅是因为曹操出色的个人能力,还由于曹操拥有同样出色的魅力。曹操曾三下求贤令,摒弃了自汉以来一直捧行的所谓“德行”、“孝廉”之类的选材标准,公然打出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这种招聘广告,意在招揽到“盗嫂受金”的同时能够“六出奇计”的人才。此外,曹操深谙领导艺术,懂得使用诸如哭典韦之赏和苦郭嘉之打这类不按套路出牌的方法来引导手下的人才,使其能更加努力地做事。正因为如此,魏国拥有比吴蜀两国都要庞大的智囊团和打手队。“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就现在社会来说真正喜欢曹操的和盲目喜欢曹操的人,都是在曹操身上找到了自己没有达到或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和精神层次。个人认为曹操的形象中有几点符合当今社会:
1.奸诈--当今社会尔虞我诈必不可少虽不能及害人之为,但及防人之用
2.多疑--现在什么事情都要多多思考一棋走错,满盘皆啰嗦,万事多想多听多看
3.聪明--现在社会不聪明就是被淘汰的前兆。
4.霸气--这个是现在很多人做不到的,哎~没钱没权..想霸气?难,社会的压制,百姓的权利丧失都是构成“霸气”在人心中一种渴望的原因
5.成功--虽然他最后没有真的成功但是他的人生也确实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虽然曹家没有司马家成功但是又有几个人看重司马家.....
这就是多数人喜欢曹操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很重要的,曹操不是出自高官之后,只是一个太监的养孙..虽不是庶民,但是也高不到那里去,后来靠才学当了个小官又因为刺杀董卓不成逃跑后成大事。这是一种现在社会中年轻人达不到的渴望,没有有权或有钱的父辈想成事难,想当官难,就算当了官发现上级领导不正,反抗难,反抗了跑?难跑了再成大事..难!所以对曹操的喜欢可以分成敬佩崇拜羡慕!
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计谋的人,他虽然是非常的奸诈狡猾,但是他的实力也是不可轻视的,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还是要数那次的赤壁之战,曹操把袁绍的几万兵马,毁灭的只剩下几百来个人乐,并且曹操自己也没有花多大的功夫,这可只是个奇迹呀。曹操这个人还是非常求贤若渴的那种人.
总而言之曹操是一个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君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ó)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