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因 于 则 者 之
1 .而,é 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 ) .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 ..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2 .乎,h 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 《触龙说赵太后》 ——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师说》 ——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 ——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 .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 ——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
3.其,qí
(1)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她、它(们)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 ”“自己(的)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 ——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 “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2)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 ——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 “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肴之战》 ( ) . ——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 .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 . ——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
4.且,qiě
(1)连词
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又……又……”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 ). ——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 . ——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 . ——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2)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远完了。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 . ——认为(这驴)将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 ,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
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 .. ——而且,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肴山、函谷关的险固,还和原来一样。
5 .然,r á n
(1)代词,这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 ——即使又经过风吹日晒枯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輮制使它这样的啊。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 “但是” “然而”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 ) . ——然而看洞的左右,到这里来并且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减少了。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 “着” “……的样子”等
①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 . ——大石头侧立着有千尺高,像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人。
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忠肃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封口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 “是”等
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 . ——是的,确实有这样的百姓。
(5)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起义》 ( ) . ——吴广认为他说得对,就去进行占卜。
(6)动词,认为……正确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促织》( ) ——“不如自己去寻找,或许能有万一的收获。 ”成名认为她说的对。
(7)复音虚词
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 ..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②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齐桓晋文之事》( ) ——既然这样,那么您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了。
③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 (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 .. ——老年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食,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实现王道的,没有听说过。
6.所,suǒ .
(1)助词
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 .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 ——如果不赶快前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先。
(2)名词,处所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成名自己反复思量,莫非是指点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3)表概数
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 . ——到了距离匈奴阵地还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来。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 ——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我们离开亲人来事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道义。
7.为,读音一:wéi
(1)动词
①做,干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 ——并且在他们的坟墓前立了石碑,用来表彰他们所做的事情。
②引申为“治理” “管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来的威势所胁迫!
③成为,变成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 . ——陈胜吴广都按照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中,担任屯长。
⑤作为,当作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 ——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⑦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 ——我私下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啊!
(2)介词,表示被动语气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自己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3)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 《屈原列传》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读音二:wèi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 . ——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到齐国做人质。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 . ——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今以后替父亲去从军。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 ——百姓不能受到保护,是因为您不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 ——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 . ——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
8.焉,yān
(1)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 “呢” “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Eg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可以远看却不能轻慢戏耍它啊。
Eg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 ——您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就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宰牛何宰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Eg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到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当作办法,才招致祸患了。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答疑难,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就不从师学习。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 . ——那曲折盘结的,环绕回旋的,像蜂房,像水涡。
(2)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所以我写了这篇说,用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况且在哪里放置土石?
(3)兼词,可理解为“于是”“是”代人、事或处所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一带,我在这里收拾你们的尸骨。
9.也,yě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 ) ——不用作战就是对方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策略) 。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我上惟恐辜负了朝廷,下恐怕对不起我的老师。
③表示疑问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怕死了吗?为什么哭泣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 .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10.以,yǐ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秦也不把城给赵国,赵也始终没有把宝玉给秦国。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 “用”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 ——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人质,救兵才会派出。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
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 . ——于是辞去宰相的职务,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到达泰安。
(2)连词,和“而”有很多相似点,只是不能表示转折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 “又” “而且” “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离近(的地方) ,那么游览的人就多; (道路)险要而且距离远(的地方) ,那么到那 里(游览)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洞内) 。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 . ——登上东方的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 ——诸侯因为公子有才能,又多门客,十几年不敢派兵攻打魏国。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
(3)副词,通“已”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 ——发现与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就已经觉得奇怪了。
(4)复音虚词
①“以是” “是以”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eg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
Eg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 ——我因此记下它,慨叹郦道元的简陋,并笑话李渤的浅薄。
②“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
Eg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用来当作自己的功劳。
Eg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5)动词
①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 . ——我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的太短浅了。
11.矣,yǐ 语气词
①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肴之战》( )——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看,(发觉他们)已经装好车辆,磨锋利了武器,喂饱了战马了。
②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啊”“呀”“啦”等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 . ——你太不聪明了啊!
③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 . ——您努力吧!我不能跟随您前往了。
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 . ——我曾经一天到晚的沉思默想,不如在片刻之内用功学习的收获大。
12.因,yīn
(1)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 . ——施恩于人,就要考虑不要因为私心喜爱而错误的奖赏。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 ——敬酒过后,(你就)请求舞剑助兴,趁机在座位上刺死刘邦。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依靠”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 . ——到了楚国,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 “经由”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廉颇听到了这些话,就赤膊背着荆条,通过宾客领着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 . ——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上砍伐木材,才有人见到了它。 (3)副词
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遇到饥荒。
②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 “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 ) . ——于是拔刀砍了面前放置奏章的几案。
(4)动词
①依靠,凭借
益州险塞,……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 .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高祖依靠它而成就了帝业。
遵循,沿袭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 .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5)名词,机会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因 于 则 者 之
1 .而,é 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 ) .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 ..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2 .乎,h 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 《触龙说赵太后》 ——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师说》 ——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 ——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 .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 ——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
3.其,qí
(1)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她、它(们)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 ”“自己(的)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 ——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 “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2)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 ——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 “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肴之战》 ( ) . ——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 .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 . ——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
4.且,qiě
(1)连词
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又……又……”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 ). ——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 . ——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 . ——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2)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远完了。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 . ——认为(这驴)将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 ,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
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 .. ——而且,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肴山、函谷关的险固,还和原来一样。
5 .然,r á n
(1)代词,这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 ——即使又经过风吹日晒枯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輮制使它这样的啊。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 “但是” “然而”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 ) . ——然而看洞的左右,到这里来并且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减少了。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 “着” “……的样子”等
①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 . ——大石头侧立着有千尺高,像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人。
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忠肃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封口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 “是”等
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 . ——是的,确实有这样的百姓。
(5)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起义》 ( ) . ——吴广认为他说得对,就去进行占卜。
(6)动词,认为……正确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促织》( ) ——“不如自己去寻找,或许能有万一的收获。 ”成名认为她说的对。
(7)复音虚词
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 ..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②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齐桓晋文之事》( ) ——既然这样,那么您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了。
③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 (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 .. ——老年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食,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实现王道的,没有听说过。
6.所,suǒ .
