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实现高效呢?这当然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谁重谁轻?我认为要偏重于能力与情感。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因为40分钟内教师可以讲授很多内容,教师很容易把握这节课的进度,完成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是“高效”的。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可能进度就要慢了许多,可能还要出些岔子,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有点乱,担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看上去是“低效”的。我们宁愿牺牲点进度,我们宁愿浪费点时间,我们还是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益的。
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感态度,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它应当融入我们的课堂,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鼓励、赞许、欣赏。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导学既要简洁,又要切合主题。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在人和一生中占的比例太大,它更多的用于语文等学科,但学习数学不可或缺。我们要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迁移尝试: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来解决用10元钱买了如元的白菜,又买了2.6元的萝卜,找回多少钱?先让学习尝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
3、操作感知: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4、比较归纳: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先让学习计算一组题,观察它们的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再比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10道计算题,当然他们的商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算,可能学生算到第三题就可能会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判断,后面的题不用一一去计算。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抽取事物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
5、整理链接:整理链接主要应用在复习阶段,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树,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与比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既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对算法进行优选优化,比如设计一道应用题,可以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解,可以用分数应用题解,可以用工程问题解,可以用比例问题解,最终进行算法的比较,可能是用比例问题求解是最优化的算法。
自主学习完全依赖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
三、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再比如说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并与整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变式训练
如果说“点拨升华”是抓住了概念的内涵,那么变式训练可以通过概念的外延,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变式练习可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及难,设置一定的坡度,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设计变式练习: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比如认识图形时,学习材料可能提供的是位置摆放比较正,便于观察的图形,在练习时就要适当安排一些旋转,移动过和图形。
第二,把握规则的产生式,适当改变情境性变量,进行规则变式。就是保持规则的本质特征,变化它的叙述部分或题型,是规则应用于新情境。如应用题的变式练习。
第三,设置多样化情景,进行认知策略变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给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去判断,去取舍。
总之,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变式方法训练,但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特征,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以促进迁移。宗旨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技能。
五、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以上是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一些探讨,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验,在一次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试验中,我们按照这一模式进行了教学,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试,优秀率达到了89%,全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增强了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潜力的,学生不依靠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复杂多变,教学模式又不能机械套搬。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以此作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的行动准则。
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感态度,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它应当融入我们的课堂,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鼓励、赞许、欣赏。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导学既要简洁,又要切合主题。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在人和一生中占的比例太大,它更多的用于语文等学科,但学习数学不可或缺。我们要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迁移尝试: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来解决用10元钱买了如元的白菜,又买了2.6元的萝卜,找回多少钱?先让学习尝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
3、操作感知: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4、比较归纳: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先让学习计算一组题,观察它们的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再比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10道计算题,当然他们的商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算,可能学生算到第三题就可能会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判断,后面的题不用一一去计算。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抽取事物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
5、整理链接:整理链接主要应用在复习阶段,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树,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与比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既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对算法进行优选优化,比如设计一道应用题,可以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解,可以用分数应用题解,可以用工程问题解,可以用比例问题解,最终进行算法的比较,可能是用比例问题求解是最优化的算法。
自主学习完全依赖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
三、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再比如说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并与整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变式训练
如果说“点拨升华”是抓住了概念的内涵,那么变式训练可以通过概念的外延,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变式练习可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及难,设置一定的坡度,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设计变式练习: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比如认识图形时,学习材料可能提供的是位置摆放比较正,便于观察的图形,在练习时就要适当安排一些旋转,移动过和图形。
第二,把握规则的产生式,适当改变情境性变量,进行规则变式。就是保持规则的本质特征,变化它的叙述部分或题型,是规则应用于新情境。如应用题的变式练习。
第三,设置多样化情景,进行认知策略变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给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去判断,去取舍。
总之,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变式方法训练,但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特征,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以促进迁移。宗旨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技能。
五、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以上是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一些探讨,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验,在一次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试验中,我们按照这一模式进行了教学,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试,优秀率达到了89%,全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增强了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潜力的,学生不依靠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复杂多变,教学模式又不能机械套搬。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以此作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的行动准则。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