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报告问题,高分求助!!!

诸位高手,我要写一篇关于荆州的二十(三十,十,也可以)年来所发生的变化的报告,作业啊,过几天就要交了,字数一千五到两千即可,不要写得太幼稚,大学墙报,小弟先给各位大侠敬礼... 诸位高手,我要写一篇关于荆州的二十(三十,十,也可以)年来所发生的变化的报告,作业啊,过几天就要交了,字数一千五到两千即可,不要写得太幼稚,大学墙报,小弟先给各位大侠敬礼了......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08-03-11
展开全部
荆州十年巨变

荆州是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汉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的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渐小。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 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 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宫,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荆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战国时期,20代越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楚先民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荆州出土的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和整套石磬编钟,无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辉。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鸣惊人”的政治家楚庄王、楚国名相孙叔敖等等,都是从荆州这块土地上走上历史舞台。荆州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120回的《三国演义》,有82回写到荆州。“市内三国胜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长达10.5公里的荆州古城墙,被誉为“ 中国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1992年发掘的鸡公山文公遗址,经考古界鉴定为“中国第一,世界罕见”。荆州还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已成为荆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全市人民的盛大节日。荆州是一座充满商机的城市。自古以来,荆州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早在汉代,荆州就是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近代,荆州又是我国最早对外通商的内河港口城市,荆州沙市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就与重庆、杭州、苏州一起被定为通商口岸。今天的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是一座充满商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建设,荆州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其中沙隆达集团在全国农药行业排名第一,凯乐科技是全国塑管排头兵,洪城公司是中国低压大口径智能阀门企业的龙头;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国家级商品市场蓝星商贸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品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量贩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生态不断涌现,荆州已成为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同时,荆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涉及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达3万余人,可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全国一样,荆州在近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得到迅速发展。
第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据初步核算(下同),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速是十年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6.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141.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完成169.6亿元,增长11.0%。经济呈现全面回升态势,三次产业共同发展,整体经济增势强劲。
一是二、三产业比例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9.8:31.6:38.6调整到2006年的28.9:32.4:38.7,三次产业在GDP增长中所占份额为12.9%、41.0%、46.1%。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农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
二是农业稳定发展。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减轻了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8%。受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幅度较大。粮食、棉花、果用瓜以及青饲料面积扩大,油料等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20.4万亩,比上年增加31.9万亩,增长4.6%,其中早稻面积略减,夏粮、中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全年粮食总产321.5万吨,比上年减产0.2%。其中:夏粮27.7万吨,增长26.2%。早稻41.0万吨,增产9.4%。中稻因稻飞虱影响受灾严重,总产187.5万吨,减产5.7%。晚稻49.3万吨,增产2.2 %。二是棉花生产喜获好收成。棉花种植面积143.5万亩, 增长3.6% 。总产量比上年提高20.1%,达到14.9万吨。三是油料面积缩减,总产基本持平。油料面积332.4万亩,比上年减少2.6%,油料产量45.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四是生猪市场波动较大。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十年来最低、生产大幅下滑,下半年生猪价格的回升,基本扭转了继续下滑的态势。全年生猪出栏331.0万头,下降3.9%。五是水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67.9万吨,增长4.5%。渔业在养殖面积扩大、产值增加的同时,结构明显优化,优质品种、特色鱼种大量增加,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三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24.1亿元,增长1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全市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批优势行业加快发展,食品加工、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纺织、木材加工、造纸等重点行业是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力。其特点:一是重工业生产加速。全市轻工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速为17.2%,重工业增加值60.9亿元,增长20.4%,快于轻工业3.2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优势产业地位有所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全年全市化工、纺织、汽车零部件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实现增加值17.9亿元、10.7亿元、9.7亿元和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11.5%、34.4 %和35.9%,四大产业增加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半,拉动工业生产增长9个百分点。
四是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以信息、房地产经营、社会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增长速度再创新高。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0%。其中:批发零售业增长12.5%,住宿餐饮业增长11.9%,通讯业增长13.7%,房地产经营业增长12.0%,社会服务业增长12.1%,均高于第三产业平均11.0%的增长速度。同时,教育、卫生及文化产业也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第二、三大需求快速上升,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1、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1亿元,增长14.7%,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品市场活跃。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9%,增幅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增长12.5%,增速同比加快2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已连续12个月达到两位数增长。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5.4%,增幅同比加快2.4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增长17.5%,增幅同比加快3.3个百分点。从消费热点看:家居装潢商品、文化消费类商品、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通信、汽车消费和休闲装饰类商品成为市场消费的热点。住房消费继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64.7%,住宅销售额增长76.7%。
2、社会投资带动投资大幅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9.7亿元,增长34.0%,增幅比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增长58.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0亿元,增长70.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6.7亿元,增长23.2%。二产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2.3%,比上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二是地方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地方投资118.6亿元,增长50.9%,高于投资增幅16.9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继续成为投资主体,国有投资增长快于非国有投资。2006年,民间投资完成108.0亿元,比重为72.1%,继续呈现活跃态势。国有投资完成41.7亿元,增长44.9%,比非国有投资增幅高14.7个百分点。四是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工业投资完成56.6亿元,增长61.0%,电力、纺织、化工分别以9.1亿元、6.7亿元、6.0亿元居工业投资总量前三位。五是商品房销售稳步增长。全市销售商品房78.5万平方米,增长48.6%,其中销售住宅面积73.1万平方米,增长52.4%。随着宏观调控政策配套措施的逐步到位,房地产投资18.1亿元,增长12.1%,增幅回落27.7个百分点。
3、经济外向度提高,出口增长迅速。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出口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全市出口总额3.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8%。石首市仍稳居县市区出口之首,松滋市、沙市区和荆州区增势强劲,分别增长96.3%、84.2%和68.9%。出口企业中除沙隆达、楚源两个出口超六千万美元外,又涌现出了湖北华丽染料公司、洪湖德炎水产食品公司、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机塞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等出口超过千万美元的企业。
第三、三项收入全面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1、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9.06亿元,比上年增加4.65亿元,增长19.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8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4.7%。财政支出达到57.1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5%。
2、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8元。比上年增长7.7%。人均消费支出6161元,增长5.4%,城镇居民增收一是企业效益好转工薪收入继续增长;二是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力度逐步加大,使城镇弱势群体收入增加;三是就业状况有所好转增加了部分职工收入。
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比上年增加394元,增长12.7%。农村打工人数的快速增长和农民工工资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打工收入明显增多,成为增收的主渠道;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另一因素。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700元,比上年增长11.5%。
3、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0.8%,同比增加12.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7.3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利润总额7.2亿元,同比增长39.2%。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食品加工业等行业效益增幅较大。工业入库税金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4、居民储蓄大幅增加。2006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521.3亿元和259.5亿元,分别比去年初增加81.9亿元和18.1亿元,贷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5.7亿元,在上年增长16.9%的基础上增加49.8亿元,增长14.5%。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增长15.2%和10.3%。人均储蓄达到6200元,增长14.4%。这一方面体现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使得企业效益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和个人投资与消费的增长潜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