(1)助词
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 .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 ——如果不赶快前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先。
(2)名词,处所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成名自己反复思量,莫非是指点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3)表概数
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 . ——到了距离匈奴阵地还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来。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 ——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我们离开亲人来事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道义。
7.为,读音一:wéi
(1)动词
①做,干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 ——并且在他们的坟墓前立了石碑,用来表彰他们所做的事情。
②引申为“治理” “管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来的威势所胁迫!
③成为,变成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 . ——陈胜吴广都按照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中,担任屯长。
⑤作为,当作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 ——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⑦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 ——我私下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啊!
(2)介词,表示被动语气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自己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3)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 《屈原列传》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读音二:wèi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 . ——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到齐国做人质。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 . ——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今以后替父亲去从军。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 ——百姓不能受到保护,是因为您不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 ——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 . ——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
8.焉,yān
(1)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 “呢” “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Eg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可以远看却不能轻慢戏耍它啊。
Eg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 ——您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就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宰牛何宰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Eg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到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当作办法,才招致祸患了。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答疑难,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就不从师学习。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 . ——那曲折盘结的,环绕回旋的,像蜂房,像水涡。
(2)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所以我写了这篇说,用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况且在哪里放置土石?
(3)兼词,可理解为“于是”“是”代人、事或处所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一带,我在这里收拾你们的尸骨。
9.也,yě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 ) ——不用作战就是对方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策略) 。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我上惟恐辜负了朝廷,下恐怕对不起我的老师。
③表示疑问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怕死了吗?为什么哭泣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 .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10.以,yǐ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秦也不把城给赵国,赵也始终没有把宝玉给秦国。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 “用”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 ——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人质,救兵才会派出。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
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 . ——于是辞去宰相的职务,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到达泰安。
(2)连词,和“而”有很多相似点,只是不能表示转折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 “又” “而且” “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离近(的地方) ,那么游览的人就多; (道路)险要而且距离远(的地方) ,那么到那 里(游览)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洞内) 。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 . ——登上东方的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 ——诸侯因为公子有才能,又多门客,十几年不敢派兵攻打魏国。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
(3)副词,通“已”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 ——发现与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就已经觉得奇怪了。
(4)复音虚词
①“以是” “是以”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eg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
Eg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 ——我因此记下它,慨叹郦道元的简陋,并笑话李渤的浅薄。
②“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
Eg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用来当作自己的功劳。
Eg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5)动词
①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 . ——我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的太短浅了。
11.矣,yǐ 语气词
①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肴之战》( )——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看,(发觉他们)已经装好车辆,磨锋利了武器,喂饱了战马了。
②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啊”“呀”“啦”等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 . ——你太不聪明了啊!
③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 . ——您努力吧!我不能跟随您前往了。
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 . ——我曾经一天到晚的沉思默想,不如在片刻之内用功学习的收获大。
12.因,yīn
(1)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 . ——施恩于人,就要考虑不要因为私心喜爱而错误的奖赏。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 ——敬酒过后,(你就)请求舞剑助兴,趁机在座位上刺死刘邦。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依靠”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 . ——到了楚国,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 “经由”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廉颇听到了这些话,就赤膊背着荆条,通过宾客领着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 . ——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上砍伐木材,才有人见到了它。 (3)副词
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遇到饥荒。
②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 “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 ) . ——于是拔刀砍了面前放置奏章的几案。
(4)动词
①依靠,凭借
益州险塞,……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 .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高祖依靠它而成就了帝业。
遵循,沿袭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 .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5)名词,机会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展开全部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二)表示递进关系。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3、“于”字主要的用法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吴》)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4、“为”字主要的用法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如(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5、“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二)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6、“则”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所”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8、“且”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二、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莫”字主要的用法
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如:
二、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如: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如:
10、“盖”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11、“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三、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一、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二、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12、复音虚词“虽然”字主要的用法
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 13、“乃”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又”等词前后呼应。如:既来之,则安之。15、“即”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有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一、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二、用在判断句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16、“之”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7、“何”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
希望能帮助你,希望我们的文言知识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二)表示递进关系。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3、“于”字主要的用法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吴》)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4、“为”字主要的用法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如(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5、“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二)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6、“则”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所”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8、“且”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二、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莫”字主要的用法
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如:
二、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如: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如:
10、“盖”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11、“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三、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一、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二、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12、复音虚词“虽然”字主要的用法
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 13、“乃”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又”等词前后呼应。如:既来之,则安之。15、“即”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有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一、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二、用在判断句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16、“之”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7、“何”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
希望能帮助你,希望我们的文言知识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